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让法治成为一种思考习惯(新论)

2019-08-17 21:59:4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让法治理念真正融入广大党员干部头脑和精神,全面依法治国才能行稳致远

在今年初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以法治护航改革,需要党员干部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法治思维首先是一种规则意识。法治思维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规则意识,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才能确保法律和规则得到遵守、执行,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法治思维又表现为一种合法意识,任何行为首先要求合乎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比如,法律制定要遵守立法法。又如,合法意识要求党员干部对法律、规则保持敬畏,不打“擦边球”、不走“灰色地带”,不仅要合法行政,还要合理行政。不能为了只追求结果而不遵守法律规定。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法治思维因此少不了程序意识。权力的行使之所以需要严格程序,就在于权力具有一定强制力,程序性规定能有效避免权力滥用。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摒弃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片面思想,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程序的同时,认真遵守程序,避免让程序沦为“形式”和“过场”。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法治思维要求党员干部有权利义务意识,从权利、义务两个纬度认识、分析、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法律是平衡的艺术,通过权利和义务调整社会关系;法律也是解决矛盾的公器,不管是旧矛盾还是新问题,都需要弄清事实,明确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而公平、合理、妥善处理问题。

言不信者,行不果。法治思维还要求具备契约意识。契约连接企业、构成市场、影响社会,背后孕育着平等、诚信的品格。我们强调党员干部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有契约意识、契约精神,尊重企业或个人的理性选择、首创精神。同时,地方党员干部对群众和企业也要信守承诺,不能搞“新官不理旧账”那一套,而应致力于构建公平、诚信、优质的营商环境。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法治思维还表现为权责意识,意味着只要拥有权力,就必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体现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领域。同时,权责应相当,在明确责任、强化责任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追责不够精准、泛化、简单化的问题。只有强化权责意识,才能激发出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强大动力。

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让法治理念真正融入广大党员干部头脑和精神,让法治思维成为思考习惯,全面依法治国才能行稳致远,法治中国建设才能达到更高水平。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16日 15 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