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啊,红军桥!

2019-07-11 01:48:52 信息来源: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贵阳7月9日电 题:啊,红军桥!

新华社记者

再走长征路,沿途不时出现的一座座“红军桥”,让记者难忘。

红军长征涉越过近百条河流,逢水架桥成了家常便饭。这些桥,每一座都有故事。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图文互动)(1)啊,红军桥!

村民走过位于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的红军桥(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信任之桥

贵州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河边,有一座80多年前红军整修的桥,当地人称作“少寨红军桥”。

“上少寨村和下少寨村村民出行,多年来全靠这座红军桥。”上少寨村民吴锡焰说,当年他爷爷和伯伯参与了修桥。

1934年12月中旬,红军先遣连进寨。那时,国民党造谣,说红军杀人放火,当地人大多躲到山上,只有一些老人在家。先遣连进寨后宣讲红军是穷人的部队。战士们看到八舟河上的桥又矮又小,提议修整。

“红军讲话和气,留寨的人就把外面躲藏的人喊了回来,找些树、木板,跟红军一起修桥。”吴锡焰说,有的村民还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来做桥面。

80多年来,这座红军桥经多次维修,现在1.5米宽,50米长,有18个木制桥墩。吴锡焰说:“寨子有村规民约,要保护好这座桥,洪水来了,就把桥板拿走存起来,水一退再架上去。为了纪念红军为我们架桥的情谊,这座桥我们会一直用好、保护好。”

记者了解,在少寨村红军桥下游约200米处,一座可以行汽车的水泥桥刚刚落成。桥还未命名,当地村民已经叫它“新红军桥”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图文互动)(2)啊,红军桥!

村民走过位于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的红军桥(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恩情之桥

1934年12月,湘江战役后,红军西进至桂北越城岭山区。

当时,广西军阀把瑶族民众驱赶到荒山上,百姓民不聊生。红军先遣部队来后,为瑶族民众做了很多好事,宣讲了少数民族政策,瑶族民众受到感动。

兴安县同仁村瑶族等民众得知,红军要在龙塘江上修桥迎接大部队,便义务帮助红军修桥。国民党军发现桥被修整了,派人拆桥。当地民众又连夜把桥修好。

红军大部队听说这件事,很感动,派工兵上山伐木,重建并加固桥梁。就这样,同仁村有了一座红军桥。

98岁的村民赵旺财说:“当时我们住在乌岭背附近,我爷爷和父亲还帮先遣部队带过路。奶奶告诉我,红军从我们家门前路过,在门外生火煮饭,还请她一起吃饭。”

20世纪70年代,由于道路硬化需要,木质的红军桥要改建成水泥桥。当地共产党员、基干民兵与瑶族村民又一次共同修桥。这座凝结了几代人心血的红军桥,让瑶族同胞世代铭记。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图文互动)(3)啊,红军桥!

村民走过位于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的红军桥(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思维 摄

胜利之桥

桥的故事,写满长征路。

1934年10月,在江西,红九军团抵达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绵江时,简易的小木桥无法满足1万多人马过桥所需。这时,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几乎把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料都拿来搭设浮桥。部队开始渡河,村里小伙子分成十几个组,每组两人,扛起木板,用身体支撑桥墩,以保证桥面更稳固。这是一座用木板、门板和血肉之躯搭起的红军渡桥。

1934年11月,在广西,湘江界首渡口群众帮助红军用小船和木板搭建浮桥,红军主力凭靠这座浮桥抢渡湘江。搭桥时木板不够用,红军借用当地群众家的门板时,在门板上都编好号,归还时丝毫不差。

1935年1月,在贵州,红军西渡赤水河,发动群众征集架桥物资和船只,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经过一夜努力,在土城上下游各架起一座轻便浮桥,揭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1935年3月,在四川,红军与当地百姓建了一个造船厂,1个月内造出70多艘木船和3座竹扎浮桥,军民肩扛手抬这些船和桥,夜走山路运至嘉陵江边。

……

这一座座红军桥,体现了工农红军与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这是长征乃至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而今,在贵州省瓮安县,当年红军抢渡乌江的峡谷上,建起了一座江界河大桥,至水面高度263米,主孔跨径330米,气势巍峨。

中共瓮安县委书记张文强介绍这座大桥时说:“长期以来,这里山多水众,交通不便,这是百姓贫困的重要原因。我们修路建桥,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百姓,帮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新长征的目标。”(采访记者:张瑞杰、李黔渝、朱超、齐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