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为何决定去世后把骨灰撒向大海
2019-05-29 20:51:0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主持人白岩松: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新闻会客厅》。伟人毕竟为伟人,在今天的节目当中,邓小平的家人将帮助我们一起来解读伟人之所以为伟人的理由,首先让我们从邓小平的逝世开始说起。
小平逝世
1997年2月20日。早晨起来,所有的电视和广播里传出了同样的声音: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发表《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1997年2月19日21时零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邓小平 资料图
许多人在回忆当年小平逝世时的情形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平静”两个字-——与21年前毛主席离开人世相比,邓小平离世给社会带来的震动要小得多。没有全民的哭泣,没有过度的紧张和过度的轻松,军队没有进入紧急状态,机关照常工作。股市只有在18日下跌,以后连续几天一直呈上升趋势。
自己的离开没有给国家带来什么震动,这正是邓小平的希望、也是邓小平晚年多种努力的结果。
从80年代后期开始,邓小平就在为自己淡出政治舞台做准备,90年代初,平稳地完成了权力交接,新一代领导集体随即完全挑起了领导中国的重担。
小平希望自己的人民能够平静地面对自己的离开,作为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也早已多次对亲人他表达了自己豁达的生死观。
1997年3月2日,依照小平同志的遗愿,亲人们将他的骨灰撒入了他挚爱一生的大海——邓小平革命生涯的起锚之地也成了他最后的归宿……
主持人:大家当然很关心,现在你妈妈的身体状况怎么样?
邓林(邓小平的大女儿):我妈现在挺好的,我妈妈心态平和,她说了,国家也有人管了,你们也都成才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对我们,因为我们都没给我妈闯什么祸,我妈也特放心,所以她就每天听她的京戏,听评书,《三国演义》、《红楼梦》。
主持人:但是老人家刚走的那段时间,你们是不是想尽办法让妈妈尽快能缓过来?
邓林:因为我爸爸病了很长时间了,他去世的时候我们还是有思想准备的,我妈妈这个人很豁达,跟我爸爸一样,包括我们这些子女,我们也跟我爸爸学了,就是生死关我们认为是非常豁达的。我爸爸说过,人有红白喜事,红喜就是结婚了,白喜就是70岁以后去世,所以对生死他看得是很淡的。死了以后,说怎么样处理,最后我爸爸说就把骨灰扔到马桶里冲了,后来我们大家说这不行,不大尊敬,后来我妈说种在树底下,放到树底下当肥料,还可以当肥料,我说那也不行,上面的果子我们不敢吃了。我爸爸喜欢游泳,他也有这个愿望,我们实际上最后把他的骨灰撒在大海里。
主持人:大姐,正好说到这儿了,你看我这儿还合了一页。2月19号。
邓林:2月19号走的那天。
主持人:老人家走了之后,你妈妈,还有你们所有的子女共同给江总书记和党中央写了一封信,关于身后事的问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追悼会在火化后举行,家中不设灵堂,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不留骨灰。根据小平同志本人的意愿,把骨灰撒入大海。这是老人家的意愿还是家里人在老人家走了之后,临时定下来的?
邓林:这个是老人家定的,绝对是我爸爸自己定的。因为刚才说了,这么也不行,那么也不行,最后就是撒到大海里,那就撒到海里面。当时我们家在这点真的很统一,不需要更多的争论,老爷子怎么说就怎么做,而且我父亲的后事办得越快越好,不要给所有的人添麻烦,我妈妈当时还提出一条,就是说你们给中央提要求,只能比中央低,不能比中央高,要求要低。这样,其实也是我父亲多年的教育,我妈妈的教育,我觉得我们孩子们在这个事情上尊重父母,我们认为还是做得比较得体的。
主持人:阿姨,从妹妹的角度来说,比如说骨灰撒大海,因为以前周总理也有过嘱托,真是关系最好的兄弟俩,连举措都一样,但是当要捐献角膜,还要解剖遗体这样的意愿也要写进来的时候,我不知道您当时怎么想?
邓先群(邓小平的妹妹):我觉得小平他肯定这样做,他活着为了革命事业,把一生贡献出来了,在他去世以后,他也愿意做出自己最后的贡献,因为咱们的医学需要往前发展,需要往前走,需要很多东西来做试验。他对生和死的问题看得很淡,他从来没有说自己要留着,哪儿去供起来,而且他对那个,他过去说过,他对修纪念馆都不同意,他说人都死了,还修什么纪念馆,还立什么碑。他的观点就是这样的观点,他觉得尽量少给人民增加负担,多为人民奉献一点,所以他最后把他的遗体捐献出来,我觉得这是非常顺理成章的,没有什么疑问。
主持人:在你们的印象中,老人家是集中交代过后事还是零零星星你们记着?
邓先群:没有集中交代过,从来没有。
邓林:就是在家里聊天、谈话的时候把他意愿说出来了。
主持人:等于你们最后家里开会的时候是把老人零零星星说的意愿变成了这封信。
邓林:对,变成了实际行动。
邓先群:给中央的这封信。
主持人:面对这封信的时候,当时你们晚辈是旁听?
眠眠(邓小平的外孙女):我们暂时没有发言权,需要旁听,但是我们也跟长辈一样,我们都觉得没有什么,捐献角膜,解剖遗体,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都是一种科学的方式来对待生死的问题,而且我们家里知道中国很多家庭有忌讳,我们家庭没有忌讳,所以在老人活着的时候跟我们谈生死问题,我们也经常胡说八道的,都习惯了。
主持人:能公开的,不带着忌讳去谈。
眠眠:对,我们家里从来都是这样。
邓先群:生和死,尤其是死,不回避,不忌讳。
眠眠:有的时候听我们这么谈,因为我们平时话语都很不在乎,说你们怎么都这样讲,我们都习惯了。
主持人:地点的选择呢?像骨灰撒向大海。
邓林:也是他自己定的,不是刚才说吗,丢在马桶里也不合适,栽在树底下也不合适,我爸爸就是,扔到大海里嘛,所以我们后来就根据他的遗愿,把他和花瓣一起撒到大海。
邓先群:因为他也喜欢大海。
邓林:他喜欢海,他游泳。另外,他的革命里程也是从海里过去的,他到法国,先坐的海轮。
邓先群:走上革命的里程是从大海里走过来的。
邓林:还是很有意义的。
主持人:真就一点都不留吗?
邓先群:真不留。
邓林:真没留。
主持人:这个可能有的时候老百姓议论的时候还说,哎呀,撒向大海,象征性的,但是家里人应该留。
邓林:我们没留,一点都没留,包括他的衣物我们说都烧了,还不留,但是每个人还是偶然的,也不经意的有那么一件,这回一说要贡献这些东西,我们家翻箱倒柜地找,因为都烧了。只是后来这个人不经意留了这么一件,那个人不经意留了那么一件,有点,还有我妈妈,说爸爸不穿了,这个给你,那个给他,在我爸爸的柜子里就留下了。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