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揭秘:周恩来1.2万英镑巨额外汇存款之谜

2019-05-28 21:04:4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周恩来(资料图)

1997年在中国银行内部审计中,一笔30年前的存款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这笔钱是1967年7月8日存入中国银行的,总额为1.2万英镑,是以周总理的名义存的,周总理当年月工资也不过400元。根据当年的汇率,l.2万英镑折合成人民币是82308元。这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一笔巨款。而这1.2万英镑为什么会以周总理的名义存入中国银行呢?

中国银行的英国姑娘

1918年,一个叫多利的女孩出生在英国伦敦。当她20岁左右的时候,二战的硝烟弥漫着整个欧洲,1940年,德军对伦敦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轰炸。这时多利所在的公司停业了,为了生计,她来到与原公司在同一栋楼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应聘。20世纪40年代,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是中行三大海外机构之一,它不仅负责英国本土的业务,还管辖着整个欧洲与非洲大陆的银行业务。多利被聘用后,除了担任柜台出纳应付日常业务,还要为上百名中国海员发放工资,办理汇款。这些海员都是在国民党管理的俱乐部里活动。在那里,他们都被带坏了,沾染上了英国的坏风气,赌牌、嫖娼。他们把挣来的大部分钱都花在那上面了,看着中国海员把刚刚领到的工资拿去随意挥霍,多利既气愤又同情,那时只要海员们接受她的劝说把工资寄回国内,多利就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减免他们汇款的手续费。

正义让他们结合

转眼间到了1944年,多利在中行伦敦分行已经工作4年了,她的工作业绩赢得了经理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但是在那年的冬天她却闯了大祸。

1944年中国国内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中国政府和红十字会都在中行伦敦分行设立了募捐箱,为抗日战争的受害者募捐,而多利发现负责管理中国政府募捐箱的官员经常会盗取捐款。多利就将募捐箱放到了柜台底下,因为她肯定那里的钱都会装进那些官员的腰包。多利的举动激怒了募捐官,他以私藏政府募捐箱为由要求银行经理开除多利。虽然经理知道多利是冤枉的,但迫于压力也只好同意。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中国员工站了出来,他叫刘本昆,毕业于清华大学,原来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雇员,1943年,来到伦敦分行工作。在刘本昆的全力帮助下,多利终于被银行留了下来。

多利的正直善良深深地吸引着刘本昆,而刘本昆的骑士风度也打动了姑娘的心。他们相爱了。1949年,多利与刘本昆在伦敦举行了婚礼。婚后多利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刘道蕊。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了,在百废待兴之时,稳定金融市场,保护国家财产成了新政府的一件大事。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主持下,中国银行成立了总管理处,并立即通电各海外分行,冻结资产等待接收。但伦敦分行的经理不但拒绝接受中行新总处的领导,还准备把中行在欧洲储存的大量外汇转移到台湾。

保卫当时伦敦中行持有的人民政府的财产便成为一个紧要的任务。那时伦敦分行的大部分员工已被遣散,只有不足10人留守。其中刘本昆等5位员工的亲属都在国内,所以他们对新中国的情况比较了解。为了保护中国银行在欧洲的资产,经过反复考虑,刘本昆等5人决定起义。

5人起义小组成功地保护了国家的财产,刘本昆被中行总行任命为襄理。

新中国成立后,刘本昆一直想回到祖国工作,他给总行领导写了一封信:我希望回国工作,我的夫人也极愿同我回到中国。

作为一名英国人,刘道蕊很清楚,当时中国的条件远不及英国,但作为妻子,她尊重丈夫的选择。为了能和丈夫一起回到中国,她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放弃英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1957年,刘道蕊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一名中国公民。

1997年在中国银行内部审计中,一笔30年前的存款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这笔钱是1967年7月8日存入中国银行的,总额为1.2万英镑,是以周总理的名义存的,周总理当年月工资也不过400元。

义捐万元英镑

1967年初,在刘本昆的一再申请下,中行总行最终同意让他们夫妇回国工作。接到通知后,归心似箭的刘本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变卖了全部家产,因为过于仓促很多东西都是半卖半送,就连自己的一套品质很好的公寓也只以1.2万英镑的低价出售了。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夫妇俩踏上了行程。

回国后,刘本昆被分配到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部工作,刘道蕊在总行进口部欧美组负责制作各种单据。

1967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中写到: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1.2万英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来从我们工资内节省下来的。我们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些陆续积累下来的钱交给国家,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但是由于我们还不很清楚应该通过何人将这笔钱交给国家才稳妥可靠。万不得已,我们才将此事交您处理,因为我们相信您。

随信还寄去一张1.2万英镑的汇票。接到这笔款后,周总理很快做出了批示: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要尽快查到捐款人,将钱退回去。但因为“文革”的影响,查找捐款人的事,无法正常开展。为了这笔款的安全,负责调查捐款人的工作人员以周总理的名义,将钱存入了中国银行。可谁也没有想到,这笔钱竟然存了30年。

用存款成立基金会

此后,刘本昆夫妇的工作都有了新的变动,刘本昆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际部副总经理,刘道蕊负责培训银行的年轻职工。

时间到了1997年,刘本昆夫妇已经退休快10年了。那年在中国银行内部的一次审计工作中,发现了一笔30年前以周总理名义存入的存款,经过查实,这笔钱是1967年周总理收到的捐款。

1967年到1997年,时间已过去了整整30年,将英镑折合成人民币并加上利息,这些钱在1997年价值467000元。上级领导命令中国银行继续执行30年前周总理的指示,找到捐款人,把钱退回去。经过反复调查,最终证实,刘本昆夫妇就是30年前的捐款人。

当中国银行的代表找到了刘本昆夫妇,问应该怎么处理这笔钱时,他们说,这笔钱已经捐出去了,不能再收回。

其实刘本昆夫妇并不富裕,在很多老同事的眼中,他们一直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那时刘本昆长期患病,经常需要住院治疗,可两位老人坚决不肯收回捐款。刘道蕊说:"我提议以我丈夫的名义建立一个基金会,用来表彰银行的优秀员工"。1997年8名青年职工成了第一届刘本昆基金获得者。

今年1月6日是刘道蕊89岁的生日,中国银行的青年员工们为她举办了热闹的生日聚会。刘道蕊来到中国已整整40年过去了,这40年间她没有再回过自己的故乡英国。刘道蕊说,10年后,她还要在北京过自己99岁的生日。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