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周士第用五个包围圈设伏歼敌

2019-05-23 19:22:5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周士第用五个包围圈设伏歼敌

贾晓明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周士第用五个包围圈设伏歼敌

1942年9月,晋西北军区改为晋绥军区,贺龙为司令员,关向应为政委,周士第为参谋长,甘泗淇为政治部主任。同年,贺龙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司令员,在延安工作。晋绥军区军事工作由周士第主持。

周士第和晋绥军区领导用3个多月的时间指挥武工队袭占敌据点50多个,改变了1000多个村庄的面貌,争取了100多个日伪村政权转变成为实际上为我方服务的“两面政权”,摧毁了敌伪村级政权800多个,进一步巩固扩大了晋绥抗日根据地。

1943年8月,周士第升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这时,正值国民党顽固派准备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抗日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周士第一面在部队里开展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发动反共内战的阴谋活动,一面积极做好日军秋季“扫荡”的备战工作。

9月1日,日军五十九旅团、独立第三混成旅和大批伪军,疯狂进犯晋绥抗日根据地。在日伪进攻期间,周士第部署军区主力部队分散在各地,一方面协助农民加紧秋收,免遭日伪抢粮;另一方面寻找有利时机,狠狠打击敌人;并命令各地武工队和民兵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术,趁敌人倾巢而出之际,切断交通线,袭击敌据点。在此战术下,日伪“扫荡”部队很快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处处被动,疲于奔命。在不断遭受打击的情况下,日军五十九旅团主力被迫退回原据点防守,只留下八十五大队继续“扫荡”。

9月27日,日军八十五大队企图偷袭驻山西兴县的八路军晋绥军区机关。周士第得到情报后,迅速率领军区机关人员掩护群众转移,让敌人扑了空。敌人不甘心失败,又向兴县周边其他地区“扫荡”,并于10月4日奔至黄河东岸的黑峪口,开炮轰击八路军一二跂师驻盘塘的河防部队,被八路军击退。当天傍晚,日军八十五大队又窜至赵家川口村。

周士第从得到的情报综合判断:虽然敌人武器先进,且有飞机随时支援,但士气低落。我军完全可集中兵力,歼灭这股孤军深入的敌人。

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后,周士第将他的作战计划迅速报告给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贺龙。分局和贺龙当即批示同意。周士第和八路军晋绥军区领导决定:在这股日伪军撤退时,集中近7个团的优势兵力,在民兵、游击队的配合下,采取沿途分段伏击、逐步消耗的策略,在运动战中最终全歼这股敌人。

10月5日,这股日伪军由赵家川口出发,行至小善畔村附近,和在高地上的八路军三个连发生战斗。八路军的三个连按照周士第的部署,逐步后撤,诱敌深入,将敌人诱到事前设下的伏击圈,对敌实行第一次包围。在民兵和群众的支援下,八路军打退了日伪军在飞机配合下的3次突围。

战斗中,周士第见敌人疯狂炮击西北,立即判断敌人想声东击西,于是连夜派出部队急行军赶到战场东南,又组成两个伏击圈。6月2日夜9时,大股敌人果然向东南突围,随后在刘家庄到康宁一带陷入八路军的第二次包围中。

双方激战至8日凌晨,日军开始向南突围,但逃窜至白文镇附近,遭民兵阻击,在周士第指挥下,八路军各团火速赶到,随即在花子村附近把敌人第三次包围起来。战斗至黄昏时分,日伪残部东逃至兴县东南20公里的甄家庄,爬上东南的高山固守,被追击而来的八路军第四次包围。敌机前来空投补给,但由于地形所限,补给物资多半不能落到敌人手里,反而被八路军缴获。周士第根据战场形势判断:敌人已被消耗过半,但困兽犹斗,为了减少己方的伤亡,决定“网开一面”,在其出逃过程中寻机歼灭敌人。他根据地形,再次准确判断日军可能突围的路线,并立即命令部队事先沿途设伏,并部署武工队在周边破坏公路,骚扰敌据点,使其他敌人无法前来增援。

一切就绪后,周士第命令三面围攻,仅放开东面诱敌出逃。日伪已连续被八路军围攻了三昼夜,见“有机可乘”,立即向东突围,刚刚逃至郑家岔喘息的时候,却发现被团团围困在山沟里,陷入了八路军的第五个包围圈。敌人发动5次突围,均被击退。周士第见时机成熟,指挥八路军、游击队、民兵发起全面进攻,战至11日拂晓,除几个和部队走散的敌人逃走外,这股日伪军被八路军全歼。

周士第指挥的此次战斗,创造了八路军用步枪歼灭陆、空军配合之敌的战例。日军准备进行两个月的大“扫荡”计划,仅40天就被晋绥军民粉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