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12岁以下的小孩有“天眼”能看见鬼,不可信

2018-12-16 03:18:0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在民间有很多传说和民俗,比如说民间俗称“七月半”、“鬼节”!

七月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逢这一天,大家都会给逝去的情人长辈烧纸钱,一是为了祭奠他们,二是希望可以保佑家人的平安!每逢这事老人们总爱讲“灵异故事”助兴,还说 12岁以下的小朋友总会看见“鬼”。

对于胆小的我这个说法是把我给吓到了,于是对此我做足了功课发现,这都是泛灵心理在作祟!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3、4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animism)。

泛灵心理

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泛灵心理”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这都是泛灵心理的表现。

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

4~6岁: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

6~8岁: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

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

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

孩子的泛灵心理对于幼儿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泛灵心理的积极作用

父母和教师充分利用好幼儿的泛灵心理,会对幼儿人格的健全发育起着良好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幼儿认知、行为、情感与态度以及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

1.保护求知欲,孩子的“难题”要回答

孩子是好奇的,好奇心对于儿童认知和智慧的发展无疑是重要的,我们应保护幼儿求知欲的萌芽。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幼儿心理发展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会导致孩子提问的次数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

父母和教师在对孩子平常的教育中,可将事物“拟人化”,进行间接的回答。

例如,问题:“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如果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来回答,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动物们都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则可以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

2.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自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和亲社会行为。

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远远胜过说教和惩罚。

例如孩子在做游戏时,教育孩子不要把墙壁弄脏,不要把小凳子弄坏,可以对孩子说:“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会很疼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也可以说:“墙壁可爱卫生了,如果你把它弄脏了,它就不跟你们交朋友了。”孩子听了以后会非常注意,还会擦擦凳子,掸掸墙壁上的灰尘。

3.促进想象力发展

泛灵论倾向使幼儿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如在幼儿绘画中,气球面带微笑,大狮子亲切善良,一块积木象征一辆小汽车,一种姿势象征着小鸭子的行走,几种简单的线条组合象征着房子或动物。

在幼儿认识数字时,可以把“0”说成小圆面包,“1”说成油条,“2”是一只小鸭子,“3”是一座小山或耳朵,“5”是秤钩……甚至可以联系起来说成“一只小鸭子爬过一座山拿到了一个小面包和一根油条”。这种能力的发展使得幼儿特别喜欢运用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

父母和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泛灵心理”思维的特点,促进幼儿绘画、语言、建筑等能力的迅速发展;其中关键是要充分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行表现和创造,切忌用成人的模式要求幼儿。

4.培养健康情感

幼儿因为自身发展的局限,容易产生焦虑,比如怯生、害怕黑夜和孤独。

父母和教师可以利用泛灵心理缓解幼儿这些焦虑,如给幼儿提供喜欢的玩具,放在幼儿小床上作为睡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的焦虑感和不安全心理,满足幼儿安全和爱的需要。

泛灵心理有着明显的情感倾向性,高兴与悲伤、爱与憎、轻松与紧张、宁静与激动等情感特质比较强烈。在幼儿期,由于理智发展不充分,幼儿的情感体验往往比成人来得迅速、强烈,也更容易沉溺于其中。利用其泛灵心理,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护其他小朋友,使之对相应的人或物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情心,使其爱护他人和物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泛灵心理的弊端

皮亚杰认为泛灵心理是幼儿发展不充分的表现,是幼儿思维和认知不成熟的结果,其本质就是儿童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

1.鬼故事不要讲!

在运用泛灵心理“天使”一面的同时,父母应注意平时不要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因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

2.容易本末倒置

现实中常可以看到:幼儿不小心被东西绊倒,家长往往会一边抚慰,一边指使幼儿或帮幼儿去“打”或“骂”将其绊倒的东西。事实上,孩子跌倒不是东西碍事,而是自己不小心,这种做法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不利于其成长。

3.远离真实生活

幼儿的思维、情感发展需要真实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在儿童早期,直接感受尤为重要。泛灵心理构成出的世界毕竟是虚幻的,是人想象的产物,给人的体验永远没有真实的情境那样丰富与深刻。例如很多幼儿沉迷于卡通片,缺少对真实生活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这是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

4.限制思维发展

思维结构在幼儿期处于发生、发展的关键期。儿童通过广泛地吸收各种生理、心理和文化的经验来作为原材料,并从大量的原材料中抽象出最一般的人类思维框架和逻辑结构,从而达到思维的建构。这一时期,原材料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原材料的多少和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幼儿今后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如果在早期过分狭隘地接受某一种文化,思维很容易形成某一种固定模式。

其实,也没有这么恐怖,只是这些禁忌说得多了,所以在鬼月人人都会提防,甚至惶恐不安。这都得归功于人们的想象力,出了事不懂得用科学来分析,从而把一些事物与鬼联系在一起。要知道,心安则无鬼,越是慌乱害怕,越会出现鬼的影像。有时候真的是自己吓自己,记得我父亲跟我说过一句话,当你害怕的时候想想自己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妖魔鬼怪也不会找上你,身正不怕影子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