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最富的王朝这样赢得贸易战主动权

2019-07-16 20:10:3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你有马,我有茶!最富的王朝这样赢得贸易战主动权。。。。。。

  一千年前,中国人就曾用自身丰沛的战略资源抵消了对手发起贸易战的杀伤力。

  历史,似乎总在重演……

  文 | 陈忠海

  中国人讲求与人为善,我们不主动欺负别人,但面对外侮绝不坐以待毙。

  对手拿重要战略物资要挟,想要在贸易战中“卡住我们的脖子”,智慧的中国人总能拿出办法,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一千年以前,我们的先辈就巧妙运用茶叶抵消了对手的马匹在贸易战中的杀伤力,推动双方贸易回到合理、共赢的局面。

  1

  再多钱,买不回靠谱战斗力

  大家都知道,宋朝“不差钱”。

  其财政收入峰值超过1亿贯,大约相当于1亿多两白银。

  这个水平,是唐朝鼎盛时期的3倍,是明朝最高值的3倍多,比康乾盛世还要多!

  但是,并非有钱就能搞定一切。

  有一样,宋朝就搞不定。

  这就是马。

  在古人眼里,马匹是能够左右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史记》中说:

  “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

  《后汉书》进一步点明要义: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在冷兵器时代,无论是车战还是骑兵战都少不了马匹,其重要性不亚于现在的先进战机和航母。

  当然,宋朝倒不是没有马。

  那时候,宋朝实控的国土面积虽然没有现在大,但也挺辽阔,很多地方都可以养马。

  然而要命的是,中原以及南方等广大地区养不出能打仗的优质战马。

  中国自东北到西南有一条“农牧分割带”,也称“胡焕庸线”。

  在这条线的东南一侧,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

  西北一侧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为主,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天下,优质战马多出于此。

  注: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线”,后因地名变迁改称“黑河—腾冲线”。

  中原王朝对牧区战马的依赖古已有之。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在汉、唐等鼎盛时期,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着西域,可以直接在当地设立马场。

  汉朝曾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设立大型军马场——山丹军马场,拥有草场面积达100多万亩。

  到唐朝时,这里仍是最重要的军马场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命太仆张景顺主持牧马期间,该马场存栏战马超过7万匹。

  2

  严重战马依赖症,很难受!

  到了北宋,情况发生改变,这条路行不通了。

  北宋初期采取“守内虚外”战略,致使西北及北部少数民族政权渐次兴起,主要牧区逐步脱离了朝廷的实际控制。

  加之,宋朝与这些周边政权关系不太好,依靠进贡获取战马的办法也不成。

  逼不得已,北宋只好尝试在内地大面积养马。

  饲养马匹和训马都需要耗费大量耕地,对于人口急骤膨胀、耕地面积紧张的宋朝来说,这是一项沉重负担。

  不过,战马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宁可少种些粮食、勒紧裤腰带,也得养。

  然而,离开了独特的气候和优质草场,宋朝出品的战马战斗力不太行。

  1010年,宋真宗与大臣们讨论战马紧缺问题,两位臣下的上奏很能说明当时宋朝所处的困境。

  王旦称:

  “听民间畜养,官中缓急,以本直市之,犹外厩耳。且听费刍粟,皆出两税,少损马食,用资军储,亦当世之切务。”

  马知节称:

  “马多不精,虽十万匹,选可用者当得四五万耳。多蓄驽弱,其费愈甚。”

  注:语出《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九》。

  花费了大笔银子,可是养出的战马不靠谱,这就好比,人家那边成批量生产着“五代机”,你这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生产出来的还只是“二代机”或“三代机”。

  真让人着急!

  3

  买买买,助长了他人气焰!

  在牧区设马场、靠西北朝贡、在自己地盘上养马的路都行不通。

  怎么办?

  答案是边境贸易,用钱买,或者拿物资换。

  宋朝的铜钱以品质高著称,分量足、杂质少、做工考究,周边各国、各地区都喜欢。

  但是,优质马匹是大宋稀缺又急需的战略物资,深谙此道的牧场主们坐地起价,掌握了定价权。于是,形成了“卖方市场”,一匹马多少钱,不由买方说了算。

  在宋朝初期,1匹马平均价格在30贯钱以上。

  注:贯,古代铜钱单位,人们习惯用绳子穿上铜钱,每1000枚铜钱称1贯。

  这是什么价位呢?

  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朝廷公开出售开封等地的官田,最好的官田1亩约3贯钱。

  1匹马,相当于首都附近10亩最好的田地!

  很显然,这价格极不合理。

  北宋初年,每年从牧区采购的马匹约5000匹。

  实在太贵,想多买也买不起啊!

  而且,另一件事也很要命——日本等国的商人经常整船整船地把铜钱往自己国家拉,造成宋朝铜钱大量外流,导致了“钱荒”。

  在这个情况下,要是再拿出大量铜钱买马,无疑将加重“钱荒”,引起金融危机都是有可能的。

  1064年(北宋治平元年),大臣韩琦上奏:

  “秦州永宁砦旧以钞市马,自修古渭砦,在永宁之西,而蕃汉多互市其间,因置买马场,凡岁用缗钱十余万,荡然流入虏中,实耗国用。”

  而且,外国人从宋朝运走大批铜钱,可不是为了铸造本国货币,他们经常把这些钱与其他金属合炼,来制造兵器。

  就如983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盐铁使王明才上书所言:

  “戎人得铜钱,悉销铸为器。”

  拿铜钱换马,无异于给对手送去了砍向自己将士头颅的利器!

  4

  茶叶,取之不尽的战略资源

  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宋朝试图改用以其它物资换马,比如帛。

  但是,成效不大。

  原因很简单,前面提到,优质战马是重要战略物资,事关国运人命,无论花多大血本,宋朝都得买。相比之下,帛就可有可无了。

  两种商品的重要性不相称,造成“马贵帛贱”,几十匹帛才能换来1匹马。

  况且,织帛不仅需要费尽工时才能生产出来的原料,更需要大量纺织工序才能织出成品,从生产成本角度看,这样的买卖极不划算。

  有没有什么重要物资是自己握在手中,而对方没有的呢?

  精明的宋朝人很快发现了这款“拳头产品”——茶叶。

  对于拥有丰沛鱼米果蔬的宋朝人而言,喝茶是追求更高品位生活的点缀,是跟风附雅的标识。

  牧区也离不了茶叶。宋人洪中孚说:“番部日饮酥酪,恃茶为命。”

  牧民平时大量食用高蛋白、高热量的牛羊肉、乳酪制品,蔬菜、水果非常稀罕,导致维生素缺乏,喝茶不仅能消解油腻、促进消化,更重要的是,茶叶是人体所必须维生素和其它微量元素的来源。

  因此,牧区里流行着“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谚语。

  然而,茶树生长条件十分挑剔:

  一般只生长在土层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

  所在地区雨量平均且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不足和过多对茶叶的品质都有影响;

  光照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

  全年日平均气温日10℃以上,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0℃。

  按照上面苛刻的条件,南纬16度以南和北纬30度以北基本退出了产茶区,即使个别地方有种植,品质都不会太好。

  同样,受“农牧分割带”的影响,如此重要的茶叶,牧区也生产不出来。

  但盛产茶叶的宋朝就厉害了!其东南的10个路中有60个州、200多个县产茶,每年茶叶总产量达数千万斤!

  除此之外,陕西、四川等地也产茶,其中四川一地每年茶叶产量就超过3000万斤。

  宋朝的茶叶,很有点“取之不尽、饮之不竭”的气派。

  5

  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

  为了抵消在马匹贸易中的不利处境,茶叶登场了。

  其实,茶马贸易并不是宋朝的发明,至少在唐朝时就已经开始了。

  不过,因为唐朝可以自己养马,不存在被别人“卡脖子”问题,马也好,茶也好,只是当成普通贸易物资来看待,没有升级到“贸易战”的程度。

  然后,茶叶的战绩远不及预期,以前是“马贵钱贱”“马贵帛贱”,现在成了“马贵茶贱”。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方面,问题出在管理机制上。

  宋朝负责买马的机构是买马司,负责卖茶的是茶场司,双方各司其职、互不隶属也互不关心。

  茶场司最重视的是能不能用茶叶换回价值更高的东西,至于换成什么,无所谓;

  买马司恨不得把优质茶叶都集中起来,全部用来换马,可它管不着茶场司的事情。

  因此,步调不一致的两个主管部门经常“掐架”——如果自己的任务没完成,就一定会指责另一方拖了后腿。

  另一方面,宋朝对茶叶生产、贸易的管理还不够严格。

  各产地都想把自己产的茶叶卖到牧区去。只要比在本地收益高一点儿,这个买卖就能做。于是,宋朝内部“茶叶圈”形成了恶性竞争,大家盲目扩大生产,之后再恶意压价。

  可惜了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

  6

  改革,掌握茶马议价的主动权

  宋朝政府终于认识到问题根源,迅速采取了措施,具体来说,包括3个“统一”:

  统一机构

  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朝廷将买马司和茶场司两大机构进行合并,成立大提举茶马司,简称茶马司,买马、卖茶都由该机构负责。这样一来:

  谁以后想“掐架”都找不着对象了;

  想推卸责任,更是没门;

  负责买马的官员手里有了茶叶,跟牧区说话也更硬气了。

  统一领导

  过去茶场司下面管理着设于各地的买茶场、卖茶场,买马司管理着设于各边地的买马场,虽然都由这两个司管理,但其负责人往往由各地转运使等官员兼任,这就使情况更复杂了——茶马贸易得照顾地方利益。

  茶马司成立后,各买茶场、卖茶场、买马场官员均由该司直接派任和管理,建立起“垂直领导”体系,大大提高了效率。

  统一管理

  茶马司对茶叶产地进行了划分:

  “内销区”的茶叶在内地销售,不能进行对外贸易;

  “外销区”的茶叶可以进行对外贸易,但是,只能卖给朝廷的买茶场,任何人不得私自运输、贩卖。

  比如,茶马司在“外销区”增设立了大量买茶场,陕西被划入“外销区”,该地买茶场超过50处。

  朝廷以此控制了进入对外贸易的茶叶总量,掌握住茶叶的定价权。

  此外,茶马司颁布了《买马场就场交易法》,规定马匹交易只能在买马场进行,“蕃部马入汉界,并令入买马场,除中官外,价高马许诸色人就场交易。”

  并且,外邦只能用马匹来交换茶叶,不得交换其它物资。

  有了这些限定,马匹怎样交易,卖方一家说了不算,改由双方协商解决,茶马司趁机提出“分等计价、随市定价”等交易原则,得到买卖双方共同认可。

  7

  内外兼修,重塑共赢新局面

  集中管理办法推出后,相关违禁行为就成了宋朝政府重点打击目标。

  宋朝政府制定了“茶科罪则”,相关处罚规定得十分详细:

  只能卖给官家的茶叶如隐匿不卖,发现后严厉处罚;

  将茶叶藏匿在一般货物中带往边镇或牧区,一经发现将处以重罪,其中涉案值达到3贯的将被“刺面”;

  将茶种和茶苗贩入牧区的定为重罪,“一律并流三千里”;

  发生严重违禁事件的地方,相关州县官员犯失察罪。

  严厉打击之下,违禁行为迅速减少,保证了茶叶在对外贸易中优势地位的发挥。

  宋朝中期以后,茶叶与马匹之间的比价一直维持在约2驮(200斤)茶叶换1匹马的水平。

  相较于10亩地和数十匹帛,200斤茶叶是一个合理价格。

  由此,宋朝不仅节约了大量铜钱和帛等物资,而且采购的马匹数量也大幅增加。

  茶马司成立后,每年从牧区采购的马匹维持在30000匹左右,比照宋初的5000匹,有了显著提高。

  茶叶终于抵消了马匹在贸易战中的杀伤力,双方贸易回到合理、共赢的局面。

来源:瞭望智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