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哪句话让张春桥等人“嗅到”危险气息?
2019-07-06 20:12:3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本文摘自《“四人帮”兴亡》,叶永烈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就在张春桥、姚文元的两篇“宏文”成为七亿中国人的“学习文件”的时候,正在他们借助毛泽东的批示以“大理论家”的形象出现在全中国的时候,来自毛泽东的批评,使刚刚掀起的“张姚热”迅速降温。
邓小平当即注意到江青们抢发批判“经验主义”的文章这一新动向。
1975年4月18日,邓小平陪同朝鲜元首金日成前往长沙拜晤毛泽东。邓小平借用这一机会,向毛泽东说明“当前的主要危险是经验主义”这一提法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赞同了邓小平的意见。
一个重要的讯号,从毛泽东那里发出。
新华社的《关于报道学习无产阶级专攻理论问题的请示报告》,经过姚文元审定,报送毛泽东。4月23日,毛泽东在报告上,写了批示:
提法似应提反对修正主义,包括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修正马列主义的,不要只提一项,放过另一项。各地情况不同,都是由于马列水平不高而来的。不论何者都应教育,应以多年时间逐渐提高马列为好。
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有些人自以为懂了,其实不大懂,自以为是,动不动就训人,这也是不懂马列的一种表现。
此问题提请政治局一议。
为盼。
毛泽东
1975年4月23日
毛泽东的这段话,就是在批评张春桥和姚文元“不懂马列”。
毛泽东所说的“自以为懂了,其实不大懂,自以为是,动不动就训人”,不言而喻,指的是张春桥和姚文元。
人们并不健忘,在五年前——1970年8月3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写下抨击陈伯达的那篇《我的一点意见》中,有着非常相似的话:
“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而实际上根本不懂马克思那样一些人的当。”
那时候,毛泽东指的是“理论家”陈伯达。毛泽东的《我的一点意见》,宣告了陈伯达的倒台。
如今,毛泽东又用同样的语言批评张春桥、姚文元,这不能不使张春桥、姚文元感到非常紧张。因为他们弄得不好,就要重蹈陈伯达的覆辙,成为“陈伯达第二”!
根据毛泽东4月23日批示“此问题提请政治局一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在4月27日开会,“议”题便是批评江青。
江青在会上勉强作了“自我批评”。就连她自己,在两个月后写的检查中,也承认:“我在4月27日政治局会议上的自我批评是不够的。”
看来,江青的问题不能不解决,“四人帮”的问题不能不解决——毛泽东在垂暮之年,力求“安定团结”,而江青恰恰是最不安定。于是异乎寻常,毛泽东在从长沙回到北京之后,决定在5月3日召集在京政治局委员会议。这如同1974年7月17日他亲自召开政治局会议批评“四人小宗派”一样,表明事态已经相当严重了。对于重病在身的毛泽东,这是他最后的岁月两次亲自出席政治局会议。
毛泽东已经很久没有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了。这是他在长沙休养十个月之后回到北京,第一次出席政治局会议会议在毛泽东中南海住处召开。
知道毛泽东要召集政治局会议,周恩来也抱病前来。
毛泽东的黄昏岁月,来往的人很少,政治局委员们也难得见到他。与他经常通电话的是周恩来。据张玉凤回忆,除了周恩来之外,别人几乎没有给毛泽东去电话,生怕干扰他养病。即便是江青,求见毛泽东,也未必允见。只有王海容、唐闻生,倒是说来就来,说见就见。
正因为这样,5月3日,毛泽东跟政治局委员们见面时,周恩来说道:“大家快一年没有见到毛主席了,非常想念主席!”
屈指算来,从1974年7月17日那次政治局会议见过面之外,大多数的政治局委员跟毛泽东“阔别”十个月了!
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不仅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张春桥,而且多次批评了“四人帮”。以下所引毛泽东的话,是会议记录原文。可能由于记录速度跟不上毛泽东讲话速度,有些地方显得前后文不接,或者断句,均照录原文。
毛泽东一到,先跟政治局委员们寒暄。毛泽东照例保持着他那不时出语幽默的风格。
毛泽东一进来,第一个是与周恩来握手:“怎么样?还好吗?”周恩来回答说:“开了三刀,消化还可以,前天向主席报告过。”
毛泽东跟叶剑英握手时,说了句:“喔,老帅!”
毛泽东跟邓小平握手时,说了句:“小平呀!”
毛泽东跟吴德握手时,说了句:“哦,吴德(引者注:谐音为“无德”)有德呀!”
毛泽东跟谢静宜握手时,话说得最多:“小谢,你当了大官啦,不谨慎呀!”
显然,毛泽东对谢静宜紧跟江青,早有所闻。
谢静宜原本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员。在“文革”中到北京大学“支左”,“当了大官”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谢静宜连忙回答说:“我不想当大官,但是现在官却越当越大。”
毛泽东很干脆地对谢静宜说:“试试看吧,搞不好就卷铺盖。”
毛泽东握着陈永贵的手:“你的信好啊。三分之一在大寨,三分之一在全国,三分之一在中央(引者注:指陈永贵给毛泽东写信,报告自己一年中的时间安排)。不要在钓鱼台,那里没有鱼可钓,你和吴桂贤都搬出来。”
毛泽东的话中,包含着对江青占领下的那个钓鱼台的反感。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