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入粤第一仗:规模虽小,意义非凡

2019-07-01 15:14:5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6月下旬,记者奔赴广东南雄,在红军战斗旧址探访感悟

——入粤第一仗:规模虽小,意义非凡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入粤第一仗:规模虽小,意义非凡

雨时断时续,记者和南雄市史志办原副主任李君祥,踩着泥泞的田埂,爬上乌迳镇新田村旁边的天昊岭。刚上坡顶,稀落的雨滴忽然转成了暴雨,如昔日红军急促、密集的枪声。

1934年10月21日早上,负责前方侦察的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发现200多敌军正在这片山岭上挖战壕、修工事,指挥部就在新田墟的炮楼里。

连长刘云彪接到指示后,立即下达战斗命令:趁敌人立足未稳,坚决消灭他们。他将部队分成左中右三路,自己率中路迅疾从正面向敌人发起攻击。

丘陵四周开阔平坦,易守难攻,敌军依仗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拼命抵抗,等待援军。见一时难以攻破敌阵,左路战士也投入了战斗。密集的枪炮射击交织成一片火网,双方展开猛烈激战。

李君祥告诉记者,侦察连160多名官兵,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80%以上是党员团员,不光军政素质好、身体过硬,战斗经验也很丰富,连队分为机枪、冲锋枪、步枪和短枪4个排,主要担负前方敌情侦察,一般不轻易投入战斗,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会当作一记重拳打出去。

经过近两个小时激战,敌人无法抵挡红军冲锋,丢下数十具尸体,沿一条小山沟仓皇逃窜。

“这一仗,是红军入粤打的第一仗,也是第一个胜仗。”李君祥介绍说,这一仗规模虽小,但意义非凡,提振了红军士气,打破了“粤军很能打,机动性、收缩性强,打不散”的传说。敌人出城驰援的一个团,闻讯又掉头退回了南雄城。

时光荏苒,敌军当年在坡岭上构筑的战壕和工事已被风雨抚平,山坡上散落着村民一座座红墙青瓦的楼房。

这些年,村民日子好了,都在古村外头建了两三层的小楼,老村里一派寂静,村巷和祠堂墙壁上,红军留下的一些标语,仍清晰可见。

我们在村子里寻访,有幸遇到了亲眼见证过这场激战的李梅德老人。

“记得,咋能不记得!”92岁的李梅德满头白发,精神矍铄,对80多年前的那场战斗仍记忆犹新,“当时我7岁,母亲不让我出门,我就偷跑出去。仗在对面山上打的,激烈得很,天上还有飞机往下扔炸弹,红军不怕死,打得敌人四散乱逃,枪都顾不上要。”

“跟上来的红军大部队,在村里几个祠堂、书院、屋檐下和树林里休息,非常有纪律,他们在新田墟宣传红军政策和革命道理,战士还抬来几箩筐猪肉分给了村民。我现在还记得红军歌里的几句词。”说着,老人用节奏明快、略显沙哑的声音唱道:

鱼不能离开水,

离开水就会死;

咱们部队离不开老百姓,

离开老百姓不能打胜仗;

红军爱护老百姓,

就像爱护自己的亲爹娘。

1949年9月,李梅德满怀对红军的美好记忆和人民军队的向往参军,1952年4月退伍回乡。此后,老人经常给后人讲述红军的故事,让大家体味今日岁月静好的来之不易。(记者 王雁翔 通讯员 刘彬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