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季已经告一段落。至于曾经日夜兼程的毕业(学位)论文就暂时或永远被搁置在一边。除非如论文抄袭、严格查重或下一届毕业生开题等事件出现,不然论文一般很难再成为关注点。而有一类被网络叫作“奇葩论文”的论文,在坊间一直被关注,偶尔还可能突然冒出来引起热议。
“奇葩论文”在网上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论文,如《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等。有的已经是十几年前的论文。也有自然科学的,如标题带“屎”的《对一泡屎的深入分析:曼氏血吸虫和钩虫卵在人类粪便中的分布》。
说它们是“奇葩论文”只是一种戏谑,并非说真正奇葩,往往只是指选题超乎寻常:“屁”“呵呵”“云吸猫”也可以研究,有没有用?而实际上从这几年的网络评论来看,人们还是包容的,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为它们辩护的话:选题很小、但很有趣啊,而且背后还有大文章。那这么一说,是不是那些批评意见就没有道理了,只是“门外汉”看不懂?
“奇葩论文”比那些真正“奇葩”的论文有灵性。不过,为它们辩护的声音已经太多。今天的文章换个角度,从“选题”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探讨那些持批评意见的所谓“门外汉”,他们吐槽“奇葩论文”没有用,也吐槽结论。他们的意见为什么也不该忽视?
撰文 | 新京报记者 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