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陈独秀好色风流:因争风抓伤妓女下体

2019-06-18 22:09:1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陈独秀(资料图)

1919年6月29日,《每周评论》上发表了胡适的一篇文章,通篇只有一段话:“你们要知道陈独秀的人格吗?请再读他在《每周评论》第25号里的一条随感录。”

胡适提到的这条随感录是陈独秀以笔名“只眼”发表的《研究室与监狱》,文中说:“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窥一斑而知全豹。只看这一小段文字,就知道陈独秀不是一般人。事实确实如此。陈独秀,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五四运动的主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这样一个开创新时代的人物,自小就异于常人。

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安庆,自小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习四书五经。所谓三岁看老,祖父对陈独秀的评价是:“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成龙上天,成蛇钻草,沦为打家劫舍的地头蛇,总之不可能成虫、成熊。陈独秀倒也“争气”,终其一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祖父的这个评语。

17岁那年,陈独秀参加科举考试,题目是“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他觉得试题狗屁不通,于是忽发奇想,弄了一堆难字和生僻的古文,牛头不对马嘴地填满试卷,然后乐颠颠地回家了。回到家后,大哥问他要草稿,看完之后,一个多钟头没有说话,陈独秀这才觉得玩笑似乎开得有点大。不想,这篇不通的文章镇住了不通的老师,结果,陈独秀不但中了秀才,还是头名。这下,陈独秀的大哥彻底懵了。

陈独秀小小年纪就中秀才之首,顿时扬名四野八乡,上门提亲者络绎不绝。最后,陈家长辈选中了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晓岚。次年(1897年)8月,两人拜堂成亲。陈独秀的感情生活就这么懵懵懂懂地开始了。

高晓岚是个旧式女人,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诲,大字不识一个。而陈独秀虽说胡闹,但学识渊博,通古博今,思想新潮,还通晓英、法、日三国语言。新婚伊始,陈独秀就命令高晓岚必须认字。偏偏高晓岚性格倔强,死认古训,就是不认字。这两个年轻人,一个新潮、一个守旧,都倔强地不服对方。于是,度完蜜月,两人一辈子的话也就说完了。不过,当时陈独秀还年轻,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所以对不如意的婚姻生活并不在意。

从1901年开始,陈独秀数次东渡日本,结识了苏曼殊、黄兴、陈天华、邹容、章士钊等革命党人,见识更长。回国后,他就开始忙活起来。他曾独自一人办了一份报纸,反响出奇的好,全国各地都有订户。有些读者不知道是一人办报,写信希望把报纸办成日报。他还曾在安徽公学兼任国文教师,上课时不拘小节,有时一边上课,一边搔痒,全不把纲常名教、师道尊严放在眼里。

1909年,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来到安庆,住到了姐姐家。高君曼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是个标准的文学女青年,性格开朗,而且长相出众,衣着新潮。高君曼在北京读书时就读过陈独秀的文章,对这个姐夫崇拜之至。如今见了真人,常常缠着他问这问那,陈独秀也是欣然辅导。

两人年龄相近,情趣相投,时间久了,难免擦出火花。或许是因为包办婚姻,陈独秀就有了一份出轨的理由。而高君曼对于姐姐,或许是因为同父异母,便少了一半自责。总之,两个叛逆的年轻人于1910年公开同居,继而宣布他们要正式结婚。双方父母都觉颜面无光,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大骂逆子叛女玷辱门风,至于成亲那是万万不会同意的。陈独秀见正式结婚不太可能,索性带着高君曼私奔到上海,过起了甜蜜的同居生活。

1915年初夏,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著名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两人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历史上俗称“南陈北李”。1916年12月,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聘请陈独秀担任该校文科学长(相当于系主任),高君曼大大方方当上了陈教授夫人。至于高晓岚,则悄无声息地退居幕后。1930年,高晓岚去世,生前与陈独秀育有三子二女。

陈独秀当了北大教授后,依然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常常流连于北京有名的烟花之地 八大胡同,据说他的很多激扬文字都是在八大胡同的床上完成的。1919年,北京的报纸刊登了陈独秀在八大胡同“因争风抓伤某妓女下部”的新闻。这事让北大有点下不了台,结果,陈独秀在当了两年多北大教授后,被北大开除。几个月后,他又因为散发传单入狱。发传单这事发生在1919年6月11日。那天晚上,40岁的陈独秀站在新世界屋顶花园,向下层露台上看电影的群众散发传单。这种空前绝后的举动,让陈独秀失去了自由。

陈独秀入狱后,反响极大,在社会各界的积极营救、声援下,陈独秀受了三个多月的牢狱之苦后获释。1920年2月14日,为躲避军警的追捕,陈独秀打扮成财主模样,与账房先生打扮的李大钊,乘着一辆带篷骡车偷偷离开北京直奔天津。两人在路上商量出一件开天辟地的大计划 组织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秘密召开,陈独秀没去,却被缺席选举为首任中共总书记。

从1910年至1925年的15年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繁忙,也是建树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高君曼始终相伴左右,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的支持者与助手。她帮助编辑出版《新青年》杂志,掩护陈独秀的革命活动,充当联络员,甚至与他一起被捕坐牢。两人度过了来自外界的一个个难关,但最终还是在感情这个难关上卡壳了。自1922年起,两人感情逐渐冷淡。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两人最终发展到拳脚相向。陈独秀对儿子要求非常严酷,他让老大、老二小兄弟俩睡图书馆的地板,外出打工自食其力,以磨炼意志。继母兼姨母的高君曼心生不忍,提出让孩子回家吃住,不许,君曼又请人说情,陈独秀斥为妇人之仁,还是不许。无奈之下,高君曼于1925年带着一儿一女移居南京。自此一别,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1925年冬,陈独秀的胃病发作,他到上海一家私立医院诊治,结识了年轻貌美的女医生施之英。两人很快就过起了夫妻生活,并且没跟任何人打招呼,施施然相携去杭州、扬州等地度“蜜月”去了。陈独秀那时是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突然失踪可是大事。党组织在四处打探寻找无果后,只好在上海《民国报》上登出“寻人启事”。陈独秀看到报纸后,从扬州发回电报,说是“外出治病,初有好转,可以扶病视事”。

特立独行的性格,别出心裁的思想,让他的革命之路也如北大教授之路一样,终遇滑铁卢。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被撤销了总书记职务,施之英也在此时离开了他,在上海另嫁他人。他们的“夫妻”生活仅仅维持了14个月。

陈独秀被撤职之后,在上海隐姓埋名,住在熙华德路(今长冶路)一座石库门房子的前楼。那是陈独秀最为孤寂的时期:大儿子陈延年和二儿子陈乔年相继壮烈就义,共产党对他停职、开除党籍、批判,国民党也在四处悬赏通缉他。他的婚姻生活也陷入最低谷,两度离合,年过半百却孑然一身。

虎落平阳,分外凄凉。就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小自己29岁的单身邻居、英美烟草公司女工潘兰珍。潘兰珍出落得亭亭玉立,也因为美貌受尽欺侮,被一个流氓工头强逼同居,在无数次的暴力后,她逃离虎口,搬到石库门,成了陈独秀的邻居。

潘兰珍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老头就是赫赫有名的陈独秀,只知道他是个卖字为生的孤苦老人。或许是出于同病相怜的同情心,她开始照顾陈独秀的生活。

老虎就是老虎,就算没了牙齿,威风还在。在潘兰珍的照顾下,陈独秀再次焕发光芒。他换上西服,打上了领带,刮掉胡须,染上秋霜的头发也梳得油光闪亮,更显得精神矍铄。起初,两人的关系就像父女,又是师生。这种纯朴的师生关系在时间酵母的催化下渐渐发生了变化。在经过一场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潘兰珍终于抛开世俗的牵绊,向陈独秀表达了火热的爱慕之情。1930年,经邻居许大姐出面做媒,这对老夫少妻正式结婚了,婚后两人领养了一个女儿,取名潘凤仙。

对于陈独秀来说,潘兰珍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需要,她的关心照顾让陈独秀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感情,那是与轻狂年少时的感情截然不同的。复杂的斗争形势使得陈独秀一直未将真实身份告诉潘兰珍,他怕为潘玉珍惹来麻烦。

1932年10月15日晚,在国民党巨额悬赏多年后,陈独秀被上海国民党当局逮捕,后送往南京老虎山模范监狱关押。这是陈独秀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被捕。经庭审,陈被判有期徒刑13年。巧的是,陈独秀被捕当天,潘兰珍刚好与陈独秀因为照顾小凤仙的事吵了一架,潘兰珍赌气带着小凤仙回了娘家,才躲过一劫。陈独秀被捕的消息见报后,潘兰珍才知道一起生活了两年的丈夫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陈独秀对自己被捕并不放在心上,他在被押解的路上也能酣然入睡,让同坐一辆囚车的彭述之羡慕万分。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潘兰珍。入狱后,潘兰珍是他委托狱外事务的重要内容。他为自己对潘兰珍造成精神刺痛而悲苦,也为给她造成物质损失而难过。被拘后,他还托人去住处寻找潘的东西。在给好友高语罕的信中,他询问潘兰珍的态度时说:“她对于我,以前未曾告以真姓名,及她此次失去衣服,有怨言否?”不是爱到骨髓,一个放流形骸,面对死亡安之若素的男人又岂能说出这种小男生式的话来?

想到自己垂垂老矣,且释刑遥遥无期,陈独秀托老友去见潘兰珍,让她与自己断绝关系,另谋出路,免得受牵连。然而,潘兰珍已经打点好行装向南京走来了。

听说潘兰珍要来看自己,陈独秀又写信叮嘱高语罕,要他“婉言劝她不必来看我”。这是一种乏力的拒绝,更是一种焦灼的期盼!理性和感性捉对厮杀,让他心乱如麻。潘兰珍的决定却很简洁,她在得知丈夫的下落后,立刻将女儿送回南通娘家,只身来到南京,在老虎山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靠做女红零活维持生计,照顾牢狱中的陈独秀。1937年8月,南京沦陷前,陈独秀被提前释放,这时候,潘兰珍已经整整送了五年牢饭。

是牛人在哪里都是焦点,所以陈独秀的被捕所引发的反响也异彩纷呈。陈独秀被捕之时虽然已没有职务,但是在国共两党都引起了强烈且有趣的反响。国民党各界因其为共产党领袖而纷纷致电中央要求“严惩”、“处极刑”。同时,共产党这边也发表消息,指责他为资产阶级走狗、反共先锋。当时,《世界日报》刊登一幅漫画:主人公是受尽皮肉之苦的陈独秀 共产党一拳把他打伤 ,国民党两拳把他打昏。两个政党都欲把这颗“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傅斯年语)除之而后快,相映成趣,后人评价这也许是当时国共两党拥有的唯一共识。

1933 年4月14日,国民党江苏高等法院开审陈独秀,审判进行了三天,旁听席上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大律师章士钊免费为陈独秀辩护,十分卖力,陈独秀却不领情,说:“章律师所云惟其本人观点而已。吾人之政治主张,以吾本人之辩护状为准。”整个庭审过程中,陈独秀态度安闲,顾盼自若,妙语连珠,常常惹得哄堂大笑。他的《辩护状》有理有据,妙趣横生,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后被上海沪江大学、苏州东吴大学选为法学系教材。

一些报刊对陈独秀和潘兰珍的关系造谣污蔑,连陈独秀的表弟也信以为真,到监狱劝他注意检点。陈独秀沉默良久后说,他的私生活在建党前是有些放纵,但建党以后,就再没有乱来。接着他郑重地说:“至于国民党报纸的造谣,我不在乎,可你怎么也相信呢?我可以告诉你,潘女士是我的夫人,是我晚年爱情的归宿,是我陈独秀深深爱恋的女性,是我离不开的伴侣。”

陈独秀被释放后,国共两方都盛情邀约,均遭陈独秀严词拒绝。几经辗转,陈独秀带着潘兰珍来到重庆偏僻的江津县五举乡石墙村隐居,生活穷困潦倒。期间友人赠钱都被拒绝,说“无功不受禄” 。

1942年5月27日,64岁的陈独秀在一间破落的角门里悄然辞世。弥留前给潘兰珍留下的唯有一句遗言:“兰珍吾妻,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倘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安度后半生。”

34岁的潘兰珍遵从丈夫的遗嘱,在安葬了丈夫后,独自外出自谋生计。她先是在陈独秀好友的帮助下在重庆一家农场做工,后迫于生活,与一个国民党下级军官结婚,不久这个男人也病故了,她又孤独度日。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回到上海,在浦东一所小学做炊事员,与18岁的养女潘凤仙相依为命。1949年10月30日,身患子宫癌的潘兰珍在饱经孤寂与病痛之后,于上海肿瘤医院去世,年仅41岁。

大幕关闭了,一段忘年恋情画上了句号。

名士总是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世俗能奈我何?作为他们生命中的伴侣,情投意合者,觉得三生有幸,否则,度日如年。但一定不会觉得乏味。

本文摘自《历史上那些非常情侣》,杨柳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