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林彪秘书张云生:不堪叶群骚扰“逃出”毛家湾

2019-06-14 21:27:1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林彪和叶群(资料图)

林彪,曾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十大元帅之一,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更是红得发紫的人物。“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是对他当时形象的真实写照。就是这样一位曾被写进党章的“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可靠接班人”,却在1971年9月阴谋杀害毛泽东未遂,于9月13日带着老婆儿子乘三叉戟飞机仓惶出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落了个叛党叛国,折戟沉沙的可耻下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9·13事件”。

林彪作为当时中国政坛的“第二把手”,专门有一个办公室,他的老婆叶群就是林彪办公室主任。毛泽东曾批评说:“我一向不赞成自己的老婆当自己工作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林彪那里,是叶群当办公室主任。他们四个人(指林彪的“四大金刚”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向林彪请示问题都要经过她。”林彪办公室有一批秘书人员专门为林彪和叶群服务。林彪和叶群是怎样对待和使用秘书人员的?林彪办公室的秘书们在那样特殊的政治环境中是怎样开展工作的?曾给林彪当过四年多秘书的张云生,有着奇特的经历。笔者只选取几个镜头,或许能使读者从中窥见一斑。

为林彪“讲文件”

1966年8月17日,吉林省军区干部处刘处长通知党委秘书张云生:“刚才接到沈阳军区干部部的电话通知,决定调你到林副主席办公室去当秘书。军区要求,你今天下午先到沈阳,明天去北京报到。”张云生虽然感到非常突然,但因任务重大而紧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来不及细想,便匆匆起程了。

到了沈阳,张云生这个小人物却受到军区副司令员曾思玉的接见。曾副司令自我介绍说,长征时他在林彪手下当过参谋,因此,林彪很了解他。不久前林彪在大连疗养,叶群让他在东北部队中物色一名能讲文件的秘书。他责成军区政治部物色,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张云生。曾副司令员感慨地说:“给林办选秘书,比选状元还难呐!”

曾副司令员的话并不过分。后来张云生才知道,叶群为“林办”选秘书规定了许多条件:不是林彪带过的部队,不能去选;在高级干部中,特别是北京高级干部中有熟人关系的,不能用;不会讲普通话的,不用;性格不随和的,不用;喜欢多嘴多舌的,不用;水平低的当然不行,但职级太高的也不能用。此外,还有一般机要秘书必须具备的政治条件、业务条件、身体条件等。这样苛刻的条件,能够到“林办”当秘书的人选就廖廖无几了。张云生能够被选为“林办”的秘书,当时他确实感到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8月19日,张云生乘发自沈阳的快车到达北京,先去军委办公厅报到,然后由办公厅秘书处的宋处长带路,来到林彪的临时住地——人民大会堂。宋处长把张云生介绍给“林办”秘书阳地,说:“你们和张秘书谈谈吧,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阳秘书点点头说“好”。宋处长走后,阳秘书和张云生坐在一个角落的沙发上,促膝交谈起来。

“你来得好,我们这正需要人呢,现在有些拉不开栓了。”阳秘书介绍说,林彪办公室共有6名秘书,他本人兼“林办”党支部书记,主要精力放在支部建设上,经常在毛家湾(林彪住地)守摊;赵根深是负责讲文件的秘书,李春生是帮助林彪读书的秘书,李文普是负责警卫工作的秘书。此外,还有两名秘书正在陕西农村参加“四清”。以前林彪任国防部长时,大量的日常工作由军委办公会议在挡第一线,“林办”的工作量不大。八届十一中全会以后的情况变了,林彪一跃成为毛主席的接班人,加上“文化大革命”开始进入高潮,林彪办公室的工作也就显得空前忙碌起来。光说讲文件,赵秘书一个人就忙得不可开交。因此,阳秘书说张云生的到职“正是时候”。

林彪和叶群(资料图)

根据叶群的安排,张云生到“林办”后的主要任务是给林彪“讲文件”。张云生虽然当过多年的秘书,但从来没听说过秘书要给首长讲文件。难道林彪自己不亲自看文件?秘书怎样讲文件?他这个新手只好向老秘书恭恭敬敬地请教。赵秘书告诉他,林彪自己从来不看文件,全听秘书讲。之所以如此,不仅是由于林彪眼睛不好,看文件吃力,而且这是林彪独特的工作方式。林彪认为,每天文件如山,如果把很多精力用在看文件上,那是最不上算的事。需要几小时看完的文件,听秘书讲几分钟或一、二十分钟,就够了。难怪叶群把它作为林彪的一条“先进经验”到处宣传呢!

张云生问:“每天有多少文件?”“以前不多,但现在的文件看不完。中央收发电,军委收发电,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以及三总部的文件,还有外事文电、新华社内参,再加上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的文电,每天往少里说也有十来万字,多时可达到二、三十万字。”赵秘书介绍说。

“这么多的文件,怎么看、怎么讲呢?”张云生又问。赵秘书说:“都看都讲是不可能的,只能从中选最重要的,抓住要点来讲。”张云生说:“我看都很重要,该怎么办呢?”赵秘书笑着说:“重要之中还有更重要的,不可能同样重要。比如关于人物,涉及中央和省级以上干部的,就比一般干部更重要;关于事件,涉及全党、全国、全军的,就比局部的问题重要;关于动向,涉及某种新的趋势、新的苗头的,或有可能引起重大后果的,就比一般动向重要。不是最重要的,可以不讲;有些可以积累起来,待材料丰富后再专题讲。”

张云生接着问:“讲文件,是不是选几份重要文件,念给首长听呢?”“不!”赵秘书皱皱眉头:“要照念文件就坏事了。一念文件,首长听后就会紧张、出汗,那就砸锅了。以前有几个新来的秘书,就是由于照念文件,首长听后出了汗,被立即打发走了。”张云生不禁吃了一惊。又问道:“一天讲几次,一次讲多长时间?”“现在首长一天最多听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讲一、二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半个小时。”听完赵秘书传授“讲文件”的要诀,张云生心中有数了。

仅仅过了两天,林彪突然提出要听张云生讲文件,张云生当时的心情,比参加考试还紧张。赵秘书安慰他说:“沉住气。首长可能是想见见你,听听你的口齿怎么样。你找两份好讲的文件,赶快熟悉一下,讲几句就行了。”什么文件好讲,张云生一时辨认不出来。还是赵秘书帮他从文件堆里选出两份单页的动态性文件,说:“就讲这两份吧。一是比较短,容易看,容易讲。二是其中内容都与首长有关,首长比较感兴趣。三是最新的动向,与我讲过的内容不重复。”两份文件都是外电对于北京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百万红卫兵大会的反应和评论。张云生事先已看过,因为要给林彪讲,他又重新看了一遍,并在重要的语句下面划了铅笔线,以防讲时遗漏。

时间到了。赵秘书领张云生来到西大厅叶群临时用的休息室,既不报告,也不敲门,很随便地就进去了。一进门,就见林彪和叶群都在里面坐着。“张云生同志来了。”赵秘书报告之后,就自动退出去了。

“一零一(叶群对林彪的称呼),这是新从东北调来的张秘书。”叶群坐在里边的沙发上,微笑着向林彪介绍说。林彪坐在左边的沙发上,一动不动,一声不吭。他挥手示意让张云生坐在他对面的沙发上。

“张秘书是东北人,说话容易懂。”叶群的用意是叫林彪先不要讨厌这位新来的张秘书。她接着对张云生说:“张秘书,你讲几份文件,让首长听听。”

“我想着重讲一下外电对北京‘八·一八’天安门大会的反应。”张云生说。

“好。”林彪点点头。

“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百万红卫兵后,外电反应很强烈。”张云生尽量沉住气,压慢语调,显得自然,而不是在念文件。“外电普遍注意的是三点:一点是出场领导人名单的排列。首长被排在仅次于毛主席的第二位,我们报道时又称首长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外电认为这表明首长已处于毛主席接班人的地位。外电也很注意刘少奇从第二位降到了第八位,认为他现在已经失宠了。第二点,很注意首长在天安门大会上的讲话。认为这个讲话表明毛主席支持红卫兵造反,也是掀起对毛主席的新的个人崇拜。第三点,注意‘文化大革命’今后的动向。……”张云生讲了几分钟就收口了。

林彪听后立即表示:“你讲的我听得懂。还有什么?”张云生说:“没有了。”叶群明白了林彪的意思,对张云生说:“行了,你可以回去了。”

张云生回到办公室不久,叶群就走进来说:“小张,首长说对你讲文件很满意。现在咱们人手少,老赵一个人忙不开,从明天起你就正式上阵吧。”

林彪的全家照(资料图)

就这样,张云生成了给林彪讲文件的秘书。由于文件太多,张云生和赵根深作了进一步分工:张云生上午讲,着重讲“文革”动向;赵根深下午讲,着重讲军事和国际动态。为了给林彪讲文件,两位秘书每天都必须拼命阅读文件,把当天的文件都看完。林彪当时住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叶群规定,除特殊情况外,林彪听秘书讲文件,都是让内勤临时去叫。内勤不叫,秘书不能擅自闯进来。特别是林彪正在吃饭或吃饭后半小时内,是不能和任何人谈话的,更不能听文件。据说如不这样,林彪就会“出汗”,而林彪一旦“出汗”,那责任是谁也负不起的。一次,张云生进了浙江厅,见林彪正在厅内踱步散心。便向他敬了个军礼,他示意张云生坐下,而他自己却仍然踱来踱去。“以后你们来讲文件,不要敬礼。”林彪说,“我一见人敬礼,就紧张,就出汗。”张云生连声说“是”。

张云生坐着讲文件,林彪却站着听文件。他一边听一边踱着步,手里摆弄着一盒特制的高级火柴。他擦着一根火柴后,立即将它吹灭,把刚熄灭了的还冒着白烟的火柴头放在鼻子底下嗅一嗅,就扔掉了。然后又擦第二根、第三根……。

其实,林彪耐心听讲文件的机会并不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听一听,不太感兴趣的,就把手一挥,秘书只好一翻而过。有的文件只能点个大意,有的只是点点题目,有的甚至连题目都没念完就被他挥手停讲了。不管怎样,当时他一天能听秘书讲一、两次文件还算是好的,到了后来,他几天才听一次,甚至一个多星期才听一次。林彪为什么对文件越来越不感兴趣?秘书们当时都摸不透。直到“9·13事件”发生后,人们才从林彪的整个行为中窥见了他阴暗的内心世界。

给林彪“拉条子”

1966年10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叶群从外边回来, 急匆匆地召集秘书们开会。她说:“主席决定最近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各大区和各省、市委的第一书记参加。主席让首长在会上讲话,另叫陈伯达代表中央文革在会上作两个月运动的总结。首长要讲话,讲什么?负责讲文件的赵秘书和张秘书要帮助拉个条子。你们要抓紧,不要误了事。”

会后,张云生问赵秘书:“主任讲‘拉条子’,拉什么条子?”“拉条子就是写简要的讲话提纲。”赵秘书解释说,“因为提纲用的语言非常概括,是一条一条式的,所以首长和主任都说‘拉条子’。”赵秘书继续说,“首长讲话不愿用稿子,向来喜欢自己顺口讲。听说1962年七千人大会时,军委办公厅费了好大的劲给他准备了一份讲话稿,他根本不用。他后来在大会上的讲话,就是自己准备的条子,一发挥就是一大篇。‘5·18’讲话时我赶上了。主任叫我们几个秘书帮助拉条子,结果是白费劲。只有主任帮助收集的那些古今中外政变资料,倒还用上了。”

张云生说:“我们这次帮助拉条子,不又是白费劲吗?”赵秘书说:“白费劲也得干!都是主任在张罗。她说,不管用不用,反正得准备。就是用不上,对首长讲话有点启发也是好的。”于是,他们两人经过研究,认为林彪讲话的内容离不开正在进行的“文化大革命”。但从林彪所处的角度,对“文化大革命”应该讲些什么,实在心中没底。为了交差,只好东抄西引,由张云生执笔,写了足有四、五千字。

一天,郭秘书从林彪那里回来,通知张云生和赵根深:“首长听说你们拉成了条子,叫你们去谈谈。”于是,两位秘书带着“条子”来到了林彪的会客厅。

“把条子念给我听听。”林彪坐在会客厅的沙发上说。两位秘书坐在林彪对面的沙发上,由张云生开始念那已经拉好的“条子”。

“都是些废话!”张云生只念了一部分,就被林彪挡住了。他显然对这个“条子”很不满意,“这是在作官样文章,不是拉条子。你们写的那些,可以去掉百分之九十九,留下百分之一就够了。不要写那些连成片的话,不要抄报纸上的那些官样词句。真正有用的话,有几句就够了。”林彪这一盆凉水,浇得两位秘书透心凉。回到秘书办公室,仍然不知所措。倒是叶群进来给他们鼓了鼓气:“不要怕失败。他(指林彪)准备他的,你们准备你们的。要看看主席的批示,看看中央文革的文件,别怕重复,只要不捅漏子就行。”

于是,两位秘书又振作精神,重新给林彪“拉条子”。直到林彪即将出场讲话的那天早晨,叶群才叫两位秘书把新拉的“条子”给林彪送去。林彪看后的反应如何,秘书们不便去问。但据内勤透露,林彪在那个早晨是够忙乎的。他守着一叠白纸,自己冥思苦想了一阵,就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几个别人弄不懂含义的大字,然后将这张白纸推到地毯上,他再接着想,想好了又在另一张白纸上写几个字,同样推到地上……最后,林彪让内勤将地上的纸拣起来,自己重新排列一下顺序。这就是他自己准备的讲话“条子”。

林彪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张云生后来看到了。他们准备的“条子”林彪根本没有用,只有一句像是他们“条子”上的话,那就是林彪开头讲的:“这次会议,是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的继续。”

叶群逼他摹仿林彪字体

摹仿领导字体签批文件,历来是秘书人员的大忌。然而,在毛家湾,竟然会发生林彪和叶群要求秘书摹仿领导字体的荒唐之事。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展,“林办”文件的收发量越来越大,林彪的批件也随之增多了。林彪的批示,例如“呈主席阅”、“同意”、“呈主席批示”等等,过去都由林彪亲笔签批。他喜欢用一种特制的绘图用红色油笔,字体奔放,线条粗犷,特别是“林彪”两个字,他往往写得比鸡蛋还大。对林彪来说,这本来是件不容推托的事,但在叶群的鼓动之下,他也要秘书人员代劳。

1967年初的一个中午,张云生给林彪讲完文件后,叶群对他说:“首长最近批给主席看的文件太多了。不批不行,批多了,他又好出汗,出一次汗就是一场病。能不能劝他少批一些字呢?”张云生说:“这话只能由主任去说。作为秘书,首长要批什么,我们不能劝阻。”叶群说:“那倒是。但是能不能想个办法呢?我看你们学一学首长的字体,除非特别重要的文件,一般由你们代他批个字就可以了。”张云生说:“这恐怕不合适。何况首长的字体很独特,我们怎能学得像?”叶群说:“我看行。他常写的字就那么几个,容易摹仿。这个事,我看老张你就干吧!”张云生推托说:“我不行,我写的字,自己都不愿意看,怎能仿好首长的字呢?”叶群说:“我看你准行。这样的事非同小可,我信不过的人,还不放心让他干呢!首长的身体不好,从照顾他的健康出发,叫他多活几年,你们还不高兴吗?就这么定了,你学学看。”张云生只好答应说:“试试吧,我不一定行。”

过后,张云生把林彪批过的字都用软纸复写下来,然后学仿。仿了几次都不像,秘书们看后都哈哈大笑,说:“这哪像首长的字体?这是典型的张体!”又经过几天,仿得有些像了。但张云生的心里总不踏实,想推掉这个差事。于是,他故意把头几天歪七歪八仿林彪的一些字送给叶群去看。叶群失望地问:“不能仿得再像一些吗?”张云生笑着摇摇头:“我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还是选的比较像的几张,其余的更不像样。”叶群也笑了:“实在仿不像,这不怪你。”张云生如释重负,从此再不受仿字的折磨了。然而,此事并未罢休,原来叶群另寻替身了。保密员小李因写得一笔好字,又比较单纯、老实,叶群就把仿字的任务交给他了。小李年轻,经叶群几句表示“信任”的话引诱,仿得挺积极。这个青年也确有仿字的才华,没有几天的功夫,他仿林彪的字,就连经常和林彪打交道的秘书们也难分真假了。

张云生感到,此事让一个年轻人去干也不合适。一次,叶群到秘书办公室来,张云生和于秘书带头提出了这个问题。其理由是:这样做,将造成中央档案的混乱。于秘书也说:“真弄乱了,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你们承担不起,我也承担不起。不过我请示过首长,是首长批准的。”叶群说完,硬拉张云生和小李一起去与林彪对质。

“一零一呀,因为怕你出汗,叫小李学仿你的字体,这样,只要你交待怎么批,就不用亲自动手了。这是不是你同意的?”

林彪说:“是我同意的,怎么了?”叶群说:“没怎么,你说是你同意的就行了。”

叶群把张云生和小李拉到走廊,说:“怎么样?你们都听到了吧!真是首长同意的。没有首长点头,我不敢那么干。你们不要以为什么事都是由我当家,我才当不起这个家呢!”小李显得挺高兴:“只要首长同意,我就不怕什么了。”

事后,张云生提醒小李说:“为了将来少找麻烦,你还是私下备个案为好。”

在“林办”值班

到“林办”工作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云生渐渐摸到了一点“规律”:林彪这个人,整天沉默寡言,叫你摸不着头脑;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并不重视,因此对一些琐事也不计较。叶群这个女人比较难侍候。你有事不报她,她责怪你“封锁”、“误事”;如果告诉她,只要她心不顺,就会以各种借口叫你难堪。

一天下午,总政治部肖华主任来电话找叶群。张云生说叶群正在休息,希望他过一会儿再来电话。肖主任说事情紧急,拖了会误事。张云生便通过内勤叫醒叶群,接通了肖华主任的电话。事后叶群把张云生训斥了一顿:“张秘书,你是叫我们活,还是不叫我们活呢?”叶群继续说:“肖华来个电话,你就把我叫醒,我一天忙得要死,连午休一会儿都犯法吗?”

“肖华说他有急事,我才让内勤叫主任的。”张云生解释说。

“有个屁急事!”叶群挖苦说,“我知道,你们当秘书的也难。人家是堂堂的总政治部主任,你们怎么敢得罪呢?我不过是个小小的林办主任,算不了什么。”“我们今后一定注意。”张云生也学乖了。

从此叶群规定:今后在林彪和她休息时,除了毛主席和江青外,不管什么人来电话,不管对方说多么急,都必须等他们起床后再报告。

很快问题就来了。1966年11月的一个深夜(此时林彪已从大会堂搬回住地毛家湾),张云生正在值班,接到南京军区张才千副司令员的紧急电话,说有急事要请示林彪和叶群。张云生说:“首长和主任正在休息。您有什么事,可以对值班秘书说,我作好记录,等首长和主任起床后立即报告。”“那就等不急了。算了!”对方不高兴地放下了电话。

过了几分钟,张副司令又来电话:“张秘书,我把情况对你讲讲,你看不找林副主席能行吗?”原来,是驻浙江某部的一个连队,全副武装,不经请示,胁迫一名部队首长带他们到南京军区来,非要抓走军区的一名科长不可。张副司令气愤地说:“我们是部队,这样干怎么行呢?都这样不就乱了吗?你说这事急不急?”

张云生说:“确实急。请您先放下电话,稍等一会儿,好吗?”对方放下电话后,张云生仍然感到左右为难:叫醒林彪和叶群吧,叶群早有规定,分明是往枪口上撞!压到明天再说吧,南京急得火烧眉毛,张副司令正在电话旁等回音……张云生急中生智:找总理!于是,他马上拿起电话问总机:“请你问问总理休息了没有?”“总理还在工作。”总机告诉张云生。“那好,请接总理!”张云生兴奋地说。

“我是周恩来,你是哪里?”电话里传来周总理熟悉而亲切的声音。

“我是林彪同志的秘书张云生。”

“噢,张秘书,有什么事吗?”

张云生把张才千副司令刚才的电话内容重复了一遍,同时也把林彪已经休息的事告诉了总理。总理果断地表态:“好,这件事由我来处理。”

“谢谢总理!”张云生放下电话,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大约过了二十多分钟,张云生电话询问南京方面,张副司令高兴地说:“总理来过电话,问题已经解决了。谢谢你!”放下电话,张云生心里想,还是我们的总理好啊!

第二天,张云生把此事的处理经过报告了叶群,叶群说:“你没有叫醒我,这就对了。”张云生又报告了林彪,林彪只是冷冷一笑,一声不吭。

1970年,是林彪反党集团加紧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并遭到惨重失败的一年。这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讨论了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到会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会后,林彪即于4月11日提出设国家主席的意见,并假意建议毛泽东再任国家主席。次日,毛泽东批示:“我不能再做此事,此议不妥。”林彪集团并不甘心失败,又于同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上发动突然袭击,利用“称天才”和设国家主席两个问题挑起事端,制造混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毛泽东写了《我的一点意见》一文,严厉批驳了陈伯达等人的谣言和诡辩,亲自发动了批陈整风运动,叶群也被迫作了检查,使林彪反党集团又一次遭到沉重的打击。已在林彪叶群身边工作了四年的张云生,对这个显赫家庭有了深入的认识,再加上不堪忍受叶群的骚扰,张云生主动向叶群提出调离林彪办公室的请求。叶群经与林彪商量后,同意他离开毛家湾。叶群最后对他说:“我们好离好散。”

1970年11月17日,张云生离开毛家湾,回到沈阳军区工作。与其说他是“正常调动”,倒不如说他是用“金蝉脱壳”之计,逃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林彪办公室。

一年后,毛家湾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3事件”,张云生庆幸自己“先走一步”。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