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贵州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农民脱贫增收

2019-04-09 00:44:43 信息来源: 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贵阳4月8日电 题:算好增收账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贵州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农民脱贫增收

新华社记者 李凡

春回大地,贵州乌蒙山区的田间地头一片忙碌。近日,记者在毕节市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采访,快到正午时分,40多个村民仍忙着对坝子里翻耕好的地进行除草、施底肥。

“今年要巧打时间差,算好增收账。”海子村村支书杨帆说,村里今年5月底预计栽种500余亩大葱,现有70亩土地正在进行大葱育苗。根据村里情况,将抢种香菜、菠菜等270亩速生蔬菜,同时发展120亩豌豆、13亩羊肚菌,“以短养长”促增收。

豌豆一亩收入3300元左右,羊肚菌每亩2万元左右,光这两项就有20万元纯利润……杨帆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

“农业要增收,关键是调结构、变思路。”杨帆说,之前的海子村荒山多、不保水,水土易流失,村民多以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

“八山一水一分田”,贵州人均耕地少、土壤贫瘠。在许多贫困地区,农民养成了种植玉米的传统,但因其低产低效,群众脱贫增收“受阻”。近年来,贵州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018年,贵州各地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7万亩。

“产业结构怎么调,减玉米种上蔬菜、猕猴桃……”在海子村群众口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

目前,海子村已建有9个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4500亩可用基本农田已流转3600亩到各农业经营主体当中。村里发展了猕猴桃、黄金李、蔬菜等主导产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村里务工等方式实现了经济增收。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3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1428元。

今年37岁的村民魏梅,是海子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受益者之一。她说,家里8亩土地全部流转了出去,每亩一年550元收入,自己在合作社务工,一天收入70元,“现在就在家门口就业,也方便照顾正在上学的小孩”。

相似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让黔西县洪水镇也尝到了发展的甜头。在洪水镇解放村,村民趁着晴朗的天气赶紧在地里浇水、移栽草莓苗。

洪水镇党委书记李民赋说,按照调结构、促增收的发展思路,洪水镇今年将调减玉米7000余亩,用于发展高粱、刺梨、经果林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业作物。

他说,洪水镇去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6400亩,实际种植中药材、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7200亩,实现2350户农民户均增收1072元。

今年,贵州将以500亩以上坝区等为重点,以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为方向,发展“专精特优”农产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毕节市为例,按照规划,将把农村产业革命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举措,在巩固去年调减传统低效玉米183万亩基础上,今年将继续调减200万亩,让持续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助推更多农民脱贫增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