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学老师创秘笈 学生不做“低头族”

2019-04-04 02:44:01 信息来源:北京青年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抖起空竹教物理 吟诵古诗教高数 穿越式教文学

大学老师创秘笈 学生不做“低头族”

北理工副教授石宏霆在课上用抖空竹、打乒乓球的方式讲解物理学原理。

近日,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老师李小号上了“热门”,他开创的“独门教学法”,将晦涩难懂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与《英雄联盟》《魔兽争霸》等游戏结合,通过游戏画面截图,讲解《英雄联盟》中机器人这个英雄的模型设计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探访发现,北京的诸多高校中也不乏这样的老师,在上课时有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和95后、00后大学生的兴趣点“无缝对接”,提升“出勤率”、降低“低头率”,被大学生“好评不断”。

抖空竹、打乒乓球让物理“活”起来

“你们见过这个小玩意儿吗?”昨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石宏霆走上讲台的时候,把一个单头空竹放在了桌上。在讲到力学“刚体转动”这个知识点时,他没有过多解释,而是拿起了空竹“先抖为快”。这让学生们来了精神,有几位学生跃跃欲试,也想上台“抖一抖”。

在石宏霆老师的“演示”中,课本中的知识点“活”了起来。这已经不是石宏霆第一次在课堂上“做运动”了,他在讲“角动量守恒”原理时,专门找了一把转椅坐上去,用伸展和蜷缩的姿势转了两圈,通过一伸一缩两个动作导致的不同转速,来解释角动量守恒现象。讲“伯努利原理”时,石宏霆又带来了乒乓球拍,用弧线球的运动轨迹说明空气流速快慢与压强之间的关系。

“上石老师的课不仅学会了物理知识,还了解了更多运动”,学生们给石宏霆起了一个外号“小叮当”,因为他们“永远猜不到下一节物理课石老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展示”。也为石宏霆“私人订制”了“课堂展示表情包”,配上诙谐的话语,表达了对石宏霆物理课的喜爱。石宏霆的课程,从来没有迟到和早退现象,学生普遍反映,物理没有以前那么难学了。

古诗词诠释数学定理 高数课座无虚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无独有偶,北理工数学学院副教授曹鹏把枯燥的数学课上成了“诗词大会”,数学课本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被曹鹏用一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完美诠释,“有些数学定理,同学们很难直观理解,我就利用古诗词,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曹鹏告诉北青报记者,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如何上好“枯燥抽象”的课程,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成为老师们“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首要任务。 “巧引妙借厚底蕴,文有诗词言自华”,曹鹏的数学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

“考前翻翻曹鹏老师的语录合集,就相当于给自己划了重点。”数学学院2014级本科毕业生曹越琦对这位数学老师崇拜不已,“现在一提到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理论,我立马就联想到曹老师用《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来形容不同的‘频率’,成了条件反射了!”除了激发兴趣,曹鹏的数学课还有着更大的期许:“我希望学生在我的课上,不仅学到数学知识,也能提升人文素养。”

“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穿越”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一门名为《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的公共选修课成了“网红课”,这门课的授课老师就是被同学们称为“和福尔摩斯有着一样穿衣风格”的苏湛。每次上课,苏湛老师都会西装革履,习惯系一个领带,进入教室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帽子脱掉,礼貌地放在桌子的一边,然后开始他的课程。苏湛擅长讲述科幻文学和哲学、科学的关系。

“同样是科幻电影,但《流浪地球》讲的是人类为了种族生存而舍弃个人亲情的故事;而《星际穿越》则更注重个人的情感”,苏湛在讲课时,更倾向于把学生们带入某个科学情景去感受。

“每次上苏老师的课,都有一种看大片的感觉,不同的是,你就是大片的导演。”国科大计算机学院学生刘翼豪告诉北青报记者,苏湛的课堂,可以让同学们在充满“科学味儿”的虚拟现实中自由穿越,每上一节课,他们不仅对科学有了新的“幻想”,而且还能“自编自导”,创作出新的科幻作品。

至于为什么开这门课,苏湛介绍说,国科大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这里的学生每天难免要和实验室的“瓶瓶罐罐”打交道,突然有了一门在“虚拟现实”中穿梭自由的科幻文学课,既给他们枯燥的研究生活增添了“调味品”,又让他们觉得科学有了“人情味儿”。(记者 刘婧)

观点

是否学到真东西是评价课堂质量的重要标准

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林海也肯定了老师使用“独门教学秘笈”带来的积极影响。他说,高校课程难度大、学时有限,有些课程理论性较强,难免枯燥乏味。目前,一些高校“智慧教室”的广泛应用和老师们创新教学方法的巧妙使用,将课堂知识和学生们的兴趣点结合,确实提升了讲课效率,“但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林海举例说,就像一节游泳课,如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在1分钟内游50米”,那么,在学生学完这节课之后,教师要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查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用规范的动作游完规定的距离。

“现在对课程的评价已经从评 ‘教’转向了评 ‘学’”,林海告诉北青报记者,课程的好坏不能只看使用了哪些高科技或是“独门秘笈”,更应该关注学生们学会什么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老师们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吸引学生们注意力的同时,更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让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记者 刘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