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请你夸夸我” “求夸”背后折射教育缺乏鼓励

2019-03-23 03:20:14 信息来源:工人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夸夸群”受到不少学生的追捧,尽管作为“速食文化”,火得快可能退热也快。不过,这给当前盛行的挫折教育敲响了警钟,青少年不仅需要挫折,还需要得到鼓励和肯定——

“请你夸夸我”,减压还是迷失自我?

赵春青 画

“想考研,但没动力了,请大家鼓励鼓励我”“实习犯错误了,被老师骂了”“明天要去面试,有点紧张怎么办”……近段时间以来,“夸夸群”在全国许多高校迅速走红,所谓“夸夸群”即在微信、QQ群中,大家以夸张的形式进行互相吹捧。

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多所高校采访发现,这种形式也得到了不少重庆大学生的追捧。追捧的学生认为,赞美的话是正能量能增加信心,减轻压力;而反对的则称,“群夸”是一场大型的“彩虹屁”,会让人盲目自信,甚至迷失自我。作为一种“速食文化”,这样的火热能持续多久?年轻人“求夸”背后,有哪些隐忧值得深思?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生活有时候很苦,总得有人给点甜”

“我想考研,但总感觉差得太远了,没什么动力了”“你真厉害,现在就在为以后做打算,真有上进心”……

这是重庆部分高校“夸夸群”里的内容,群里每天都有人公开“求夸”,然后其他同学就会“无条件”地夸奖、赞美一番。无论是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好事、坏事,只要你在群里求大家夸一夸,立马就会有群友回复各类花式赞美。

“我游戏打得很烂,有人可以夸一夸我吗?”日前,重庆一高校的微信群里,几位同学突然公开“求夸”。“知道自己打得烂说明你有自知之明,并且还坚持在打,说明你有毅力,世界就需要你这样的绝世小可爱。”一位同学回复,随后另一位同学紧跟着回复,“游戏打得不好说明你在其他方面发光发热,没有把时间放在游戏上面,是一个踏实肯干的女孩子,你真棒!”……

一连数条的夸赞让这位“求夸”的同学瞬间明朗了起来,回复道:“谢谢大家,我觉得快乐了很多。”

记者了解到,“夸夸群”具体的流行时间不得而知,但最初发源于高校间同学群,求夸和夸人有固定的互动句式,求夸者的句式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以求夸结尾;而夸人者则会回应夸人的语句并以“夸”字结尾。

这类“夸夸群”一经问世,便迅速走红,许多同学纷纷加入,求夸、夸人,或者潜水围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建起了“夸夸群”。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夸夸群”的创建者谈及创建的初衷时称,“生活有时候很苦,总得有人给点甜,并且很多学校早就建立了,并且效果不错,我们也就效仿一下。自己和同学们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会有很多人安慰,每天开开心心,我觉得很棒。”

随着“夸夸群”的走红,也有人借此做起生意,电商平台上,还专门出现了“夸夸群”服务,只要你花钱了就会把你拉进“专属夸夸群”里,上百个“夸手”360度无死角地夸你。

减压还是迷失自我

“夸夸群”的蹿红,让人们对它展开了热议。支持“夸夸群”的人认为,群里不止能减压,还能学习社交技巧,锻炼情商。而排斥“夸夸群”的人则表示,群里就是花式拍马屁,长此以往,会让人看不清自己,在赞扬中迷失。

“我抱着好奇的心态加入了学校的‘夸夸群’,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重庆师范大学的学生李莉告诉记者,她刚一进群,管理员就@她,夸她网名取得好,然后群里的其他成员也接着夸头像好看,就连说声“你好”,也会有人夸她懂礼貌有素质。

“一开始我认为这种群是一些很无聊的人做的一件无聊的事情,但是当我真正在群里接受夸奖时,反到觉得能增加自信心。”李莉说,如果生活中面对了一些问题,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去获得肯定或排解压力。

对此,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态度。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生夏雨认为,“夸夸群”的负面影响还是很明显,对于稍微成熟一点的人来说,他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并不真实,但对于心智还没有很成熟的人来说,如果进入这种群,做一些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反而被夸奖,他就不会意识到这个行为其实是错误的,也不会改正,甚至有可能变本加厉。“其实,被夸赞的大多人都明白,大多时候 ‘夸’是言不由衷,只是在虚拟社交场所上互相吹捧,只要不过火,有一个压力释放的窗口,试试也无妨。”

记者发现,对于“夸夸群”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但认为其有助于释放压力,找回自信的人占大多数。

也有同学告诉记者,相对于最初的新奇和惊喜,一些“夸夸群”的活跃度在几天后就降低了,“毕竟还是一种‘速食文化’,短时间的愉悦只能带来些许心理慰藉,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求夸”背后折射教育缺乏鼓励

“‘夸夸群’的产生和走红一定程度表明,年轻人的工作和学习压力较大,需要放松、解压。” 西南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西南大学影视传播与道德研究研所长袁智忠表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夸赞容易营造一个融洽的社交氛围。同时,在过去中国人接受的大多是挫折教育,不少人有着被夸赞的需求。“夸夸群”满足了被夸者的心理需要,而夸人者也得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才能。

心理学专家直言,“夸夸群”之所以走红,与我国教育缺乏鼓励基因有关。

采访中,多名高校学生透露,自己从小就被父母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完胜”自己,很少得到夸赞,现在自己在“夸夸群”中找到了存在感,体会到了一把被夸的乐趣。

心理咨询师王建一表示,人类的心理弱点就是宁听假的夸自己的话,也不愿意听真实的批评自己的话;中国孩子太缺乏夸了,从小到大都没有人夸,所以有个“夸夸群”以后自夸可能就成了一种娱乐的方式,同时也补偿一些自己心理的缺失。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5后’‘00后’,他们之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进入校园后,遇到问题或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会产生很多负面心理。”有教育学专家指出,“夸夸群”被大多数年轻人当成了一种减压方式,人们更应该关注到背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休学、退学比例呈递增趋势,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曾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应当明确规定学生心理健康检查常态化制度及完善现有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夸夸群”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其热度有可能会逐渐衰减。从事社科研究工作的陈波认为,“夸夸群”一定程度上能抚慰人心,缓解焦虑,但热度可能并不会持续太久,“但它的出现给当前盛行的挫折教育敲响了警钟,青少年不仅需要挫折,还需要得到鼓励和肯定。”(李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