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喝了七年洋墨水 带着乡亲养土鸡

2019-02-24 05:00:5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核心阅读

留学7年,回乡养鸡,湖南小伙龚光辉当初的选择遭受了不少质疑。可他一门心思钻研技术,引入设备,把父亲的“家庭作坊”打造成省级龙头企业。走对创业路,龚光辉不忘乡亲。2014年起,他主动参与精准扶贫,建立扶贫养殖基地,让贫困户共享养鸡收益,累计分红400多万元。截至目前,他的企业带动联结贫困户1500余户,发放爱心鸡苗100万羽,每户平均直接增收2000多元。

“喝了7年洋墨水,却跑回农村养鸡,你就这么一丁点出息?”2009年,龚光辉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财经大学留学归来,接棒父亲的养鸡事业,周遭嘲讽质疑不断。

学过经济管理,见过不少世面,这个80后“洋硕士”内心笃定。他扎根老家湖南省涟源市枫坪镇,钻研养鸡技术,引入先进设备,把父亲的“家庭作坊”打造成省级龙头企业,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

“我一人富没什么了不起,让这一方都富起来才是真本事!”走对创业路,赚了不少钱,可看到家乡贫困落后,龚光辉坐不住了。2014年起,他主动参与精准扶贫,建立扶贫养殖基地,让贫困户共享养鸡收益,累计分红400多万元。

转变养殖模式

攻克技术难关

“利润不高、风险不小,亏得多挣得少,老本行越来越难做了。”2009年,父亲龚雪东的养鸡事业进入低谷,向龚光辉倒起了苦水。

父亲养鸡30多年,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老把式”,早些年生意做得不错,养活了全家老小,还圆了龚光辉和弟弟的大学梦。可为何现在难以为继?

研究生毕业归国,往养鸡场里走一遭,龚光辉找到了症结——全靠人工、技术落后、管理粗放。

“必须革新技术,实现自动化、标准化养殖,舍此别无他路。”龚光辉把内心想法说与父亲。可龚雪东年届50,只有高中文化,哪懂年轻人口中的“新套路”?

龚光辉作出大胆决定:放弃国企高薪职位,回乡尝试科技养鸡。他说服弟弟从企业辞职,一起“二次创业”,“父亲精通市场,弟弟懂兽医,我又学了7年经济管理,父子兵齐上阵,可以放手一搏!”

2010年初,三人共同成立了合作社,以“天柱山”命名,龚光辉担任合作社理事长。

“洋硕士”回“农门”,邻里乡亲不理解,有的还说风凉话。龚光辉全然不理会,一心扑在养鸡上。他查资料、看文献,带着家人四处考察,终于买回心仪的养殖设备,为此花费了130万元。

转变养殖模式,效益立竿见影。种鸡从竹鸡笼搬进“铁房子”,喂食和清理粪便等环节实现了自动化。龚雪东算了一笔账:种鸡养殖量达到了1万多只,是上年的10倍。出售种蛋、鸡苗等产品,公司当年的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利润达到了200多万元,比上年翻了几番,从此逐年增加。

初尝自动化养殖甜头,龚光辉“滚雪球”式地继续扩大养殖规模,2013年,在球树村建起1000平方米的种鸡舍。龚光辉铆足了劲,每天打地铺睡在鸡舍里,潜心钻研,上网查阅大量资料,攻克技术难题。耗时半年,龚光辉成为最懂鸡的“鸡司令”,成功改良设备,效益又翻了几番。

致富不忘乡邻

投身产业扶贫

冬季,山风凛冽。可走进龚光辉改良过的“星级鸡舍”,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鸡舍的温度和湿度由电脑控制,体感温度恒定在22摄氏度。140米长的鸡舍,鸡笼共有4列,依次排开,井井有条。到了喂食时间,饲料源源不断地送到饲料槽里;按下收蛋开关,大大小小的鸡蛋由传送带运往收集处;粪污处理及时,空气中闻不到异味。

“3万多羽种鸡只需要两人打理,负责机械设备维护、鸡蛋收集装箱及环境卫生即可。”龚光辉说。

负责机械设备维护的,是枫坪镇杨梓江村的贫困户谢鹏。谈起如今的工作,这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挺感激,“家门口务工,每个月收入有近5000块钱,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呢!”

不只是谢鹏,天柱山招聘的贫困户共有10多名,都来自当地农村。“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我能创造就业岗位,带动乡亲们脱贫,就是无上光荣。”龚光辉说。

天柱山的养殖实现了自动化,所需人力十分有限,跟涟源这一省定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基数相比,仍是杯水车薪。怎么办?

龚光辉与涟源市扶贫办对接,决心开展大规模产业扶贫,通过贫困户入股分红、“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模式,辐射带动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要精准,还得靠“四跟四走”: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因此,当地贫困户可以用每人1万元的免息小额贷款入股天柱山,年底再享受分红。有条件的村里成立合作社,组建扶贫养殖基地,统一发放鸡苗、饲料和疫苗,再由公司保底回收“成年鸡”。

“天柱山可不可靠?会不会留下烂账让我们还?”入股前,枫坪镇三角村的贫困户有些顾虑,他们组团前来考察,看到现代化、标准化养殖基地,打消了后顾之忧,用1万元贷款入股公司。

此外,他们还用每人2000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天柱山与村里合办的扶贫养殖基地,享受二次分红。“2014年至今,累计给贫困户分红400多万元。”龚光辉说。

赠送爱心鸡苗

传授养鸡技巧

这个春节,三角村贫困户谢伟冬家双喜临门:一来天柱山公司分红2400元,村里的扶贫养殖基地分红1200元;二来她卖了近100只土鸡,除去成本,纯利润达到5000元左右。

“鸡苗由天柱山公司免费赠送。”谢伟冬喜滋滋地说,“他们不仅送鸡苗,还送来先进的养殖技术,我把‘毛毛鸡’养到成年的‘跑山鸡’,卖出了好价钱。”

40岁的谢伟冬身患残疾,丈夫身体也不好,两口子干不了重活。早几年,谢伟冬得了急病,为治病欠下三四万块钱的账。她不认命,想靠养鸡谋生计,可买来几十只刚孵出不久的“毛毛鸡”,还没养大就都死了。

“村里人都说,‘毛毛鸡’养不大。直到天柱山公司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我们才发现,鸡苗养不活,是因为养鸡的‘土方法’是错的。”谢伟冬说。

2017年,龚光辉决定向入股的贫困户发放爱心鸡苗,每户发放50只。公司技术人员上门时,向谢伟冬传授了许多养鸡的诀窍。

“过去我从不关心鸡的居住环境,可技术人员反复强调,鸡窝要勤打扫、勤消毒,杜绝细菌感染。天冷时,还要在鸡窝里放个取暖器,让鸡住得温暖舒适,避免感冒生病。”谢伟冬说。

养鸡有“赚头”,谢伟冬更有信心。2018年初,龚光辉向她发放了100只鸡苗。一年下来,“成年鸡”养成出栏,养鸡收入也翻了一番。

“总算找到脱贫致富的好出路了!” 2018年底,谢伟冬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理应更有担当。”龚光辉说,“希望通过发放鸡苗和技术指导,传播科学的养鸡理念,让养鸡成为致富一方的产业。”

截至目前,天柱山公司累计签订合同带动联结贫困户1500余户、4000多人,覆盖枫坪镇、古塘镇等10多个乡镇、30个村。发放爱心鸡苗100万羽,每户平均直接增收2000多元。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22日 07 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