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爆破专业学生回“爆”母校 网友调侃实现儿时梦想

2019-02-02 01:11:1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此次实施爆破的建筑物为安徽理工大学原西校区教学楼。受访者供图

  胡彬(左4)2006年从安徽理工大学“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毕业。受访者供图

  1月30日,一则有关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毕业生把母校大楼“炸”了的消息,在网络热传。

  据安徽理工大学一名辅导员发在社交平台内容的截图显示,此次实施爆破作业的建筑是该校原西校区教学楼,“我带过的第一届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学生,把自己母校的大楼(原西校区)给炸了!”

  此事在网络上掀起热议。“小时候说过好多次要‘炸了’学校,但都没有成功,现在终于有人帮我实现这个愿望了。”也有网友表示,这名毕业生是真正做到了用专业所学为学校建设尽力,回“爆”母校。

  昨天,已经毕业13年的胡彬告诉新京报记者,因为对母校有感情,自己的家刚好也在淮南,在该爆破项目上,他以低价中标,“希望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正好自己的专业能够学有所用”。

  新京报记者从校方获知,这次爆破工作是老校区合理拆迁。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原校址已转让,所以爆破工程属于企业行为,与学校本身无关,“校友来参与此项工作,我们也很意外,是个巧合”。

  上述发布消息的辅导员来自该校化工院。他表示,发布博文的初衷,是为了正面做专业教育,树立校友榜样,希望网友们能够正面解读。

  目标很明确,压低价格顺利中标

  新京报:介绍一下自己。

  胡彬:我是1982年出生的,2002年进入安徽理工大学,攻读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2006年毕业后入职一家爆破公司,这些年一直在这个领域打拼。2012年4月成立天津致远爆破工程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2017年卸任,现在任总工。

  新京报:是你主动承担该爆破项目的吗?

  胡彬:我自己就是公司的老板,这几年,学校老校区的搬迁一直在进行,我一直留意关注着,后来听说学校把它卖给开发商,准备动工时,有竞标消息出来,我就马上决定投标了。我想着,碰到自己的母校,又可以回老家去看看父母,就亲自来承担这个项目了。

  新京报:当时共有几家公司竞标?

  胡彬:大概有五六家吧。说起竞标过程,也蛮有意思,中标前,开发商不知道我是这个学校毕业的,但我自己的目标很明确,这里面肯定是有感情因素的。后来在公开竞标时,我主动做了最大让步,主要就是降低价格,相比于平时的市场价低,最后就中标了,整体过程还挺顺利,其他几家当时对我的做法,甚至还有些不解。

  新京报:爆破学校时,你什么心情?

  胡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这就是我的工作嘛,经常做爆破工作,已经习以为常。可能稍微与其他爆破不同的是,在整个爆破过程中,我担任“总指挥”,楼倒时,有那么一瞬,感觉自己还在学校。毕竟教会了我很多技术,而且我也以此谋生,还是很感激的。最好的青春也都在学校里,对母校很有感情。

  新京报:对这栋楼你有印象吗?

  胡彬:那个是医学院楼,不是我当年上学的专业楼。印象还是有的,曾在里面上过自习,也找过同学。当时,我是班上的班长,我们这个专业男生特别多,女生几乎没有,医学院女生比较多嘛,有时候也会到医学院去做一些联谊。

  让母亲看到工作成绩,减少隔阂

  新京报:当时为何选择这个专业?

  胡彬:高考时发挥有点失常,当时我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既来之则安之,毕竟我复读过一次,不论到哪个专业,都可以接受。而且,当时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比较好,所以就读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能坚持这么多年,也挺让自己意外的。现在爆破专业,是母校安徽理工大学的王牌专业,高考分数挺高的。

  新京报:第一次参与爆破是什么时候?

  胡彬:人生第一次,是2009年10月,在天津。我记得是个下午,爆破成功后,晚上吃饭,多喝了点,和好哥们在一起庆祝,突然我就控制不住地哭了,稀里哗啦,止都止不住。因为我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母亲务农,父亲在我高中以前是淮南煤矿工人,上大学都快家徒四壁了,想撑起家,当时孤注一掷地把所有资金都压在了工程上,一朝成功,情绪真的崩溃。

  新京报:平时工作节奏怎样?会有危险吗?

  胡彬:说到危险,我想举个小例子。有个小学班级,学生比较淘气,班上的门是木门,学生经常踢,把门踢坏了;后来老师在门上装了层铁皮,学生还是把门踢坏了;最后老师把门换成了玻璃门,学生不踢了。这个故事就是说,大家都知道碰到比较危险的东西,要小心,炸药也是一样,包括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定、或者在作业流程时,都会比较小心,反而让它变成比较安全的工作了。

  新京报:爆破前,周围是怎么做安全防护的?

  胡彬:我们爆破工作,有相关安全规程。首先会有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觉得方案可行,然后进行行政审批,审批之后,拿到行政许可,之后再去买爆破相关的物品。在施工时,是要清空现场的,而且爆破时,有一个警戒范围,是专家定的,在范围内是要清空的,每次爆破时,当地都会提供很多警力,对现场进行疏散和保护。

  新京报:家人支持你工作吗?

  胡彬:因为我学了这个,以此为生,家里也只有选择支持。如果有其他工作可以改行,家里还是希望我可以改行,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这不是份稳定的工作,比如经常到外地承接项目,需要跟政府、开发商、拆迁户打交道等。但现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不允许随便改行,而且我在这个行业里也有一定的声望和地位了,自己做自己的老板,感觉也挺爽的。

  新京报:有消息说,爆破时你妈也在现场?

  胡彬:在楼倒“高光”时刻,细心朋友可能发现我妈出现在镜头里了。其实,我很久没回老家了,承接这个项目也带有一些私心,可以顺便回家看看。最近几年我妈身体不好,所以这次爆破,也是找一个机会回家陪陪家人。正式爆破前一天,我还带她去做了一个术后检查。

  把我妈带到现场,还有一个原因,她其实不了解我的工作,对爆破的概念也很模糊,她用岁月和苍老换来一个她自己感觉骄傲的儿子,我觉得应该让她了解一下儿子的工作日常,希望母亲能够看到我现在工作的成绩,也可以减少她的偏见和跟我的隔阂,是个很好的机会。

  想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

  新京报:有网友说你“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胡彬:谁的儿时梦想会是这个啊,这也只是个调侃而已。虽然大家小时候,责怪老师管得严或者作业多,常把“毕业后炸母校”挂在嘴上,但这恰恰是对母校的一种“爱”,就像有句流行语说的那样,“自己怎么骂学校都可以,但是如果别人骂,一定会跟他急”。对母校说一两句戏谑式的调侃,无可厚非,因为并不是认真的。

  新京报:你爆破母校,同学怎么说?

  胡彬:同学们还是支持鼓励的,想趁此机会举行班级聚会,一起回到新建的校区怀念青春。很遗憾,因为快过年了,大家都比较忙,春运也比较紧张,就没有第一时间来现场看。因为这个事,很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也主动问我情况,“楼拆了后盖什么”“学校改造工程如何了”之类的问题。

  其实后来,他们在网上看到相关帖子、新闻,都准转给我,说我“火了”,然后哈哈一笑。爆破成功后,很多同学在群里向我表示祝贺,也有人说有机会大家再聚聚,或者回新建的校区看看。

  新京报:走红对你有影响吗?

  胡彬:爆破之前,我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效果,也没想过自己会走红。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工程项目,要揽下来,没想到辅导员把我“炸母校”这个事情发了微博,一下子受到这么多人关注,挺受宠若惊的。

  说实在的,我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本来也是自己的母校,有一份感情,自己又成立公司,所学专业正好用得上,就希望把这个活接下来。

  我还是希望大家,多关注从农村经过高考,到城市打拼的“80后”群体,他们像我一样,面对过很多心酸、困惑,在家庭与事业间徘徊,也有父辈与子辈的矛盾等。(记者 李一凡 实习生 罗婧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