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太焦线上“打冰人”(新春走基层)

2019-01-28 01:45:58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黑漆漆的郊口隧道里,此刻只有脚步发出的回响。探灯随着手臂摆动上下摇晃,前面人的身影拉得老长。5个人听着同伴的脚步,前后紧紧相随。

  “嘿,这有冰!”眼前的冰势如长剑,悬在隧道正上方,随时可能坠落。桥隧工千福旺屏住呼吸,轻轻挥动手中6米长的除冰镐,稳准地击打着目标,“冰剑”随着撞击声砸落在地。其他人迅速拿铲上前,将掉下的冰铲进排水口。

  这里是太行山西麓,太原铁路集团太原工务段榆社桥隧车间的石会桥工区打冰点,一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山头。这里离最近的县城有60公里,开车需两个钟头。如果不是太焦线经过,很少有人来到这里。

  穿行在太行山区的太焦线,是从太原出发到焦作,再直通豫、鄂、湘、桂等地的重要客货通道,在此处需通过5座隧道、8座桥梁,7名桥隧工是这里的守护者。冬天,桥隧工的主要工作,就是打冰。“隧道结冰如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危害列车行车安全,极端情况下会引发难以预计的后果。”车间主任杨步勤说。

  太阳快落山,从郊口隧道出来,一阵冷风灌袭而来,让人忍不住裹紧了脖子。记者掏出手机想看看几点了,却发现已经冻得自动关机。杨步勤哈哈一笑:“快走吧,进了前面的黄花沟隧道就不冷了!”

  到了黄花沟隧道,才发觉杨步勤刚刚是在“骗人”:隧道里虽然无风,但常年不见天日,阴冷的寒气浸透毛孔,让人无处躲藏。打冰人可顾不得这些,他们又发现了一处结冰点,正招呼着前往清除。

  这一大坨冰,在探灯照射之下,如同一块巨型琥珀。与悬在隧道最顶端的“冰剑”不同,它依附旁边的隧道壁,约摸两三米高,厚度可达30厘米。有人持镐,有人拿铲,一下一下,凿得缓慢而坚定。硕大的冰块砸下来了,碎小的冰石也溅了起来,砸到了安全帽上,他们却浑不在意。

  杨步勤其实没有骗人——一阵敲打之后,他摘下帽子,头上升腾起一股热气。过了年,老杨就61岁了,在这里已工作了43个年头,像他的名字一样,用自己的脚步诠释、丈量着勤劳。

  一直走在前方的防护员王新灵,突然回头闪灯,示意大家进躲车洞躲避。“应该是去汉口的车要经过了。”杨步勤对这条线路每天经过的车熟悉得很,“现在通信设备更先进,防护员有手机加对讲机,列车还有两站的时候就能通知到位。”

  众人缩在躲车洞中,记者的加入让原本狭小的空间更显逼仄。杨步勤蹲在地上,黑暗中突然对着千福旺说:“今年过年,你们俩一块回家吧,10月我就退休了,到时候想值也轮不上了。”千福旺和王新灵夫妻俩已在这儿工作了29年。除了结婚头一年两人一块儿回家过年,剩下的28年里,过年时总有一个在这山中度过。

  从隧道出来已是黄昏。老杨率先走出隧道,却三步一回头。这一刻,他仿佛在找寻年轻时的自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