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红与黑:10万+爆款如何腾笼换鸟

2019-01-17 04:44:37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红与黑:10万+爆款如何腾笼换鸟

  父亲热衷浮夸的标题党文章,但女儿认为只靠噱头赚流量是跑偏,不代表未来方向

  虽然代际矛盾和理念差异无法用亲情完全消解,但父女俩也在试着相互理解

女儿虽然看不上父亲的营销方式,但也常常帮父亲修改文章。 

  林静试着去理解父亲:他是一个只有中学学历的农民企业家。

  “没办法做到和父亲朝夕相处一起共事,但又在精神上极度依赖。”林静这样形容她和父亲林春芳之间的关系。

  不懂电脑、年逾50的林春芳最引以为傲的是:他能在大山里,为自家山庄写出一个又一个10万+。

  90后的林静却说,山庄就是这样被父亲黑到红的。

  她说:“我做了一些在同辈人眼里格调满满的事,但每每想到自己家的问题,都有种深深的疲惫感,以及无法替父亲分忧的愧疚感。”

  女儿的两个绰号

  戴着圆圆的大框眼睛,扎着丸子头,发稍微微卷起,九分阔腿裤,厚厚的牛仔外套,和外表精练的林春芳比起来,林静看起来要慵懒很多。

  林静曾经有过两个绰号,都是和林春芳有关,确切地说,是和父亲对自家的黄土岭山庄的宣传有关。

  一个是“窑鸡的女儿”:山庄初创时,林春芳炮制了一句广告词: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去黄土岭山庄吃窑鸡。

  面包车载着他被喇叭放大后中气十足的声音,喊遍台州城区。林静被同学送了这个绰号。

  林静觉得有点丢脸。

  二是“百花公主”。两年前,林春芳突发奇想在山庄里建了一个百花谷,号称打造儿童影视基地。

  林静不赞同这个主意,但又阻止不了父亲。她不喜欢这个称呼,还勒令朋友们不要转发父亲的这个新项目。

  1993年出生的林静曾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戏文专业,学业结束之后,她原本想留在北京发展,但2016年被父亲召唤回家。

  “我特别希望她帮我打理山庄的宣传,尤其是新媒体的营销。”在林春芳的叙述中,女儿是被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回来的,“我给她算了一笔账嘛,一个女孩子在北京,压力太大,回来轻松些。”

  “我才不在乎这些,主要是因为他一哭二闹三上吊嘛。”林静简单做了总结:林春芳告诉她,他贷款两三百万投到山庄,“我怕他把自己折腾进去。”

  回到台州的林静并没有按照父亲的规划来打理山庄宣传,反而时时因为理念不同,和林春芳争吵。

  一开始,不会用电脑的林春芳时不时把他酝酿好的文章写在纸上交给林静,让她打出来、修改。

  “后来,我就不帮他了。他写的东西太浮夸。”林静随口快速背出几个标题,“什么‘老黑村长泣血问苍天,谁杀了老黑村长的宝贝’,其实就是两只松鼠打架,从树上掉下来摔死了;什么‘这一群气势汹汹的鹅,生要一起,死要同穴’,其实是我们的一道新菜,火焰鹅。”

  一个撇清一个自豪

  还有让林静不能容忍的是,父亲公号的文章不讲究排版、格式,文字图片一股脑堆砌,“还有很多错别字。”

  林静的朋友给她发送林春芳炮制的一篇10万+推文,“我点开一看,标题就有两个错别字。为什么这样的文章还会有人看。”

  林静回来没多久,就清洗了林春芳的公众号,把里面她觉得标题党的内容统统删掉,包括第一篇10万+的“黄土岭惊现巨蟒“的文章。林春芳说这条蛇已经比一般的蛇大很多,林静认为这条蛇远远不到蟒的程度。她称之为:我父亲伪造的蟒。

  这是一次典型的父女关于如何营销的分歧。

  山庄里走一遭,两人的这种分歧无处不在。山庄新打造的百花谷内,门口处立着一个牌子,那是一张园内漂亮的风景照,满眼绿色。

  “照片是我拍的。”林静说,又立刻指着上面的一行字,略带嫌弃地说:“这不是我想的。”

  那是两行红艳艳的广告语:2018网红拍摄地,转发量已超160万,谁在此拍照谁就红。

  “这是我想出来的!“和女儿的极力撇清不同,林春芳高声承认,带着点自得。

  林春芳的山庄内种了很多芭蕉树,这是他引以为傲的亮点。我问他,有多少棵。林春芳想了想说有快一千棵。

  林春芳离开后,林静小声说:“这芭蕉树我是没数过,也许就五六百棵,他也可以说是快一千棵。我只能说,我们的文字博大精深。”

  林静不喜欢父亲做广告的方式,但又无法说服林春芳,“你写的东西好,有多少人会看;我的文章,阅读量高你百倍!”

  对此,林静无言以对,她和朋友运营的公众号内容的确没有10万+。

  说穿了,流量就是钱

  林静曾经分析总结过林春芳的“心路历程”:他以自己对市场的天生敏锐度,掌握了营销的密钥,走在了前列。对于八九年前的台州来说,这种不太入流的宣传方式,有效果。带来了一波生意以后,父亲开始想很多办法营销造势,包括运营微信、公众号。

  “看的人多,他觉得被认可,找到了情感寄托。”林静感叹,“其实,我们山庄的菜品真的不错,但营销的方向却走向了不可描述的土酷风格。”

  林静回到台州之后,建立了自己的圈子,和朋友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踏入这行后,她渐渐发现,这不是父亲一个人的问题。“说穿了,流量就是钱,如果不跟着大流走,就失了热度。”

  林静试着去理解父亲:他是一个只有中学学历的农民企业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通过努力,赚到了第一桶金;他觉得下一代不能再做工厂,开始转行,虽然年岁渐长,但觉得还应该赌一赌。他没日没夜地学试新菜、想着该如何打广告。为了顺应这个时代,他又学起了新媒体营销,每篇推文都自己写,所以错别字很多……

  彼此的让步和磨合

  但用林静的话说,代际之间的矛盾无法用亲情消解,父女二人依旧时常因为经营理念不同而争吵。

  比如,在山庄的经营上,林静主张走精品化路线,民宿,要做得精致高端,做好了再去发展其他业态;但林春芳认为应该趁着他精力好,先把整个山庄的框架搭好,餐饮、民宿、影视基地,吃喝玩都要有。

  最大的矛盾依然是在爆款文章的制造上。

  很多次,林静都感到意外,林春芳每次所谓接地气的浮夸式宣传都有强大的集聚效应,后来,她进入文化市场这个领域,“发现这种风气到处都是。噱头十足、内容失实、以偏概全。我初中毕业、农民出生的父亲,一开始就被带偏了方向。”

  女儿曾写了一篇文章历数父亲这种土气浮夸的营销上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后面很多评论都是对她这种观点的支持。

  “我常常调侃我爹,说他的文章有多不好,但我其实没有说这话的资格,因为我也没有尽力帮他。“林静内心自责。

  林静没有按照预期帮他打理山庄,林春芳感到有一些失落。对女儿的批评和建议,林春芳总是有些不服气。但他又在言辞中流露出对林静那个公众号的羡慕。

  “他们的转发率是不高,但是他们组织线下活动,参与的人真是多,那个词叫什么,粘性特别好。”

  看到林静用自己的理念,把公号和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他又忍不住给女儿打个100分。

  林春芳这样描述父女二人的磨合, “她对我最大的让步是她回到台州,我对她最大的让步是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林春芳说,林静做了他想做却做不成的事,“比如,她现在可以站到台上讲课,很多人坐下面听,其中也有领导。”

  这个一贯自信的父亲,在林静一次演讲结束后,打电话给女儿:“以前,人家说到你,都说这是林总的女儿,现在是说到我,都说,这是林静的爸爸。” (记者 吴朝香 文/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