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护佑碧水蓝天 推动绿色发展

2018-12-16 03:02:4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7月25日,福建福鼎,河道专管员正在捡拾河道边的垃圾。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转换发展思路

  矿区变景区  山村面貌新

  本报记者  程远州

  冬雪初霁,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像是披上了一层银毯,掩藏不住的绿意更加苍翠。

  从一穷二白的农业村到靠矿吃矿的富裕村,再从矿渣遍地、污水横流的矿区村变成村美民富的国家4A级景区村,30多年来,尧治河村不断改革,完成了一个山村的完美蜕变。

  平均海拔1700多米的尧治河村,“九分山水一分田”,在1988年开采磷矿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

  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列奎回忆:“1988年梨花山戴家湾矿区的一声炮响,尧治河村从此告别了穷日子。一吨磷肥卖200多元,一车磷矿石卖2000多元,别人都说这是傍上摇钱树了。”

  “一夜暴富”的尧治河人,疯狂挖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孙开林介绍,当时没有图纸、没有勘探,为了找磷矿,村民们满山砍树、遍地挖矿,田毁了、山毁了、水断流,村子里废渣满地、尘土飞扬。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尧治河村告别了衣食无着的“贫困病”,患上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环境病”。“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我们会无处容身。”在尧治河人钱袋日益鼓起来时,孙开林开始了冷静思考。

  为保护生态环境,尧治河村下决心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矿区:2005年,将尧治河人带上致富路的戴家湾矿区停产,老屋沟矿区生产了10年后关停;全村15个露天开采矿点、8家矿粉厂陆续关停,3家想入村投资的企业因环保问题被否决。

  与此同时,下血本开展精细磷化工。2009年,尧治河工业园开建,投资4亿多元引进生产设备,向科技要效益。4年后工业园生产出赤磷、次磷酸钠等10种磷化工产品,磷矿石增值10多倍。

  如今,在尧治河村,已经看不到露天矿区,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工业园区,尧治河村发展成了集磷矿开采、精细磷化工研发、旅游、餐饮等于一体的企业集团,人均年纯收入超过4万元。

  不到实地,很难想象,尧治河这样的磷矿开采区竟能跟生态旅游挂上边。十几年来,这个30多平方公里的村庄一点一点地变,终于变成了一个全域旅游的大景区。

  “磷矿总有挖完的时候,将来子孙吃什么?”孙开林说,为了给子孙留活路,“矿开到哪里,环境治理到哪里,景点建设到哪里”,这成为尧治河村矿区治理的基本思路。

  老屋沟矿区治理历时1年多,如今100多亩矿山上,已遍植红叶石楠、香樟等景观树,成了游人如织的矿山公园。50多公里矿洞,被规划建设成白酒博物馆、防空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观光体验项目。

  10多年的治理,原本污染严重的矿区重现美景,一座座矿山重现生机。

  “砍我一棵树,罚栽一片林。”为了留住青山绿水,尧治河村将山林土地管理写进了村规民约。同时,投入2.8亿元植树造林,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5%。

  没有发展,绿色就无以为继。2013年以来,尧治河村先后投入5亿多元建设景点及配套设施,形成了“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

  旅游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了新动力。村民陈安梅在尧治河景区入口处开办了一家农家乐,一年纯收入有30多万元。如今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尧治河村生产总值的40%。

  “尧治河的发展路转了几个弯,终于踏准了时代的鼓点。”孙开林感叹。

  

  广西的“老环保”黄海保亲历基层工作不断变迁

  误解少了  合作多了

  本报记者  李  纵

  12月7日上午,广西南宁市环保局应急办。“应急办吗?兴宁区有柴油车翻车了,请你们赶快派人前来指导处置。”放下电话,应急办第一副主任黄海保立即奔赴现场。

  “马上堵截,调用吸油棉吸附水面浮油,调用木糠吸附地面残油”“一定要阻断油污流向那考河,消除风险”……在黄海保的指挥调度下,环境应急工作有条不紊。

  黄海保说,以前发生类似事故,消防部门拿水一冲就算处理了,甚至不会通知环保部门。“现在首先要联系环保部门,防止次生环境污染,这不仅是意识上的进步,更是环境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

  “过去……现在……”和记者聊起环保工作的点滴,黄海保习惯地做着比较。也难怪,自1986年毕业分配到南宁市环保局工作,黄海保从事环保工作已经32年,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等多岗位的摸爬滚打,他对生态环境保护这30多年的变化感触最深。

  这几年,环境应急的变化最为明显。广西曾发生多起跨市、跨省界的突发环境事件。以往应对处置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大多是一个地市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常常顾此失彼。

  2013年,南宁与毗邻六市建立联防联控跨江河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合作机制,推进跨市江河流域沿岸在企业信息共享、监测数据共享、上下游联防联控等方面合作。机制一变,如遇需要环境应急的事件事故,多地市联合预警预防、共同处置,更好地保护了环境。

  2017年8月21日,因不满村旁木材加工厂排污,宾阳县黎塘镇凌村约100名村民聚集。黄海保赶到现场后,认真聆听群众诉求,缓解了群众的对抗情绪。

  随后,他组织召集农业、卫生、环保等部门,明确各方责任,以最快的速度落实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把引发群体事件的环境因素一一化解。凌村村民对黄海保竖起了大拇指。“部门联动、各负其责,工作效率极大提高了,群众也更信任。”黄海保说。

  “变化真是太多,太大。”说起30多年基层工作的感受,黄海保颇多感慨。“比如,30年前要进企业监测,肯定会各种受阻。老百姓那时也不知道有环保这么个部门,有人甚至以为我们就是处理垃圾的。”黄海保说,现在不同了,随着科技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不断进步,过去耗时耗力才能获取的企业排污数据,在线监测就能掌握。

  按理说工作应该更轻松了,黄海保却感觉更有压力了。压力来自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也源于不理解——群众的不理解以及兄弟部门的不理解。

  “大家都开始关注环保,投诉多了、矛盾也多了,所有人都觉得这是环保部门应该解决的,只要没做好,就是环保部门的责任。但实际上有些问题牵涉范围广,环保部门也是有心无力。”黄海保也有委屈。

  转机来自于环保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部门协同等机制开始建立,问责制度愈加完善。“感觉环保部门不再单打独斗了,而是大家通力合作一起干!”黄海保说。

  基层环保工作的点滴进步,直接惠及百姓,惠及经济发展,这让黄海保这一代环保人颇感欣慰。“国家重视,民众期盼,只有尽心尽力实干,才能担得起这份责任,才能一点一滴推进环保事业的进步发展。”黄海保说,他仍然和刚参加工作时一样充满热情。

  

  浙江吴兴美欣达集团从传统印染企业变身垃圾处置大户

  转型越早  受益越多

  方  敏   郑嵇平

  工厂外,见不到粉尘,闻不到废气;工厂内,员工通过监控设备就可以实现全产业链的管控……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的美欣达集团,见到了这家印染企业与众不同之处。

  “依托绿色智造,我们已经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煤改气,冷却水、冷凝水自动化回收利用,近年来更是实施了印染废水深度利用。”谈及这些成就,美欣达集团董事长单建明一脸自豪。可是,印染已经不是这家印染龙头企业的主营业务了。

  10多年前,美欣达集团就已位居国内印染行业前10强,如今主营业务居然是垃圾处置。好好地开着“染坊”,为何却要转型与垃圾打交道?

  1993年,单建明以16万元启动资金开始创业。通过购置4台二手拉绒机,借用500平方米厂房,在织里镇创办了一家小厂——湖州绒布厂。

  尽管体量很小,但凭着“走遍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美欣达到1998年已逐渐发展成为集团化企业,相继建立了涉及印染、印花、绢造、机械、精化等领域的一批骨干企业。2004年8月26日,浙江美欣达印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正式挂牌交易。

  正在壮大的美欣达也有不能回避的“成长的烦恼”。污染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印染业稍不留神就会触及环保“天花板”,能耗一不小心就会“亮红灯”。印染业粗放式的发展,已经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要环保,还是要钞票,成为两难选择。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湖州安吉县余村调研。他说,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一定不要再去迷恋过去那种发展模式,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美欣达走上了一条绿色之路。

  为了满足印染产业发展需要,美欣达曾经自建了浙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热电厂,这家热电厂让美欣达与环保产业结缘。2006年,吴兴区亟须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但当时还没有本土企业涉足这一领域。

  “当时我们有一个大胆设想:既然我们有热电厂,是不是可以对一些相通的技术进行改造,运用到垃圾发电上?”集团总裁芮勇说。而后,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美欣达第一家垃圾发电厂应运而生。

  2007年6月,美欣达就企业发展战略作出重大调整:进军环保能源产业,谋求企业整体转型。随后,公司投资1亿元创立了浙江旺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大力开拓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城市固废处置领域。

  “国内环保产业是一块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更能展现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搞绿色转型是有信心的。”单建明表示。

  经过10多年的接续发展,美欣达在固废处理行业已有了可喜的成就。“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低小散的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淘汰。构建绿色、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生产方式,是印染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早转型,必然早受益。”采访中,很多美欣达的员工都庆幸企业及时转型。

  伴随着改革开放,美欣达从最初的印染业走上了环保路,如今愈走愈坚定。目前,美欣达共培育了150多家企业,大部分涉足环保产业,总投资累计近200亿元。“咬定转型升级不放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就都可以得到。”单建明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