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背篓检察官”成长记:一步一个泥脚印

2018-12-13 07:11:0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重庆黔江:“背篓检察官”成长记

  一步一个泥脚印


流动检察室走进村民家

释法说理

泥泞的路也不停下脚步

  12月4日,重庆揭晓了2018年度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重庆市黔江区检察院派驻濯水检察室主任、“背篓检察官”潘珂榜上有名。其实,“背篓检察官”不是一个人,而是大山深处的一群80后、90后检察官。

  黔江,地处重庆东南武陵山腹地,90%以上是山地,73%的人口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背篓,黔江山里人祖祖辈辈出行的必备。

  2016年的一天,大山里突然来了两个人,他们穿着整齐的检察制服,却背着与山里人一样的背篓。背篓里装的不是蔬菜粮食,而是书本、打印机、笔记本电脑和检徽。他们说自己是检察官,坐下来就问家里几口人,跟别人有矛盾不,家里有困难不……慢慢地,山里人开始数着日子盼着这些检察官到家坐一坐。

  再往后,山里发生了很多故事和变化:周家与杨家化解了存在多年的土地纠纷;黄大妈打官司心里有底了;留守儿童知道怎样防范坏人骚扰;再也没人往小溪里排粪水了……

  他们就是重庆市黔江区检察院驻濯水、石会检察室的检察官。3年来,80后检察官潘珂接过退休检察官徐维新留下的背篓,带着一群90后干警,走遍了辖区全部219个村居,将检察工作延伸到大山深处,被山里人亲切地称为“背篓检察官”。

  背篓背后的故事

  检察官缘何背上背篓?潘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

  3年前,刚到检察室工作时,检察官们穿着制服下乡,一口普通话,屡被村民误解,工作难以开展。后来,镇上的一名老村支书对潘珂说:“你们提个包包,拿个‘干部杯’,老乡不识字的多,不知道你是做啥的,理你们才怪。”

  即将退休的检察官老徐也向潘珂支招,“年轻人,乡里有乡里的办法,你把我的背篓背起,走走农户,脸皮厚才能搞工作。”徐维新是土生土长的黔江人,也有个背篓。

  “那就试试吧。”再次下乡时,潘珂背起老徐的背篓,装上检徽、宣传资料、办公用品,带领检察室工作人员开始了上山下乡、走村串户。渐渐地,“洋气的制服+传统的背篓+庄严的检徽”成了他们的名片。老乡们知道了检察院是什么地方、检察官可以帮他们做些什么事。

  “我们有烦心事、不平事可以有处说理,有人管了。”79岁的黄大妈提起“背篓检察官”,一个劲儿说好。

  黄大妈的家是一个用空心砖和木板围成的简易棚子,屋顶和四周裹着几块残破的塑料布,这原本是个养蚕的棚子,里面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距棚子十几米外,是黄大妈儿子居住的崭新的二层小楼。今年夏天,她找到检察室,要求帮助她向儿子追讨赡养费。潘珂与同事决定,实地去调查核实。

  盛夏山城,酷暑难耐。潘珂和同事赶到黄大妈家,后背被汗水浸透,制服紧紧贴在后背上。他顾不上擦擦脸上的汗水,一边记录着黄大妈的哭诉,一边不时询问着细节。临走时,潘珂一边背背篓一边说:“您的事我们一定好好处理。”黄大妈眼圈顿时红了,她两步一停三步一送,跟着检察官身后的背篓走到了村口。

  “背篓检察官来了!”背篓里的检徽和“流动检察室”的牌子,村民们老远就看得见……

  最接地气的制度

  在黔江区濯水古镇,四个房间组成了一个检察室,墙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八个大字被刷成金色格外醒目,棕色的木门让这个检察室跟古镇融为了一体。

  “热情接待群众,进门先倒一杯水,出门发检民联络卡。”“解决群众诉求,能一次性解决的就一次性解决,能来一次的不来第二次,让群众少跑路。”……

  走进检察室大门,挂在濯水检察室墙面上的制度映入眼帘,这就是被群众说的“最接地气的制度”。

  曾经有一位老人是吃完早饭从家里出发到镇上赶集卖青菜,然后来检察室咨询民事执行监督程序。刚好赶上12点半之后检察室休息,潘珂发现时,老人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工作没有做到位,让您等了这么久。”看到老人脸上的汗珠,潘珂愧疚极了,当时就跟检察室的小谭、小杨、小郑几个人一合计,将工作时间改成:中午休息时,检察室必须留人值守;驻地赶场时,正常上班。就这样,检察室根据乡村实际,陆续对工作制度进行增减和改造。

  “主任,检察室接待窗口按照控申接待室标准建设,我觉得这一条也不符合本地民情。”每周例会上,小郑郑重其事地提出。严格来说,按照控申接待室的要求建设,就要安装半封闭的防爆玻璃。但濯水检察室建在最基层,和一群长期习惯面对面交流的乡亲打交道,这个煞有介事的办公设施,只怕会将群众推得越来越远。就这样,几个年轻人一拍即合,一致决定建成开放式接待台。

  一来二去,3年来,检察室的工作制度从开始的10条,增加到后来的13条,现在是11条,不但变来变去,而且处处接地气,越是接地气的制度越管用,也越靠近群众。

  “要做好检察工作,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融入当地老百姓。”在黔江区检察院检察长田远未的推动下,“背篓检察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群众路线,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把司法为民的佳话传遍了巴渝大地。

  法治驿站进农家

  一个检徽、一块标牌,这就形成了一个简易的流动法治宣传站。从2016年开始,“背篓检察官”就是用这种方式,把法律服务送到基层群众的家门口。

  “检民联系卡”是潘珂专门制作的名片,上面有他的电话,还有“黔江检察”的微信二维码,背后还印着检察室职能职责。在进村走访、普法宣传时,潘珂都会将卡片分发给村民,方便联系,目前已经发出5000多张。

  这种被当地群众称为“法治驿站”的宣传点,除了能开展宣传法律知识,答疑解惑外,还可以为群众提供受理申诉、法律援助等服务。

  濯水镇村民李福生拖了5年的借款纠纷就是在“法治驿站”的帮助下及时得到了解决。

  “老辈子,您先坐,给我们说说您案子的还款情况!”下乡遇到年纪大的人,潘珂总习惯称他们为“老辈子”,他说,这样老百姓才不觉得“见外”。潘珂让李福生先坐下,自己则坐在楼梯台阶上,从背篓里拿出笔记本,边听边记。“上个月还了我15万啦!”李福生双手抱拳,感激地说。

  原来,6年前李福生把全部积蓄45万元借给了同村村民陈某做工程,但陈某拿到钱后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去年,李福生赶集时遇到正在集市“摆摊”开展普法活动的潘珂。了解情况后,潘珂和检察室的干警们及时为李福生提供了法律服务。

  “老辈子,第二笔执行款有没有说么子时候还您?”潘珂问道。李福生笑了,“7月就还我20万,年底之前把剩下的还完。”“过段时间我们再来,有么子问题您随时给我打电话。”潘珂做完记录,合上笔记本说,然后背起背篓继续走到下一户群众家中。

  据了解,截至目前,“法治驿站”已进村到户72次,受理信访接待54件,化解乡村邻里矛盾纠纷38起,收集各类线索50余条。

  田坎上的高科技

  提到“背篓检察官”,也许会想到一些传统设备,最多有个笔记本电脑。但这个背篓,可是内容丰富得很,里面装着无人机、投影仪、相机、执法记录仪……还有一些说不出名字的仪器。

  “这些东西大有用场。”5月10日,在乡镇一处河道边,潘珂启动了无人机,伴随着螺旋“嗡嗡”的声音,无人机“嗖”的一下飞了出去,盘旋在了一条河道上头。这天,潘珂正在和同事用无人机对这条河道的污染整改情况进行回访取证。

  今年4月,潘珂和同事经过这条河道时,发现河道里臭气熏天,原本应该清亮的河水水体变成了暗黄色,河水表面漂浮明显的油印。由于该河道是当地重要的水源地,潘珂与同事当即走访居民了解情况。

  “当时,老乡建议我们,等天气连续晴好了三四天再到这里来,那时臭味更浓。”潘珂说,在发现这条公益诉讼的线索后,他和同事在连晴三日后的时间里,再次来到该河道调查,果真如当地百姓所言。潘珂和同事顺着味道去找河道污染的源头,最终发现河道的污染源来自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和船只泄漏的油污。

  潘珂立即找到村干部询问,取证做笔录。潘珂从背着的背篓里拿出便携式打印机制作了现场笔录。一天后,黔江区检察院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与当地有关部门共同发力,争取在两个月内整改达标。

  5月10日,潘珂和同事再次回到河道查看整改情况时,河道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河道水体变得清亮了,河道污染源头整改了,油船的动力源也从用油改成了用电。

  今年以来,检察室以联合排查、设点宣传等形式,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公益诉讼宣传活动8次,向相关部门移送公益诉讼线索11条。

  背篓承载的情分

  这三年,潘珂好几次有机会调回城里,可他不愿走。

  一次,潘珂正在检察室接待群众,一个老农特意找来,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从口袋里掏出两块用树叶包好的圆团儿,说要送给检察官们尝尝。

  “这个不会吃坏肚子,感谢你们帮忙,我都记在心里的。”潘珂这才回想起此前这位老乡家娶新媳妇,迁户口时遇到点麻烦,他们只是协助完善了手续,“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但对老百姓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其实我们只需要多走一点点路。”

  3年来,带着4名90后干警走村串户,改变的不只是潘珂自己。

  26岁的郑宜龙是四川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高材生。第一天上班,他憧憬过无数种要办理的案件,无一例外,都得是影视剧里演的那样的大案、要案。

  然而实际情况可不是这样,分配到院里派驻的检察室,两口子吵架、邻居闹矛盾,这个满腔热血要干大事的年轻人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直到一次,帮一个五保户老人讨回公道,找回本属于他的2000元钱。老人颤颤巍巍接过钱,老泪纵横。那一刻,郑宜龙心里涌上一股从未有过的震颤。他决定,检察这条路,他要走下去。

  背篓检察官,一身制服,肩上背着竹编背篓,曾经在郑宜龙看来,这“混搭”模样不免让人觉得好笑,但是后来,他切身体会到,在村民心中,他们是亲人,是法律代言人。

  3年来,潘珂接过老检察官留下的背篓,带着几名90后,走遍了辖区全部219个村居,将检察工作延伸到大山深处,帮助村民们破解了许多难题,让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让他们过上了幸福和谐的美丽生活。

  “‘背篓检察官’的故事传递了司法温度,还原了基层检察工作,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就是践行群众路线,就是活生生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最有检察特色的一个普法和矛盾化解的典型,是重庆检察机关学习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检察诠释,树立了新时代重庆青年检察干警的典型。”重庆市检察院检察长贺恒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重庆市检察院已出台全市检察机关向“背篓检察官”学习的决定。

  “背篓检察官”以及他们身上承载的“枫桥经验”和为民情怀,正在从黔江走向全市。(李立峰 张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