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陕西宝鸡东岭村:一家三代话变迁

2018-12-12 01:10:55 信息来源: 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西安12月10日电  题:陕西宝鸡东岭村:一家三代话变迁

新华社记者郭强、刘彤

“村东村西水汪汪,村前河滩白茫茫。半年糠菜半年粮,有女不嫁东岭郎。”这是改革开放前东岭村的真实写照。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位于渭河北岸,有着200多户村民,原本是联盟村的一个生产小组。村里人均只有几分河滩地,务农是最主要的活计。过去,村民维持温饱都成问题。

东岭国际社区(2018年12月4日摄)。 新华社发(杨喜龙摄)

75岁的村民方华回忆,那时家里有七八口人,吃饱穿暖是头等大事。家里的土坯房让方华闹心:“只要一下雨,就这儿垮一下、那儿掉一块,每年都要修好几次。”

方华的三儿子方文林说起小时候的生活,也有不少感叹:“那时候吃不饱,做菜放油都是用筷子蘸一点儿,主食是玉米面做的‘粑粑馍馍’。”

改革开放,借着政策春风,东岭人心思活络起来,先是临街建了一批门面房,成立了金台区联盟综合服务部,后又办起了黑白铁皮加工厂。1985年,加工厂扩大经营范围,成立了金台区东岭机械铆焊厂。

1988年,村民李黑记站了出来,承包了资产不足万元的铆焊厂,每年上缴村民小组5000元承包费。经过几年艰苦打拼,铆焊厂有了起色。村组干部见李黑记在经营上有一套,主动提出让他继续承包。

上世纪90年代初,铁丝、铁钉等产品的需求量增多。李黑记敏锐捕捉到商机,筹资购回2台旧冷拉丝机和制钉机。短短两年,工厂盈利20多万元,资产猛增到170万元。

方文林16岁到铆焊厂做工,负责制作铁皮烟囱,之后又做了一段时间电焊工。1990年后,方文林又开始给厂里开大货车,把生产的各种零件运到宝鸡、西安等地。

家里有了积蓄,方华父子便把原来的土坯房扒掉,盖起了二层砖房,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房子的安全了。不过,冬天仍然只能靠炉子取暖,村里供电不足,排污不畅,尤其是公用厕所让方文林很苦恼:“冬天特别冷,厕所得走一里地才能到。”

东岭机械铆焊厂很快成为年销钢材上百万吨的乡镇企业,到1994年,产值首次超过亿元。借助政策,东岭先后兼并多家企业,成立了集金属加工、贸易、建材、运输等产业为一体的东岭集团,李黑记担任董事长。

1999年,东岭从联盟村分离出来单独设村,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兼任村上“一把手”,继续实行“村企合一、以企带村”体制。村里多数村民都放下了农活,到企业上班。作为集团的司机,方文林“鸟枪换炮”,大货车换成小轿车。

为了改善住房条件,2001年,东岭邀请专家对新村进行规划设计,投资数千万元建成了住宅小区,每户村民都分到了一套住房。方文林对自己的房子特别满意:“水电气一应俱全,去厕所再也不用跑远路了。”

方文林的女儿方雪1995年出生,从她记事起,父亲一直就有稳定的工作,每个月能拿上千元工资,家里也早早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与村里同龄人一样,方雪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学费和书本费均由村里统一报销。大学毕业回到东岭工作后,读大学的费用都由村里报销。

“东岭发展特别好,回到家里日子过得舒心。”大学一毕业,方雪就到东岭集团财务部信息中心工作,每个月能拿5000元工资。她在外地的丈夫也来到东岭安家落户。

如今,当初小小的村办工厂已发展成一个拥有员工近20000人、子公司遍布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2017年企业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靠着工资和分红,再加上房屋出租等收入,东岭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户均资产超过了300万元。

“改革开放让人敢想敢做,也让我们充满了希望。”李黑记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