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途宿舍” 精神疾病康复者从这里“回家”

2018-11-27 20:57:29 信息来源:工人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精神疾病康复者在护理园艺作物。受访者供图

在广州越秀区北京路的一个居民区里,有一座不起眼的独栋老楼。这里是越秀区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的所在地。人们习惯称它为“中途宿舍”。

“中途宿舍”,最早起源于中国香港,又称社区矫正中心,是为青少年、刑满释放人员、精神疾病康复者、成年智障者等特殊人群提供临时安置的生活场所。

2013年5月,在越秀区残联的指导下,广州市首家专业性非营利的精神康复综合服务机构——越秀区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成立。这是一个由政府出资免费为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提供回归社会的缓冲带和临时庇护所,由广州市家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在这里,精神疾病康复者们可以慢慢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社交能力,同时给康复者家庭成员留出时间做好接纳准备。

成立5年多来,该“中途宿舍”已接待精神疾病康复者26人次,除了仍然在舍的5人,已有21名舍友顺利回家。

过渡的选项

第一次走进这座独栋老楼时,余新在门口张望了很久。他要确认这里没有“白大褂”——他有些害怕他们。在入住“中途宿舍”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他坚决否认自己有精神病,出院后不肯继续服药。

而对于更多的精神疾病康复者来说,他们会本能地抗拒“离开家庭,入住宿舍接受训练”这件事,因为在家肯定要更舒服。

但病人首次发病出院后,一般是赋闲在家、行为懒散、抗拒服药,很容易就错过了恢复各项社会功能的最佳时期。家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舍监周冲说,而且家人往往需要请长假甚至辞职,来照料病人。这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

这时,“中途宿舍”就提供了一个过渡的选项。越秀区的这家“中途宿舍”配备了1名专业社工和3名舍监,他们会根据入住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帮助他们训练独立生活的个人护理技巧。精神康复者在这里,可以重新学习照顾自己、与人交往,甚至尝试正常工作。

这个由社区幼儿园改造的“客栈”,有4间睡房,共12张床。除去桌角都用泡沫包裹,一切看起来和普通民宿无异。不过,卧室的门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会被锁起来。“中途宿舍”希望,住宿者不要躲在屋子里,能多和外界接触。

“来这里投宿的基本是20周岁到40周岁的男性精神疾病康复者。”周冲说,他们需要获得社工和精神科医生的双重评估,“以确保他们的身体及精神状况,都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刘伟宏是广州市家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

他说,他每天的日常工作包括:指导康复者清洁,让他们每天打扫宿舍卫生,每周两次大扫除;教他们如何洗菜和煮饭,要求他们每周做一次饭;观察他们与人交流的情况,帮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和与人沟通。

这些东西在常人看来都很简单,但对于这些精神疾病康复者来说,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重新学习。

慢慢的,这些精神疾病康复者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不耽误妈妈工作,还可以学一点工作上的事情。”一位康复者说,这里的老师也很有耐心,不会强迫人在很累的时候起床。

周冲说,虽然作息、服药、工作有规定时间,但每位住宿者拥有根据身体状态进行调整和沟通的权利。“我们只关注那些关键的问题,更多的生活还是还给他们。”他口中的“关键问题”是指,对疾病、自我、服药的认知以及对待工作和其他社会关系的相处原则。

在“中途宿舍”生活的这段时间里,余新已经会自觉服药了。他还会自己买菜、炒菜,平时还会主动帮助工作人员搬东西。

这样的成长,在很多住宿者身上都在发生。刘勇患有精神分裂症,以前在家里几乎不会和家人沟通。出院后,经过服务中心的训练,现在,他已经能和家人进行简单的聊天了。不仅如此,他还会帮忙组织义工活动和旅游活动,甚至主动提出要去参加舞蹈活动。

当然,入住者们状况的改善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广州市惠爱医院定期对舍友进行精神评估,及时跟踪他们的情况;越秀区康复中心到“中途宿舍”开展康复活动和法律援助服务;热心的长期义工帮助舍友理发、缝补衣服,给予力所能及的温暖……

每当看到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刘伟宏他们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从“治疗、帮助”到“平视、倾听”

目前,仍然有不少病人家属对“中途宿舍”存在顾虑,或者对精神疾病的康复认知不足。再加上宿舍各项设施相对陈旧,一些家属来考察一圈就走了。

周冲说,他们目前正在加大对“中途宿舍”的宣传力度,通过去医院探访、进行网上宣传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并相信中途宿舍。同时,周冲也希望政府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中途宿舍”的环境和各方面条件。

不过,精神疾病康复者回归社会更大的阻碍,是来自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很多人对精神康复者进行标签化处理,觉得他们一旦患上疾病,这辈子就失去希望了”。

但实际上,经过恰当的训练和一定程度的看护,康复者是可以做到生活自理甚至独立工作的。“起码现在的医学不再把这类疾病当成是一个要根除的病症。它是一个人的社会功能修复过程,需要漫长陪伴和疗愈。”

在传统的治疗模式中,治疗是主角,康复是配角;而在“中途宿舍”里,康复者们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活的自信,他们在这里一方面享受自由生活的乐趣,一方面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经过康复训练,康复者身上回归社会的潜能会被激发出来,被病症压抑的生活能力也会被释放”。

当然,必要的区分依然存在。比如不要让康复者从事危险的工作,需要给他们配备一定的看护人员,因为康复者病情虽然稳定了,但在一些刺激条件下,仍然有可能复发。

不过,人们对待精神疾病的态度需要转变,应该从“治疗、帮助”的居高临下,向“平视、倾听”为主的服务过渡。“应该更人性化,从康复者的角度去想问题,考虑他们的感受,去询问他们的需求。”周冲说。

应受访者要求,余新、周冲、刘伟宏、刘勇均为化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