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帮扶到田头 群众有奔头

2018-11-26 06:38:0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一个多月前,河南虞城召开决战脱贫的誓师大会,把工作落细,把责任压实,确保今年如期脱贫摘帽,脱贫成果经得起群众评判和历史检验。

  走村入户算好“明白账”

  李老家乡唐楼村是今年秋天最早完成三轮“遍访”中第一轮的乡村。所谓访,就是过筛子;遍访,意味着一户不漏,一点问题不留地扫尾清零。

  “像一根一根地把头发数一遍”,这是笨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跟随驻村第一书记田秀章一家一家敲门入户,他们为村里每家贫困户做了一张享受帮扶项目一览表。

  在贫困户陈友军家,清单一览16项,新农合交多少,政府补多少,电费补贴每月多少,一项一项跟陈友军的家属核对,不明白的地方一一讲解。陈友军接受了县里组织的海外务工,远赴菲律宾搞建筑,每月收入7000元,提起来村里好多人羡慕。

  除了在外务工费用,陈友军的清单里还有光伏发电的收益每年1169.53元,这是虞城县农村能源革命试点阿特斯100MW光伏发电项目,今年6月已正式并网发电,每年预计可提供1000万元扶贫款。该项目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在光伏列阵下面还可以种植香菇、黑木耳、中药等。“我承包光伏下面的地,一年租金300元,种蒲公英,一年能收割五六茬,收益有四五千元呢。”利民镇村民吴聚成高兴地说。

  千家万户,总有千差万别的情况。有的眼看已经脱贫,生了一对双胞胎,等于停了一份工,多了两张嘴,计算收入反而拉回了贫困。有的本来境况不错,一场大病陷入困境。“脱贫不脱钩,一家都不能返贫!”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说的这句话,也是整个虞城县所有扶贫干部的心愿。

  “我现在想吃啥就吃啥,再也不会为吃穿犯愁了,感谢共产党帮我脱贫。”76岁的唐楼村老人张自良去年纯收入3662.81元,达到了脱贫标准,但他仍然享受着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等14项扶贫政策,不用担心医疗费付不起,不敢吃药、看病等问题。而最让老人欣慰的是,去年孩子们通过村里的孝善基金给他4800元钱,政府又补贴了450元。“我不想给孩子们添负担,但这是孩子们的一份孝心。”

  目前,“政府引导、社会善助、子女为主”的新型养老模式,在虞城县遍地开花。“子女自愿交纳赡养费+财政按比例补贴+帮扶单位资助+社会爱心捐助”的孝善基金运作机制得到推广,把“脱贫攻坚”与“孝善文化”有机结合,引导子女主动承担赡养老人义务,让农村贫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质变非在一朝一夕,背后一招一式颇有讲究。”朱东亚感慨,从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到生态湿地、河道经济、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历史文化发展融合,虞城县脱贫攻坚接近尾声,乡村振兴曙光初现。

  有思路就有了出路

  镇海村沙集乡陈楼村35岁的陈伟,在扶贫工厂里开了家专门做防雨制品的公司,62个员工全部是附近的村民,其中贫困户有32名,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遇到农忙时还可以兼顾回家种地。后李庄村的贫困户王素梅在厂里工作一年多了,“现在每月工资都有两三千元,家门口工作还可以照顾孩子,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

  “现在的订单供不应求,我也一直在考虑如何让农民赚更多的钱。”陈伟计划明年开展职工入股计划,投资5000元或者1万元入股,既可扩大生产规模,每个月还会有额外分红1000多元。

  目前全县贫困村扶贫车间146个已全部建成达产,非贫困村扶贫车间20个,新建产业孵化园17个,带动5200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每个贫困户月增收1500—3000元。扶贫车间招商,引来多家知名品牌以订单生产形式入驻贫困村扶贫车间,催生了一批电子产品、服装、工量具、玩具等新兴产业,形成了“以小育大”“以大带小”产业发展新局面。

  虞城县利民镇镇长王润先坦言:“扶贫教会我们‘问题导向’,要不是挖空心思破解扶贫难题,哪能这么抓产业?哪能这么组织动员人力?可以说扶贫带来了发展思路,打下了经济基础。”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了扶贫,虞城把农民的甜玉米种植提前,小麦播种之前,再多种一茬荠荠菜,用来生产速冻水饺。行情好,一茬荠荠菜可以顶一年甚至好几年的农业收入,一下子在全县发展出10万亩荠荠菜。

  还有豆芽,别人看不上的小产业,却在扶贫中大放光彩,虞城建成一个全国甚至世界最大的芽苗菜基地。在刘店、大侯、站集等乡镇,金豆子蔬菜食品公司建起5万亩优质大豆种植基地。贫困户除能务工,还可以用土地、小额贷款等生产要素加入扶贫合作社,依靠企业“点豆成金”,每年获得3000元分红。

  扶贫战役不断汇聚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虞城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虞城北部乡镇有生产钢卷尺传统,全球市场85%的钢卷尺都来自这里。但这个行业需要电镀,环保要求之下,行业被卡了脖子。虞城一鼓作气,投建了一座豫鲁苏皖周边方圆300公里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实现重金属零排放的环保电镀园区。500亩规模,一期8万平方米投建即被占满,二期未建就订出一半。产能不仅满足虞城,还辐射周边几省,过去不敢想的产业托举加速形成。

  扶出能力,扶出作风,扶出感情

  8月18日,虞城没想到一场雨会下那么大。台风“温比亚”横扫而来,从17日20时暴雨倾泻,到次日气象台报告降水量已达150毫米,多数人判断雨快停了。但数值很快超过了200毫米,超过300毫米,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19日超过400毫米,相当于三天落下年均降水量的六成。

  这天是周六,一大早的暴雨,没等县里统一号召发出,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等都已齐齐赶到不同的岗位上。副县长程惠建早上8点多出门,走遍南部11乡查看内涝。在黄冢乡,村干部正往外转移一对70多岁老夫妇,跳下去帮忙,才发现积水已涨到1米多深。

  连续14个多小时,没有一个村干部缺位。城市乡村、村头路角,到处是党员、干部奔忙救灾的身影。全县数千名党员干部、乡镇同志坚守雨中一线,很多人两三天都没回过家。程惠建那天临出门,往兜里塞了几包稳心颗粒,自己没用上,反而为一位乡镇同志救了急。

  黄冢乡付大庄等村地势低洼,受灾最重。王楼村党支部书记刘伟背出了91岁的贫困老人赵凤兰,乡干部卢允博等争分夺秒转移出40多名群众,付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焦生运为转移群众,自家生产的10万多元纸管淋在雨里,全部泡汤。最终成功转移出600多人,当天安置点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和领导组,安保、医疗、住宿、消毒、值班和志愿服务同时进场。暴雨倾泻,全县未出现一例伤亡。

  朱东亚非常感慨:“若不是这些年扶贫实战锤炼,很难想象我们有这样的组织效率、应急能力和工作状态。扶贫到了这个阶段,更体会到中央决策英明。脱贫这一仗打下来,干群关系、工作能力、发展质量等都全然一新。”

  在县委工作的董雨,从小长在城市,过去没机会跟农村打交道。如今联系贫困户,大爷大娘见她称呼变成“好儿”。沙集乡郑海村马玉兰今年70多岁了。董雨热心细心贴心,时间长了,大娘每打下花生、挖出红薯,都非要给她送,坚决不收还遭埋怨。今秋,打了棒子面,再三送她不要,大娘没办法:“那我蒸成馍,说啥你也得吃一个!”

  谷熟镇党委书记时圣宇说,开展精准扶贫,农村干部换了个人。为了纠正贫困户“等靠要”,镇里干部利用光伏发电的收入,设置公益岗位,帮助贫困户互助增收。为了兴产业,副镇长徐守峰七下宁波,拉来羊绒大衣加工产业,让群众年增收2000万元。东头村女支书王莉萍从带一个村种菜,一鼓作气到带3个村致富。宋庙村支书王士魁,51岁学电脑,打字写了一份生态产业实施报告。“干部在状态,群众就有好心态,政风就有好生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