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退耕还林“第一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8-11-15 22:53:39 信息来源: 新京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2012年,同一地块退耕还林后,山坡已经种上树,只留部分台地作为农民自耕地。吴宗凯 摄

1984年,吴起县铁边城镇三古窑银盘山,退耕还林前,山上平缓台地、山坡都开垦成农田,山上光秃秃,黄土裸露。梁一鸣 摄

2008年,退耕还林后,南沟村同一地块,山上已经草木茂盛。吴宗凯 摄

2001年,退耕还林前,南沟村山上树木稀少。图为造林前,山上挖满了鱼鳞坑。吴宗凯 摄

新京报记者 陈景收 翻拍

深秋时节,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山岭沟峁间树木大多已经落光了叶子,只有松柏的深绿点缀其中。但依然可以看到远近山岭草木层叠。“如果到了夏天,就可以看到满目青山了。”吴起县一名干部说。

20年前,这里是另一幅景象。那时候,山坡上都被开垦成耕地,成群的羊群在山上散牧,几乎看不到一片绿色的植被。一下大雨,就会发生水土流失。陕北信天游中“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是当时吴起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98年,吴起县开始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政策,比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试点还早一年,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20年来,全县累计退耕还林243.79万亩,林草覆盖率从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同期,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从812元增长到12022元。吴起县退耕还林工作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

从传统农耕到外出打工

11月3日下午六点多,天已经黑了,南沟村村民高玉东才回到家里吃上晚饭。现在,他是一名泥瓦工,在吴起县到处打工。“哪里有人盖房就去哪,没活儿干就歇着,不固定。”高玉东说,今年他已经累计做了100多天,赚了3万多块钱。

高玉东是从1999年开始成为泥瓦工的。此前,他是地地道道的陕北庄稼汉,家里有72亩耕地,分散在不同的山头,最远的距离家里2.5公里,山路难走,走一趟得将近四五十分钟。到了秋收季节,山上打好的粮食要用人工和驴一袋袋往山下背。“一天得来回十几趟。”

那时候,高玉东和妻子每天都是早晨摸黑到地里干活,到了晚上再摸黑回来,“把太阳从东山背到西山”,中午只能带点干粮对付。

高玉东还养了20多只羊,经常还要赶羊上山吃草。退耕还林前,山上草很少,要让羊儿吃饱,高玉东也是得早早出去,到了晚上回来。

到了11月底,庄稼收完了,还得上山备柴火,山上光秃秃的,找柴火也不容易。“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山上,根本没精力打工。”

当时,整个吴起县的农民基本上都处于这种状态。数据显示,到1997年底,吴起全县虽只有11.8万人,但农作物种植面积却高达185万亩,人均拥有15.7亩耕地。而同一时期,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才1.56亩。

1998年下半年,吴起县开始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比国家正式开始试点早一年。

人垦畜踏破坏生态

之所以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是因为吴起主政者意识到,吴起县生态环境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时候了。

由于大面积开垦和散牧羊群,吴起县的生态环境持续遭到破坏。数据显示,1997年,吴起全县林草覆盖率仅19.2%。吴起县成了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到1997年底,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7.4%。

退耕还林之前,吴起县也是年年造林。但年年造林不见林。吴起县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齐举一告诉记者,以前因为种苗不足等原因,造林都是用山桃、山杏种子进行植播,“树苗刚长出来就被羊吃了。”在当地,羊的四个蹄子和嘴巴被称为“四把铲,一把刀”,可见其对植被的杀伤力。

“每次下大雨,处于低处的县城经常被淹。那时候发大水都是泥浆,大水过后,地上都是淤泥。”齐举一回忆道。

那时候,吴起县每年平均要刮19次5级以上的大风。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每次刮大风就会带来黄沙,“天一下暗了的感觉。”

由于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吴起县被联合国农粮组织专家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1998年9月,吴起县委做出了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逆向开发决策,在全国率先开始封山禁牧、退耕还林。

举全县之力

刚开始搞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的时候,高玉东心存顾虑。按照规定,有平地的家庭人均留2亩,没有平地的,人均留4亩坡地。

在他看来,以前家里种那么多地,一年下来,打的粮食也才够一家6口人和牲畜吃,现在一下减掉了58亩,只留下14亩,那以后吃啥?

而且,当时的政策是,农民可以养羊,但是必须圈养。这意味着很多农民要告别养羊生涯,在他们看来就是,“地也不让种了,羊也不让养了”。

“干部就跟我们说,现在种那么多地,收成又不好,以后少种一点,肥料集中使用,产量就会提高。人还可以不用那么累,还可以出去打工。”高玉东说。

“当时吴起县领导的思路是转变老百姓传统的农耕方式。通过集约种植,提高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通过提倡退耕地种草搞舍饲养羊,解决赚钱问题。”时任吴起县林业局副局长吴宗凯说。

这一思路是受到了两个启示。其中一个是,吴起县域内的马崾岘流域从1984年起,就开始实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到1997年,这里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7.7%。

另一个是,吴起县杨庙台村村民许志洲1996年开始圈养小尾寒羊。与土山羊相比,小尾寒羊繁殖快,一年能下3-4个羊羔。而土羊一年也就能下1个羊羔。在价格上,一只小尾寒羊能卖500-1200元,是土羊的10多倍。

但是,那时候很多农民心里是有疑虑的。高玉东记得,县、乡镇、村三级干部几乎天天都在村里抓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工作。有的养羊户偷偷在晚上散牧,被抓后有的被罚了两三百元。

“那时候老百姓很穷,有时候处罚也很不忍心,但是不处罚不行,封山禁牧就搞不下去了。”齐举一说,最后,一些干部干脆就住在羊圈门口守着,“一般不出三天,养羊户就自己把羊卖了。”

吴起县推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是举全县之力。“各个部门都要抽调人手,包村包户。包括县委书记、县长也常常在村里跟农民开会。”齐举一回忆道。

高玉东是比较早被干部们说通的。1998年年底,吴起县退耕面积达到155.5万亩。

因为禁牧,高玉东把原来的土山羊也卖了。“农活一下减少了一大半,就想着出去找点活儿干,便学了泥瓦工。”高玉东说,以前外出打工的人很少,大家的观念里还是,山上那么多地总得有人去种。

“上山一对牛,回来老婆娃娃热炕头,好出门不如赖在家。这是以前吴起农民普遍的心态。”南沟村原村支书阎志雄说,退耕还林后,家家户户开始适应打工,现在村里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在外面打工。

以粮代赈

高玉东把地退了,把羊卖了,才发现出去做泥瓦工,也没那么容易。活儿不多,一年只能做一个多月,一天才30元,一年下来也就1000来块钱收入。“一开始,国家没有把粮食补下来,心里其实也没底。”

心里没底的农民不在少数。很多人根本不相信有人可以改变他们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习惯,在他们看来,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简直是胡闹,可能两三年就搞不下去了。

齐举一记得,1998、1999年那会儿,大家还是观望心态。有的养羊户其实没卖羊,而是把羊送到周边县亲戚家中,等待有一天能再接回来继续散牧;有的农民虽然表面在造林,实际上故意把树倒着栽,希望树活不了,以后就可以继续耕作。“1999年那年造林效果很不好,只能算是大致划出界线,表明那里是退耕地。”

1999年8月,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当时只提以粮代赈,但具体怎么补,补多少粮,还不明确。”齐举一回忆道。

很多农民依然持怀疑态度。“那时候,我也在想,退耕地那么多,国家哪有那么多粮食补给农民。”高玉东一开始也不太相信。

“当时有70多岁的老人跟我说,他活了这么久,只见过农民每年给国家交粮纳税,从没听过国家每年给百姓发粮的。现在退那么多地,以后没有粮食,树能吃吗?”阎志雄说,当年他才34岁,被老人这么一说,他心里曾经感到不踏实。

直到2000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黄河中上游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贴粮食200斤,另外每亩每年还有20元管理费,连续补贴8年。

同年,吴起县开始给1999年退耕的农民兑现粮食。“兑现粮食是要验收造林成果的。那些消极的农民通不过验收,兑现不了粮食,个个都后悔了。”齐举一告诉记者,到2004年左右,全县155.5万亩退耕地基本上已经完成造林。

高玉东如期拿到了粮食补贴。当时,他庆幸,自己前一年好好种树,通过了验收。他算了一下,当时他退了58亩耕地,其中36亩纳入国家计划,可以领到7200斤粮食。之前,他种了72亩,累死累活不说,还得看天吃饭,年景好的时候,一亩也才能打100斤粮食。“那时候就觉得,退耕还林好嘛,不用那么累,还有那么多粮食吃。”

退耕还林的实惠

按照国家政策,从2004年起,每年每亩200斤粮食补贴改成140元现金。第一轮补贴8年结束后,2007年,国务院又出台政策,把补贴再多延续8年,每年每亩70元,给农民更多补偿。

如今,高玉东两轮钱粮补贴已经结束。他认为,退耕还林对农民来说,还是实惠。他说,早些年,正是因为有国家钱粮补助,他才能安安心心出去打工赚钱。

目前,吴起县正在进行林分结构调整,在原来的灌木林中种植油松、刺槐等乔木,调整成乔灌混合,不少人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育树苗子。高玉东只留了2亩地种点玉米,其余12亩耕地出租给别人育油松苗子,“一亩租金500元,一年有6000元收入。”

地少了,高玉东的日子过得比原来轻松多了,每年出去打工3个多月,其余时间大多在家里。儿子已经成家了,他没事就和老伴儿照看照看孙女。

吴起县退耕造林20年,林草覆盖率达到了72.9%,水土流失的情况也减少了。

今年3月份,南沟村成立了秦风水韵旅游公司,将村子开发成生态度假村。现在已经建成了休闲廊亭、水上乐园、荷花池等休闲项目。高玉东的家就在水上乐园边上,从这里出发,走一个小斜坡就能到达。他家住的是传统的陕北窑洞,外面带一个宽敞的院子。

“我家位置好,就想着开个农家乐,赚钱轻松点。”高玉东说,八九月间是旅游旺季,他一个半月就纯赚了1万多元。

退耕还林后,山上的耕地少了,林草多了,也给养羊带来了便利。许志洲说,现在他都不用种草,扫扫屋前屋后的树叶,再到附近割点草就可以养羊,不用再到处散牧还担心羊吃不饱。

吴起县退耕办主任刘生亮说,20年来,吴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812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12022元。农民们担心的没粮食吃的情况不但没有出现,人均收入还逐步提高。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农民的“金山银山”。

改革亲历

吴宗凯 55岁,吴起县林业局原局长

吴起县刚开始搞退耕还林是在1998年,当时我是林业局副局长,后来我还当了林业外援办主任、退耕办主任、林业局局长,亲身经历了整个退耕还林过程。

我记得,我们从1997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为退耕还林做调研了。当时,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一起把基础数据调查出来,比如全县多少林地、羊的破坏程度如何等。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当时制约老百姓收入主要是广种薄收。农民一年到头很辛苦,收入却很低。当时全县只有20%的养羊户养羊,但是他们却把全县的自然资源破坏了。

1998年下半年,县委开会决定开始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当时遇到的阻力还是蛮大的。首先是农民反对。我记得当时有个养羊户,对着电视台的镜头说,“羊不让放了,地不让种了,这不是要了我老汉的命”,然后就说要上吊,要喝农药。当然,最后没有真的发生。

其实,当时更大的压力是,延安市也有主要领导反对。那时候,延安市提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整个吴起县,乃至延安市,畜牧业都是被当做主导产业,是农业中最有增长潜力的。

吴起县提出封山禁牧,要求老百姓舍饲养羊,当时是提倡养小尾寒羊。但实际上很多养羊户不适应,都把羊卖了。在统计上,畜牧业一下就下降很多,整个农业产值受到影响。

因此,吴起县实际上就是另辟蹊径,没有服从上级的产业安排。如果不是1999年国务院正式开始退耕还林试点,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很可能推行不下去。

当时,吴起县有164个行政村,我们故意留了10个行政村不搞退耕还林这一套,羊随便放,地随便种,就是想看看效果。结果,2000年,国家兑现粮食时,10个村的村民坐不住了。他们看到隔壁村的村民领了粮食,他们没有,眼红了,就主动要求也搞退耕还林。

老百姓从粮站把粮食领回去后,发现比他之前种三年还多,造林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那时候国家、省、市检查非常严格,老百姓晚上点上马灯,还在山上造林。因为苗木有限,有些乡镇还争抢树苗子。

2002年5月,吴起县成立了退耕办,我是2003年5月当上退耕办主任。当时我的任务是造林规划设计和验收。我的想法是,必须通过强有力的验收来倒逼乡镇干部、村干部按要求造林。

那时候虽然大家积极性普遍高涨,但还是难免有些干部不太尽责,有些农民也存在侥幸心理,觉得造林面积那么大,我们验收不过来,就会偷懒。所以也存在乡镇上报造林面积比实际小的情况。

退耕办是事业单位,但是我到乡镇验收时,也不讲情面。有一次,我带了30个小伙子到某乡镇搞验收,当时的镇书记给我做了两锅羊肉。但我不准我的职工吃,吃人家东西肯定做不到公正。我的原则是我不吃你的,不喝你的,你拦不住我。

当时,有两个乡镇书记是我的同班同学,关系非常好,自查的面积和我验收的面积差很远。结果,我考核的时候,一个得了倒数第一,另一个排名也是在中下游。我认为,吴起县退耕还林能搞得好,跟这种强有力的验收是分不开的。

改革物语

中共吴旗县委文件(吴起县旧称吴旗县)

1998年9月,吴起县委做出了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逆向开发决策,在全国率先开始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图为最初文件。

改革辞典

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在20世纪末实施的一项以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建设工程。其综合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1999年,国务院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先行试点,并于2002年正式全面启动。据退耕还林网数据,到去年6月,全国退耕还林(草)近2亿亩,匹配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3亿亩。

(记者 陈景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