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武汉:创新释放发展新动能

2018-10-21 07:22:5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这颗芯片将填补我国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在武汉光谷国家存储器基地,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长高启全指着展板说,我国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年内将实现量产。

  武汉,这座历史上因武钢、武船、武重等重工业而闻名的工业重镇,正在悄然发生变革:在创新驱动下,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向着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始终坚持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以自主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提升动能转换接续力,走出内陆特大中心城市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从“一钢独大”到“新三大引擎”,产业结构再升级

  1979年7月,21岁的周智敏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武汉钢铁厂工作,“当时进武钢是年轻人的梦想。”

  “武钢一咳嗽,武汉就感冒”。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武汉布局了一系列“武”字头的重点项目,组建了一大批大学院所,推动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偏重特别是“一钢独大”的弊端浮出水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老路越来越难走,产能过剩、出口受阻,产业迭代升级难成规模……1978年,武汉GDP居全国第十位,2002年跌落至第十四位。

  一个诞生过“汉阳造”“江汉轮”,开启中国近代工业之先河的工业重镇,发展之路在哪里?

  回顾改革开放历程,“创新”是武汉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大武汉复兴的驱动力。2004年,酝酿已久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升为国家战略,武汉抓住机遇,向自主创新要发展,加速从老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型。

  2010年春天,作为武汉地标之一的武汉重型机床厂旧厂区拆除,在光谷佛祖岭“从头再来”。武重埋头在盾构机、牙轮钻机等“专机”领域自主研发,终于扭亏为盈,在重型机床行业中加快突围。

  老企业重获生机的同时,新动能竞相迸发。2001年,我国第一个专业化集群化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获批。如今,这里汇聚烽火科技、长飞光纤、华星光电、小米、联想—MOTO等一批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知名企业,万亿元级的“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渐具雏形。

  从光谷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到武汉开发区的国家智能汽车基地,从东西湖区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到新洲区的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2007年以来,武汉先后获建30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循着“光谷”的发展模式及路径,发展壮大、形成规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今年3月以来,武汉几乎每月都有一批总投资千亿元左右的项目集中开工。

  昔日的“一钢独大”,如今已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汽车、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千亿元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三大引擎”。目前,武汉光纤光缆产量的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6%和25%,激光产品国内占有率超过50%。悄然之间,武汉已崛起为全球中小尺寸面板研发制造的高地。

  2016年9月,周智敏办理了退休手续,前往光谷一家信息技术公司任职。“武汉工业逐渐变‘轻’了,正在经历经济转型,我也迎来个人事业发展的新机遇。”周智敏现在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发,为一些老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化服务。2017年,武汉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827家,居中部地区第一。

  从科教“百花园”到产业“百果园”,增添经济新动能

  1981年1月,武汉成立全国首家科技中介服务公司,提出“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服务社会化”,同年8月,举办全国第一次技术交易会;

  1983年,率先推进以“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为主要内容的“双放”改革;

  1987年,成立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

  ……

  坐拥89所高校、121家科研院所、68名院士、130多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是全国闻名的智力密集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多次探索借力科研院所发展经济,但由于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管理不配套、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长期以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躺在柜子里睡大觉”,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只有20%。

  如何把科教优势变成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让科创人员一朝致富,‘名利双收’”。为解决“三权”管理不配套、不合理的问题,2012年,武汉率先出台“黄金十条”,规定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团队可得转化收益的70%以上,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下海,可保留岗位3至8年。2017年,武汉探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促进科技与资本、与企业精准对接,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扶持科技企业,武汉实施科技经费“拨改贷”,试点投贷联动,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1000多家科技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在全国首创“萌芽贷”,引导资本“输血”创新创业实体经济。

  去年8月,武汉在全国率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局,成立院士专家顾问团,着力提高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此外,还采取校地共建的方式成立14家工研院,市场运作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一年多来,武汉先后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举办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一大批科研成果走出校门,奔向市场。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团队的全球首个“即时判”北斗高精度警保联动智慧系统与两家高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协议金额达10亿元;华中科技大学樊宽军教授等的“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质子放疗装备”与有关企业协议签约金额超10亿元……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武汉探索实施“校友经济”“城市合伙人”“大学生最友好城市”等模式,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走出了一条“科教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路子。2017年,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人数达30.1万,比2012年增长约3倍;5300余名知名校友带来签约项目350多个。

  从汉正街搞活到光谷创业,改革创新压茬干

  今年,78岁的盲人郑举选又成了汉正街上的焦点人物,访客不断。

  1979年,武汉市恢复开放中断了数十年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03名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经工商登记,成为全国首批个体经营者。郑举选就是其中之一,他用15元起家,成就了汉正街“盲侠神商”的创富神话。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集中体现了武汉精神。伴随着改革大潮和新技术革命,1988年,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并逐步壮大成为光电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产业“三足鼎立”的高新产业聚集地,成为知名的创业创富“新码头”——中国光谷。

  29岁的王星泽是光谷众多创业者中的佼佼者。去年8月,他从美国留学回来,创立合刃科技,开发新一代机器视觉传感器和相应的整套人工智能系统。3个月后获得光谷“3551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冠军,揽得百万元大奖。

  昔日,郑举选们选择汉正街创业看重的是管理“放开”,而如今,王星泽们选择光谷看重的是服务“跟上”。“那时候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放开一个口子,市场便迸发无限活力。”武汉市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姚莲芳说,如今要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必须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

  从“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办完事”的行政审批改革,到创立“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审批服务模式;从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开展人才计划,到成立招才局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从创设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委员会,到开展“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

  一项项改革措施,从光谷推向全武汉,政府由“裁判员”向“服务员”转变,推动企业逐步成为市场创新主体,激活大学院所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作用下,逐渐聚合成较完善的创新治理体系,奏响自主创新的大合唱。

  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湖北自贸区……牢牢聚集国家战略,武汉近年来在创新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行。到2017年底,武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家,光谷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59家。(记者 田豆豆 程远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