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40年来,国人衣着变化之大超乎想象

2018-10-12 20:55:09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40年来,国人衣着变化之大超乎想象——

告别“灰黑蓝” 更潮更有范儿(改革开放40年)

1979年,玛丽斯·加斯帕德作为第一个法国模特登上中国长城。(图片来源:人民网)

5月17日,在第十九届中国义乌国际纺织服装工业博览会上,一名外商在了解一款细针距内衣机。龚献明摄(人民视觉)

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一家纺织企业,工人在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7月26日-8月26日,《鞋履:乐与苦展览》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区红馆展出。图为游客在参观展览。(图片来源:人民网)

北京三里屯,中国的时尚中心之一,聚集了世界各地的服装潮牌。有这样一句话:“铁打的三里屯流水的品牌”。欧美潮牌店、经典复古风,这一切让人眼花缭乱的风潮,永远站在潮流的风口浪尖。

服装是社会变迁最直观的元素。改革开放40年,服装潮流几度转变,从以前的“一件衣服走天下”,到现在有了运动装、休闲装、职业装等诸多种类;衣料从粗糙单一,发展到现在棉、麻、丝、绒、皮、化纤、混纺等多种材料质地;服装业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生产,到如今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成主流……当下服装的多样性远超人们想象。40年的一系列变化,尽在国人的衣着上。

■ 服装记忆40年掠影

皮尔·卡丹时装表演一石激起千层浪

高饱和度的拼接色块,显眼的品牌logo,一顶渔夫帽,一双运动鞋——这样的潮牌正成为中国年轻人时尚消费的新宠。美国的Supreme,日本的Y-3,中国香港的izzue等潮牌品牌,以其简约大胆的设计风格,吸引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

对潮牌的偏好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群追求个性化以及新鲜感的心态。有调查显示,“95后”和“00后”对潮牌的偏好尤其显著,他们既是时尚的消费者也是时尚的输出者,从而在社会语境中让小众的潮牌走向大众视野。

潮流从来不会止步。回顾历史,服装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引领社会风潮,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不同时代重要的美学象征。

1979年,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北京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当时,羊剪绒帽子、拉毛围巾、军大衣、进口哈蟆镜一度是青年的最爱。台上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灰”“黑”“蓝”形成鲜明对比。此后几十年,关于服装的每一个动态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1983年,通行了30年的布票废止,棉纺织品、化纤制品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缝纫机成为人们结婚时的三大件之一,纺织品有了充足的供应。

1993年,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各色各样服装纷纷涌现。从那时起,外国品牌陆续进入中国市场,皮尔·卡丹、鳄鱼、耐克、阿迪达斯等,留给国人深刻印象。同时,国产品牌如利郎、七匹狼、安踏、报喜鸟、江南布衣等也陆续创立。

进入2000年,WTO为中国纺织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国外奢侈品开始进入国内市场,将奢侈品消费概念引入中国,各类市场化经营运作的服装企业涌现……

如今,中国服装材料、纺织制造体系更加发达,满足了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着装需要……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纺织工业难以满足对国人敞开供应,跃升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纺织工业的今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杜钰洲说。

■ 国人衣着风格多样

从“的确良”兴起到“纯棉布”回归

山东烟台市民曲女士至今还记得小时候买“的确良”的情景。这种现在看来颇为土气,也并不舒服的化纤面料,却因其鲜亮、挺括,在当时引领了服装风潮。

按今天的眼光看来,全棉质料的衣物穿着透气舒服,消费者都不愿去买化纤类纺织品。多年前却恰恰相反。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纺织业生产的布匹、织物,种类相对单一,多为棉布、粗布、卡其布等,从乡间到城市,人们清一色都穿着深色调的服装。因此,化纤布料价格比棉质布料要贵不少,有一两件“的确良”衬衫,那是珍稀之宝。

从“的确良”到“纯棉布”,从“牛仔裤”到“亚麻衫”,从“雪纺裙”到“PVC衣”,潮流稍纵即逝,风格千变万化。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赵明霞看来,不同服装风格的呈现,背后是纺织产业研发制造能力的提升,是整个纺织产业链的革新。

“以近年来麻制服装的流行为例,这与麻的纺织、染整加工技术进步是分不开的。麻是比较粗的纤维,难以固色且易皱,只有纺织出高支麻纱,有良好的印染及后整理工艺技术,才能生产出柔软舒适美观的麻制衣服。”赵明霞说,“时尚的表达需要依托科技的进步。”

据介绍,中国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总量从1978年的276万吨跃升到2017年的5430万吨,占世界比重从10%上升到50%以上。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目前每年出口的服装总量相当于全世界人口每人4件。此外,中国纺织工业已从生活消费品生产扩展到产业用纺织品生产,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纺织制造技术已具备世界最大的产业规模。

“如今,中国纺织产业无论从规模、质量还是技术、模式等诸多方面,都体现着多元的选择。每一个突破都需要全产业链的努力来实现,服务国民经济,需要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进步。”赵明霞说。

■ 塑造中国服装品牌

时代呼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服装品牌

上世纪80年代,在浙江、江苏和广东、福建一带兴起了“乡镇企业热”。各类小织布厂、小服装厂、小针织厂、小毛巾被单厂等逐步探索出自己的市场门路。

如今,中国纺织工业规模巨大,从最前端的原料化学纤维到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家纺、纺织机械,各类大中小型企业有数十万家。许多中国著名纺织、服装、纺机、化纤品牌企业完成上市、并购、投资兴建控股合资企业,引入国际创新资源。纺织工业始终是中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如今已成为中国国际化发展的先锋产业。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全球化的服装企业。即便是在国内市场,国内服装品牌饱受互联网冲击时,Zara、H&M、优衣库等服装快消品牌却能赚的盆满钵满。为什么中国难有“优衣库”这样的国际品牌?

客观上讲,中国服装品牌与国际超级连锁品牌,在年份上的差距实在过大——比如优衣库创立于1963年、H&M创立于1947年,就连最年轻的Zara,也创立于1975年。与之相比,大多数中国服装品牌的历史沉淀远远不够。

中国服装品牌的成长史与国外品牌不尽相同。赵明霞对记者介绍,国外服装企业很早就完成了专业化分工,Zara、H&M、优衣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装制造企业,它们主体集中在产品开发、市场运营领域,对供应链控制能力很强。而中国的服装企业大多数以服装加工生产起步,且至今仍以服装制造为主体,服装生产、品牌开发、产品设计、销售渠道都靠自己解决,与国外服装品牌发展模式不同。

“比如优衣库的服装很多都是中国企业代工生产的,而中国服装制造企业是否一定要以类似优衣库的服装快消品牌为转型发展标杆,仍待商榷。”赵明霞认为,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内需市场规模庞大,需要稳定的纺织服装自主制造产业支撑;中国内需市场具有更加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品牌企业的发展路径也必然更加多样。

“当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服装品牌是中国纺织工业坚定的目标追求,中国服装企业和行业组织正在做出有益的尝试,比如注重行业人才培养,引进优秀的设计师,搭建国际化的展示平台等。”赵明霞说:“品牌第一位的基础是质量过硬,同时要有丰富的文化创意元素、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其中加强对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的研究和对时尚文化的理解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你所不知道的纺织工业(链接)

纺织工业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除了服装和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同样是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高、产业渗透面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土工及建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农林渔业等领域。

举例来说,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可以提高健康生活质量,保护医护人员,减少患者感染的几率。比如常见的婴儿纸尿裤、湿纸巾、一次性床单、手术服;还有一部分医疗用纺织品直接用于医疗操作或植入人体,属于高科技产品。比如疝修补片已广泛应用到临床中,纤维制的人造皮肤、人造血管、人造脏器等,都在研究当中;

结构增强用纺织品,以纺织复合材料替代传统金属材料作为增强骨架材料。现代生活中,文体用品、汽车、飞机、航天器、风力发电设备等领域都大量采用了纺织骨架材料,在结构增强的同时,减轻重量,提升性能;

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保护人员免受物理、生物、化学和机械等因素伤害。比如消防员耐高温防火服,特殊职业和运动员的防切割服装、军队特种作战装备等……

40年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成为国家纺织工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记者 王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