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养心殿罕见彩绘宝匣内藏的只是“辟邪物”

2018-09-23 06:08:0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脑洞大开的网友们该失望了

  养心殿罕见彩绘宝匣内藏的只是“辟邪物”

  最近热播的宫廷剧中,作为帝王寝宫的养心殿频频亮相。就在近日,故宫养心殿正式进入大修实施阶段,预计于2020年6月前完工,将以原状陈列的方式重新开放。

  在故宫养心殿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开工现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前任院长郑欣淼,在工作人员协助下,取出屋顶正脊内的宝匣。养心殿宝匣为锡制,外部画有祥龙彩绘,标注年款显示“嘉庆六年”。这是紫禁城古建群中首次发现彩绘宝匣。

  为何养心殿屋顶会有宝匣,里面暗藏何种玄机?除了养心殿,其他大殿会不会有类似的宝匣?针对公众关注的问题,科技日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博士。

  紫禁城屋顶放宝匣,清代皇家一贯传统

  “养心殿屋顶放有宝匣,是清代皇家的一贯传统。严格地说,这是紫禁城古建筑施工快完成时的一种‘辟邪’做法。紫禁城古建筑无论是建造还是修缮,都富有神秘的文化色彩,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屋顶正中安放镇物——宝匣。”周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与民间传统建筑文化习俗密切相关,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趋利避害的愿望。

  周乾介绍,紫禁城古建筑在屋顶施工结束前,施工人员往往会在屋顶正脊中部预先留一个口子,称之为“龙口”。而后,会举行一个较为隆重的仪式,把一个含有“镇物”的盒子放入龙口内,再盖上扣脊瓦。“这个盒子就被称为宝匣,而放置宝匣的过程称为合龙。”他解释说,紫禁城是帝王议政及生活的场所,其建筑屋顶安放宝匣并举行合龙仪式,充分体现了皇家建筑的重要性及帝王对宫殿建筑保持稳固长久的祈盼,同时也反映了古人祈求吉祥喜庆、国泰年丰的心理。

  在历年的古建维修过程中,研究人员已在紫禁城内各建筑屋顶发现30多个宝匣。“但它们中绘有彩画的宝匣并不多。而养心殿发现的宝匣是锡制龙纹宝匣,绘有彩画。”周乾说。

  周乾称,宝匣有等级之分,尺寸不一、质地各异。从已发现的宝匣来看,其质地大致有铜、锡、木三种,呈扁方形。铜宝匣制作较为精美,表面镀金,有的还刻有龙凤双喜图案;锡质宝匣,有的表面有彩绘龙纹,有的则无装饰。

  无诏书也无藏宝图,内装“镇物”不尽相同

  宝匣内究竟藏着什么玄机?网友们的讨论脑洞大开,有人说藏着诏书,还有人说装有藏宝图。对此,周乾笑言,宝匣里面装的物品是“镇物”,又可称之为“禳镇物”“辟邪物”等。

  “在古代,镇物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在心理上帮助古人面对各种实际的灾害、危险、凶殃、祸患,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以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周乾告诉记者,紫禁城古建的宝匣内都有镇物,这些镇物一般包括“五金”“五谷”“五色线”和“药味”等物品。

  其中,五金多为金、银、铜、铁、锡;五谷多用稻、麦、粟、黍、豆数粒;五色线为红、黄、蓝、白、黑色丝线各一缕;药味则包括雄黄、川莲、人参、鹿茸、川芎、藏红花、半夏、知母、黄柏等。

  至于养心殿宝匣内究竟有何乾坤?正如单霁翔所言,“宝匣不能在现场粗暴打开,要到文物医院实验室的环境仔细处理……我们希望可以在匣内找到一些文字类的东西。”

  除了养心殿的宝匣,不少人还好奇,清代关于在“正大光明”匾后放立储诏书的传言,是杜撰还是确有其事?

  周乾对此澄清道,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匾后放诏书的盒子里确实有皇位继承人的名字,这个盒子被称为“朱谕盒”,这种传皇位的方式称为“秘密立储制”。

  “秘密立储制始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4位皇帝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继位。之前历朝历代皇帝传位是‘立嫡立长’制,即立皇后生的长子为太子;若皇后没有孩子,则依次立妃、嫔所生儿子为太子。”周乾表示,但问题在于,一方面,未来的皇帝可能在老皇帝驾崩之前做一些让老皇帝不满的事;另一方面,皇子之间也会有很深的积怨,派系内斗、后患无穷。

  为解决这个问题,雍正实施秘密立储制,把拟定的皇位传承人名字(除皇帝之外无人知晓)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放到朱谕盒子里上锁,并安排大臣搭梯子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朱谕盒子的钥匙有2把,一把由皇帝本人保管,另一把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皇帝驾崩后,大臣取出朱谕盒子,并公布新皇帝的名字。(记者 刘 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