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三代火车司机见证“中国速度”

2018-09-01 23:25:0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图① 姜爱舜与瞿俊杰父子。图② 爷爷姜福临在驾驶蒸汽机车。图③ 姜爱舜在检查内燃机车。齐慧 摄

  在铁路行业,一家三代是火车司机的很少见。京沪线南京东机务段就有一户“火车司机世家”,祖孙三代姜福临、姜爱舜、瞿俊杰都是火车司机。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从电力机车到高铁“复兴号”动车组,从慢时速30公里“飞”到350公里,从环境“脏乱差”变为“洁净美”……一家三代人见证了不同时代的铁路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速度。

  爷爷姜福临——

  新中国首代蒸汽机车司机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拾破烂的,走近一看是机务段的。”这是蒸汽机车时代,铁路火车司机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爷爷姜福临1934年出生,1951年参加铁路工作,成为南京机务段解放型蒸汽机车学徒司炉工。随后转到国产建设型蒸汽机车上工作。

  当时,上海与南京间,京沪铁路沪宁段是唯一的一条铁道线。线路设备技术含量低。“线路钢轨使用的是短钢轨,列车时速只有二三十公里。黑色的火车头,拉着笨重的货物喘息着,车轮驶过,发出‘哐当、哐当’的撞击声。”姜福临回忆:“机车像摇篮,一路摇摇晃晃,站立不稳。”

  南京到常州,130公里,机车的牵引力靠人力不停地将洒过水的煤炭铲起,精准投至大炉,是烧水后产生的水蒸气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带着轮子转”。

  “一锹湿煤10斤重。每个班仅烧煤就要六七吨。途中还得同步配合瞭望信号、拉小水泵上水、开送风器排烟、检查机车、给油和清理炉灰等作业流程。”姜福临说:“焚火作业对司炉工来说是汗流浃背的重体力活,非常辛苦。”

  “那时司机室噪音大,烟熏火燎,到处是煤炭、粉尘与烟灰。没有电风扇,更别提空调了。冬天,司机室寒风刺骨;夏季炎热,司机室在锅炉旁被烘烤,温度高达70摄氏度。”说起火车司机,姜福临有道不完的辛酸。

  安全是铁路的命根子,列车运行安全基本依靠人掌控。姜福临珍藏着一张1970年拍摄的黑白照片:他在蒸汽火车头上,从司机室探出身子,观察道口的信号灯。

  “那时在驾驶过程中,我们必须一直保持这姿势。”姜福临解释说,车头前是蒸汽锅炉,驾驶室里烟雾缭绕,火车行驶时坐在驾驶室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司机必须不断把身体探出窗,才能不间断瞭望线路和信号。遇到坡路或雨雪大风天,吃的苦更多。

  “身上脏油衣,伸手不见五指,满脸油灰和汗水,只有牙齿是白的。”工作环境苦脏累险,没有退路,姜福临硬是从那个艰苦的年代挺了过来。从蒸汽机车司炉,成长为副司机,他一步一个台阶,走得坚定扎实。

  21岁那年,姜福临荣升为新中国第一代蒸汽机车司机,这是他一生中感到最自豪的事情。

  时代造就人,环境越是恶劣,越是能磨练人的意志。姜福临经常对子女和身边的人说:“我对火车有特殊的感情,从没后悔选择这份工作。”

  姜福临选择这份苦差,坚守了44年,直到1994年退休。

  爸爸姜爱舜——

  电力机车舞出别样精彩

  1983年12月份,在父亲的影响下,姜爱舜参加铁路招工,成为南京东机务段一名新兵,在前进蒸汽机车上当学员,巧合的是他与父亲同在一个单位从事机车乘务员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京沪铁路沪宁段蒸汽机车逐步退役。1983年底,南京东机务段由蒸汽机车向内燃机车转型,司炉工从此消失。”姜福临乐呵呵地说:“姜爱舜是个幸运儿,赶上铁路大发展时代,他不用像我一样卖苦力了。”

  机车转型,跨进内燃动力时代,这是革命性的变化。1984年12月份,姜爱舜告别蒸汽机,兴奋地登上DF4型内燃机车,担任学习司机。不久,他驾驶的机车升级换成ND5机车,在南京到蚌埠间穿梭往来,时速提到50公里左右。

  “驾驶火车头,我的悟性比一般人要高。”1987年,姜爱舜圆了机车司机梦。1991年,他考取了内燃机车驾照,当时内燃机车时速已达90公里。

  “内燃机车是个‘油耗子’,发动起来噪音大、油味重,司机对话基本靠‘吼’,听着像吵架。”姜爱舜说,机车经常发生漏水漏油,操纵台红灯一亮司机心里就发慌,随时有可能停车,停车就是机车故障。

  “开火车讲究安全、正点和平稳。父亲一辈子开车平平安安,了不起!”姜爱舜敬佩父亲的干劲和勇气。

  2006年7月份,沪宁铁路迎来电气化时代,客货列车逐步更换为由我国生产的新一代电力机车牵引。姜爱舜也告别了ND5机车,开上了SS4电力机车。电力机车马力大,运行速度快,干净、噪音小,没有柴油燃烧产生的废气。“电力机车司机室装有空调,配备有信号仪表,瞭望条件改善了,不再像父辈那样探头窗外开车了。”姜爱舜说。

  2012年,机型更换为11D型和SS9型电力机车,姜爱舜毅然报名挑大梁,担当起南京至杭州间客运列车司机重任。电力机车时代,牵引的是5000吨以上的重载列车,采用的是单司机值乘。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姜爱舜驾驶过的机型达7种。机型多变,折射出铁路发展的轨迹。

  1997年4月1日至2007年4月18日,铁路经过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京沪线沪宁段列车时速接连“升档”,最高时速由140公里增至160公里、250公里。

  今年55岁的火车司机姜爱舜,在铁道线上跑了27个年头,驾车平安行驶300多万公里。现在,姜爱舜驾驶的旅客列车,在南京与杭州等地间越跑越快。他感慨:“铁路电力时代,机车司机工作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与父亲那个年代不能同日而语。”

  孙子瞿俊杰——

  “复兴号”上书写新传奇

  瞿俊杰是姜爱舜的小儿子,随母亲姓,今年28岁。

  也许是天生流淌着铁路人的血液,瞿俊杰从小就对火车特别有感情。2009年8月份,“90后”的他从苏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分配到南京东机务段,将爷爷、爸爸的“接力棒”稳稳地握在手中。他登上HXDB型电力机车,从货车副司机干起。

  新时代,高铁飞速发展,高大上的“复兴号”列车在祖国大地上疾驰,让旅客享受满满的幸福感。无疑,驾驶“复兴号”列车,对司机要求更高。

  2015年,经过层层选拔,过关斩将,瞿俊杰如愿地通过了考试,成为一名年轻的高铁司机。当爷爷得知孙子瞿俊杰开上中国最先进的火车时,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我孙子开的火车,速度是儿子开的内燃机车的两倍,是我开的蒸汽火车的十倍”。

  家里出了个高铁司机,这让瞿俊杰的爷爷、父亲和家人引以为荣,倍感骄傲。如今,瞿俊杰驾驶着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飞驰在南京与上海城市群间。

  “高铁列车时速350公里,开起来像飞一样。”瞿俊杰荣耀之余,深感责任更大。每次出乘,他坚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脚并用,精力高度集中,平稳操纵机车,尤其是对车门、信号、车载设备等关键要素,坚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成绩是奋斗出来的。在司机岗位上,瞿俊杰打磨历练,爱一行钻一行,凭借过硬的本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优秀团员青年”等荣誉称号。

  如今,在南京至上海间,由原蒸汽机车时代的一条沪宁铁路线,发展到今天拥有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与沪宁既有线三线并行、各司其职的新格局。“铁龙”疾驶如飞,时速由爷爷那个年代的三四十公里,最高提升至350公里。铁路已从过去的“绿皮车”普快,到空调快速、特快列车,进而发展到目前的高铁动车组列车时代,铁路的乘车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安全、舒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