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马踏飞燕”要改名吗? 甘肃文物局:学界只用“铜奔马”

2018-06-08 20:54:54 信息来源: 北京青年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马踏飞燕”要改名吗?

  “马踏飞燕”在学界多年统一称呼“铜奔马”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认为民间怎么叫都可以

“马踏飞燕”在学界一直被叫做“铜奔马”

  绝大多数去兰州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的人,都不会错过这里的镇馆之宝——“马踏飞燕”。这座出土于甘肃武威的青铜器因造型优美一直备受关注,但对于它的名称,学者及历史爱好者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近日,又有人对这件文物的名字展开了讨论,甚至有消息称“马踏飞燕”可能要被改名。对此,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7日上午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学界,大家一直称“马踏飞燕”为“铜奔马”,这个名字最准确,也是学界唯一的叫法,而在民间,只要大家喜欢,任何名字都应该被接纳。

  50年前意外发现国宝级文物

  甘肃省博物馆一位研究秦汉史的工作人员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马踏飞燕”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雷台汉墓,是当地村民在挖土时意外发现的,它当时随墓内的另外200多件文物被一起发现,是其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北青报记者了解,“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由青铜器铸造,马的形象是三足腾空,另外一足踏在一只鸟的上面,整个青铜器也靠这只足支撑,这类造型的铜器在我国出土文物中极为罕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5年3月,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并开始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用的就是“马踏飞燕”。凡是当选的城市,都会修建“马踏飞燕”造型的雕塑,“马踏飞燕”由此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

  1986年“马踏飞燕”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网传“马踏飞燕”要被改名

  “每隔一段时间,关于‘马踏飞燕’应该叫什么的争议都会冒出来一次。其实到底该叫什么,在民间并没有一个结论,只能说‘马踏飞燕’这个名字更容易被人记住。”甘肃省博的这位工作人员说。

  他介绍,“马踏飞燕”现在陈列在“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最显眼的位置,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来我们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来看它。”

  不过“马踏飞燕”出土以来,关于其名字的争议也一直相伴。一些学者指出,“马踏飞燕”这个最广为人知的名字可能并不准确,“大家主要的争论焦点在于马蹄下所踩的到底是不是‘燕’,因为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而这座青铜器上鸟尾巴并没有分叉。”甘肃省博物馆的这名工作人员说。

  北青报记者查询后发现,除了“马踏飞燕”外,这件青铜器还有“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多种叫法。近日还有媒体称,“马踏飞燕”可能会被统一改名为“铜奔马”。

  甘肃文物局:学界只用“铜奔马”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之所以有“马踏飞燕”改名“铜奔马”的说法,是因为有报道称,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在本月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文物部门及有关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使用‘铜奔马’这一名称,我们认为是科学、准确和规范的,因此我们提倡统一使用‘铜奔马’名称。”

  7日上午,北青报记者联系了马玉萍局长,她表示之前的报道对她的表达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她认为,在学界应该提倡大家统一使用“铜奔马”,但是在民间,大家如何称呼这件青铜器,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在学界大家一般都称呼‘马踏飞燕’为‘铜奔马’,在博物馆的介绍、文物存档、文物研究中,大家也都统一使用这一名字。”马玉萍说,“在民间,大家喜欢叫什么就叫什么,哪一个名字更传神,更朗朗上口,更容易被人接受,那它就是一个好名字。”

  对话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对“铜奔马”这个名字也不太满意

  7日上午,北青报记者联系了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马玉萍表示,研究人员都继续使用“铜奔马”这个名字。不过她自己对“铜奔马”这个名字其实也并不太满意,因为这个名字只描述了青铜器中的马,却漏过了马脚下的鸟,“我们也欢迎大家能够给这件国宝起出更好的名字”。

  北青报:“马踏飞燕”“马超龙雀”这两个目前较为广泛的名字都是谁起的?

  马玉萍:“马踏飞燕”是目前大家对这件国宝最为普遍的称呼,之前有传言说这个名字是郭沫若起的,我就这个问题专门询问过甘肃省博物馆的老馆长,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参与过接待郭沫若的工作。老馆长告诉我,当时别人向郭沫若介绍这件文物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了“马踏飞燕”这个叫法,所以肯定不是郭沫若起的,但是到底是谁,现在也无从查证了。

  后来又有人提出了“马超龙雀”这个名字,并一度被传为是这件文物的准确命名,但实际上这个名字是学者牛龙菲在1983年的时候提出的,他当时的主要依据是《东京赋》里面有“龙雀蟠蜿,天马半汉”这样的描述,他觉得这座青铜器表现的就是“龙雀”与“天马”,不过这个名字传播度实际上并不高。

  北青报:学界及研究者为何一直使用“铜奔马”这个名字?

  马玉萍:这件文物是在1969年出土的,出土后不久就被送到了甘肃省博物馆,当时登记的时候,就是使用的“铜奔马”这个名字。

  文物的命名是有一些要求的,包括简洁、准确、不能意会等,所以我们不能给文物起一些过于“诗意”的名字,而且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在评定文物等级的时候,也没有对“铜奔马”这一名字提出异议,所以这个名字一直是被学界所肯定的。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对“铜奔马”这个名字有一点儿不满意,因为这个名字只说到了青铜器中的马,漏过了马脚下的鸟,我觉得还是有一点儿不全面,不过文物在学界的命名不宜轻易改动。

  北青报:文物部门会倡导大家不叫“马踏飞燕”而改叫“铜奔马”吗?

  马玉萍:我们只是说在学界统一叫“铜奔马”,为了不会产生歧义,而其他人如何称呼文物则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只要大家觉得好听,有韵味,想叫什么都可以,我们甚至期待大家能够起出比“马踏飞燕”更好的名字。(记者 杨凡 实习生 付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