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千湖之省”给湖泊上“户口”之后

2018-06-02 23:08:01 信息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发布者:isen点击量:

 

武汉市沉湖。王永更摄(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图片)

  4月初,武汉东湖西岸的一栋老建筑楼里,湖北省档案馆的5名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小心翼翼地把一张张照片固定在硬纸板上。他们要把5000多张湖泊照片,每60张汇编成一盒,做成湖北省湖泊的照片档案。

  这是湖北省档案局建立湖泊档案、抢救湖泊信息,给湖泊上“户口”的收尾工作。

  一张张美如仙境的照片,连同一册册文本档案,记录着湖北省湖泊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这个“千湖之省”曾经的“残湖之痛”和今日亡羊补牢,“护湖治湖”带来的“湖运”之变。

  必须弄清湖泊的“前世今生”

  坐拥古代大湖“云梦泽”故地,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美誉。2016年11月,湖北省档案馆举办了一次“千湖之省·碧水长流”大型湖泊图片展,参展的观众第一次看到一张154年前的湖北省地图。在这张绘制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如山水画般的地图上,湖北全省百亩以上的天然湖泊有1500个。

  2015年1月出版的《湖北省湖泊志》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百亩以上的湖泊1332个;到了20世纪80年代,水利部门做的湖泊普查显示,因围湖造田,全省百亩以上的湖泊只剩下843个;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建设导致一些城市内湖被填平、侵占,201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28个。

  另一组数据,同样在讲述着“千湖之省”遭遇过的“残湖之痛”。湖北省百亩以上湖泊的总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528.2平方千米,缩小到2012年的2705.984平方千米。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一场“向荒湖进军,插秧插到湖中心”的运动,在“千湖之省”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那个“以粮为纲、全面插秧”的年代,全省湖区开展了大规模、高强度的围湖造田运动,导致三湖、白鹭湖等原本100平方千米左右的著名大湖从江汉平原“蒸发”,曾经的湖北第一大湖——洪湖,“瘦身”一半。

  此后,一些城中湖和近郊湖,在城市扩张和房地产开发大潮中,在钢筋水泥的挤压下,一步步退缩乃至消亡,一个个碧波长湖变成了一栋栋楼宇、一条条马路。在“百湖之市”武汉,小东湖、玻璃荡子、茶叶港、倒口湖等城中湖,逐渐没了踪迹。

  “千湖之省”,是湖北美丽的名片,湖泊星罗棋布,向来为荆楚儿女自豪。众多的湖泊,犹如“长江之肾”,吞吐、调蓄江水,更成就了历史上“湖广熟,天下足”的美名。然而,随着湖泊的大面积消失,湖泊调蓄长江的功能大幅萎缩,水旱灾害频发,最近的就有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让湖北人不仅对湖泊的消亡痛在心上,更痛在家园的损毁上。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着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千湖之省”湖北,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为指引,转变发展理念,湖泊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对“千湖之省”来说,关于大小湖泊的前世今生、生态变迁的数据等基础信息,是“护湖治湖”的重要参考。但一度由于“把湖泊不当回事”,大规模“围湖造田”“填湖盖楼”,关于湖泊的基础信息,自然不被重视。

  湖北省档案局馆室处处长丁洪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以前湖北虽然号称“千湖之省”,但要想拿出这千湖的名称、详细史料以及具体生态状况,没有一个部门能做到,很多部门对湖泊的记录也很零散。

  “护湖治湖”,加紧抢救湖泊史料和信息,成为湖北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紧迫的基础性工作。

  “一湖一档”,给湖泊上“户口”

  为每个湖泊建立完整的档案,这项工作被湖北省湖泊和档案部门形象地比喻为给湖泊上“户口”。这项浩繁的资料收集工作,始于对湖泊的实地勘测。2012年,湖北省开始对全省100亩以上及100亩以下的城中湖,逐一勘测查清,登记造册,突出“湖泊名称、面积、水质、水量”四大重点指标,兼顾水生物。

  历时一年,“一湖一勘”任务完成,“千湖之省”的“湖泊户口簿”初现雏形。

  2012年10月1日,《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施行,《条例》对政府职责、湖泊保护规划和保护范围、湖泊水资源保护、湖泊水污染防治、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湖泊保护监督和公众参与等,做了细致的制度设计。

  次年,湖北省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省级湖泊局。

  在湖北省湖泊局综合监管处处长张笑天看来,湖北的湖泊保护,从此有了专门的政策依据和职能部门,“此后湖泊数量不准减少,湖泊面积不允许缩小,再有侵占湖泊的行为,就会有人依规去管。”

  建章立制、专设机构,只是迈出的第一步,要还清半个世纪拖欠的生态旧账,实现湖泊的生态治理与修复,亟须一套更为完整、翔实的“湖泊户口簿”。2013年4月,湖北省政府启动《湖北省湖泊志》编纂工作,为每一个湖泊树立一座“文字之碑”。2015年年初,历时近两年时间,500万字,涵盖列入湖泊保护名录的755个天然湖泊和6725座人工湖泊(水库)的《湖北省湖泊志》正式出版。

  这既是一部记载湖北重要湖泊自然、地理和历史的百科全书,又是一部描述湖北湖泊保护、开发和利用状况的人文著作。这套书的三册大部头,详细地记录着一个个湖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历史变迁、自然和人文景观、湖区经济、诗词歌赋等生态信息和人文记忆。

  在历史上第一次,湖北省的每一个湖泊都有了专门的“户口”。

  2016年初,为了进一步完善湖泊信息、为湖泊保护提供必要的档案资料,湖北省档案部门主动出击,寻求与省水利厅、省湖泊局等部门的合作,广泛动员民间力量,以文本和图片两种形式,为全省755个湖泊建立了“一湖一档”。

  于是,湖北又有了一套内容翔实、资料完整的“湖泊户口簿”。

  如今,一册册装帧规范的档案卷宗,静静地珍藏在湖北省档案馆的老楼里,向人们讲述“千湖之省”湖泊的水陆边界和前世今生,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湖泊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

  “湖长”如同湖泊的“户主”

  在完成湖泊勘界、给湖泊初步“上户口”之后,湖北要求县级以上政府编制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并划定湖泊保护范围,确定保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向社会公示。

  其中,湖泊设计洪水位以外区域对湖泊保护有重要作用的,划为湖泊保护区。城市规划区内的湖泊,湖泊设计洪水位以外不少于50米的区域为湖泊保护区。在湖泊保护区外围,根据需要划定湖泊控制区,原则上不少于保护区外围500米的范围。

  “从2014年开始,武汉对全市166个湖泊划定‘三线一路’的保护范围,由蓝线(水域线)、绿线(绿化用地线)、灰线(外围控制范围线)和环湖道路组成,蓝线、绿线之内不得任意开发,灰线内的建设要与滨水环境相协调。”张笑天说。

  为确保湖泊一个不少,武汉对各区的绩效考核实行“违法填湖一票否决制”,“三线一路”作为认定违法填湖的基础依据。

  在历史上,因重发展轻生态导致的水质变差,湖北和全国不少地方一样,湖泊都经历过生态之痛。

  20世纪80年代,湖面上开始大面积出现围网、围栏养殖,养殖户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在湖中大量投肥,鱼类吃光水草,湖泊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是湖水浑浊、水质变差。一些城中湖,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污水直排、垃圾入湖,湖中清水变成黑臭水。

  据《湖北省湖泊志》记载,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冶湖一碧万顷,清澈见底。8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快速发展,一些高耗水、高排放、重污染的矿山采选等企业的工业废水和大部分居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排入湖,造成湖泊严重污染,水质恶化。监测数据显示,2000年-2009年10年中,大冶湖水质以劣Ⅴ类为主,局部地区为Ⅲ-Ⅴ类。

  湖北省政府2014年5月发布的《湖北省湖泊保护与管理白皮书(2012-2013)》显示,2013年,全省对列入《湖北省第一批湖泊保护名录》中的308个湖泊展开了水质监测工作,全省湖泊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重点湖泊的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城中湖泊水质总体为重度污染,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

  在这个“千湖之省”,湖泊治理与生态修复变得刻不容缓。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湖泊治理处于“九龙治水”的尴尬境地,岸上管不了湖面,湖面管不了岸上,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利益之争,一些湖泊“多头管”,一些湖泊又“无人管”和“管不了”……

  为了加强对湖泊保护的统筹协调,2014年湖北在全省推行湖长制,由省市县地方行政首长担任湖长,在湖泊保护上走在全国的前列。从此,湖北每个湖泊的“户口页”上,有了明确的“户主”。

  2018年1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对湖泊的保护做出了顶层设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本行政区域内所有湖泊纳入全面推行湖长制工作范围,到2018年年底前在湖泊全面建立湖长制,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据张笑天介绍,到2017年底,湖北省就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四级湖长制体系全覆盖,比中央要求早了一年。同时又对湖长制进一步完善,在湖泊保护与治理上推行党政同责,在省级层面,省委书记任第一总河湖长,省长任总河湖长,分管副省长任副总河湖长,跨市(州)重要河流、重要湖泊由省委和省政府负责同志分别担任河湖长。各河湖所在市、县、乡分级分段设立河湖长,由同级党委、政府负责同志担任。

  这样一个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湖泊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得以建立起来。各个层级的湖泊“户主”,通过统筹协调,不仅能广泛动员起各个部门力量加强湖泊管护,还能统筹湖泊、岸上与入湖河流的全流域污染治理,实现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根本性转变。

  “拆网”“退珠”,唤回湖湖碧水

  给湖泊当“户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各级“户主”,除了要亲自上阵巡查湖泊外,还要面临严格的考核。

  张笑天说,湖北省制定了以保面(容)积、保水质、保功能、保生态、保可持续利用“五保”目标为标准的考核体系,每年对各级湖长下达年度任务,次年初以“五保”目标进行量化考核,省里对各市县考核,上级湖长对下级湖长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奖惩、任用直接挂钩。

  武汉长江大桥的汉阳一侧,武汉市第二十三初级中学,与水面面积仅有0.076平方公里的莲花湖隔墙相望。临近退休年龄的社会实践老师张爱华,仍惦记着隔壁这个城中湖的生态保护问题。

  2010年,武汉市“爱我百湖”湖泊保护志愿者公益行动展开,张爱华成了其中一名护湖志愿者,并在次年担任了莲花湖的“草根湖长”。两年后,武汉在全市166个湖泊探索民间湖长制,张爱华当上莲花湖的民间湖长。2016年,民间湖长的职务从她个人转到了学校集体,全校1400多名学生和90多名教师,成了莲花湖生态的守护者。

  武汉这个“百湖之市”的探索,也为湖北省的湖泊保护提供了经验。湖北创新“双湖长制”,湖泊“户口页”上,多了一个民间“户主”,官方“户主”统筹治理管护,民间“户主”发挥监督作用。

  在全省的大小湖泊附近,有志于湖泊保护的村民、教师、退休干部、企业负责人等,走上了民间“户主”的巡湖之路,一旦发现污染源或排污口,直接向当地行政湖长或水务、湖泊部门反映,形成对湖长制的有力补充。

  颁布湖泊保护条例,成立湖泊局,给湖泊上“户口”,探索湖长制,湖北的湖泊保护没有止步,“动真格”的变化正在“千湖之省”上演。

  2018年4月16日,梁子湖东岸的周胡淡村,湖岸上一只打渔的木船,静静地躺在岸边的草丛中,一小块破旧的渔网,残留在不远处,三只水鸟发出清脆的叫声,在湖边追逐嬉戏。而在几年前,这片湖面上铺满了渔网。

  近些年,这样的场景和变化,发生在湖北省的大小湖泊中。2016年,一场湖泊“拆网”攻坚战在湖北省全面铺开。湖北省要求在2017年4月前,全省主要湖泊内用于投肥养殖的围栏围网,要全部拆除,“拆网”不力的干部将被问责。如今的梁子湖,已难觅渔网和竹竿的踪迹,开阔的湖面上,从湖心到湖边,泛起一圈圈涟漪。

  200多公里外的洪湖,过去62万亩的水面,被围网占据了大半,如今围网已经全部永久性拆除,渔民和生产生活设施,全部撤离了自然保护区,“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重回人们的视野,不再是遥远的记忆。

  近两年,梁子湖东岸的东沟镇发生的变化,更是鄂州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修复梁子湖生态的一个真实写照。

  被称为“楚天珍珠第一镇”的东沟镇,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珍珠养殖技术。东沟镇党委书记赵伦泉介绍,由于养珠收入是种田的6倍,亩收入可达五六千元,梁子湖面上很快掀起了一股养珠热潮。

  30多年间,梁子湖区珍珠养殖面积曾一度超过5万亩。东沟镇就有3.6万亩,珍珠养殖也成为这个镇子的支柱产业,养殖户达到3650户,全镇珍珠年产量达到80吨,产值1.1亿元。

  然而,一些养殖户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湖中投放大量肥料,造成大量有机物沉积湖底,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016年11月,梁子湖区决定全面退出珍珠养殖,引导养殖户进行产业转型。

  梁子湖区农林水产局局长邱崇华介绍,近年来,梁子湖区推进湖边岗地退耕还林,500平方公里范围内退出一般工业,环湖村庄全部安装污水净化设施,开展村塘生态治理,从岸上到湖中,进行湖泊的全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

  大力度退田还湖、退渔还湖,经济发展让位于湖泊保护,构建全流域生态保护系统,梁子湖的治理成效,成为湖北省推进湖泊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的一个缩影。

  给湖泊上“户口”之后,从制度设计到重拳出击,湖北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守护“千湖之省”碧水长流,唤回“千湖之美”。(记者 完颜文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