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马尾绣娘:山里土花布接单上百万元

2018-05-16 23:51:06 信息来源: 南方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马尾绣娘:山里土花布接单上百万元

在文博会上,宋水仙向人们展示马尾绣图案。  

  40多年前乏人问津的贵州水族马尾绣,在第十四届文博会上“摇身一变”,绣在了奢侈品牌包上。

  “以前卖不出去,几十块都没人要,在我们当地就是很土的土花布,没想到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这款马尾绣手包能卖到16800元,假如按绣娘的工时来定价,一小时将近100元!”来自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宋水仙兴奋地说。

  身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的传承人,宋水仙已连续多年参加文博会。“文博会见证了‘马尾绣’一年比一年‘高大上’的过程!”宋水仙透露,自2015年起,她在文博会上已接到逾百万元的订单。

  马尾绣当年一度没落

  在贵州省的黔东南地区,只有41万人口的水族,因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而出名。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根据水族妇女在生活中所见所闻而积累的图案,用搓好的马尾线一针一线地绣在底布上,丝丝镶嵌,勾勒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水族的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就在这一针一线上代代传承,马尾绣也因此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

  今年53岁的宋水仙,一生都与马尾绣有着不解之缘。从6岁开始,她便跟着母亲学习制作马尾绣,21岁又嫁到了“马尾绣之乡”的板告村。然而,40年前,马尾绣渐渐没落,宋水仙更加无法以此谋生,和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的其他农村妇女一样,她种地喂猪养家糊口。

  “马尾绣历史悠久,其实就是我们民族的日常生活用品,小孩的背带、翘尖绣花鞋、女性的围腰胸牌、小孩的帽子、荷包、刀鞘护套……都会绣上马尾绣的图案。”在文博会时尚设计馆的非遗生活展厅,宋水仙穿着水族人特有的蓝色绣花服饰,戴上仿旧的土布帽,在人群中特别显眼。

  她一边向南方日报记者展示马尾绣的各类展品,一边回忆:“以前马尾绣在自己人眼里是很土的东西,所以大家都不买,工艺又那么复杂,做一件小背带就要大半年,所以不如去外面买现成的,我们自己慢慢也不怎么用了,绣娘就越来越少了。”

  30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让宋水仙感受到保护传承马尾绣的迫切。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寻到板告村,到当地来买马尾绣的老物件。“我当时觉得这些东西真的是宝贝,但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如果都被外国人买走了,那以后我们的后代怎么去了解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呢?”

  从那时起,她走村串寨寻访马尾绣“老物件”,筹划建立马尾绣博物馆;每天干完农活之余,她就跟着90多岁的老祖母学习怎样配线、搓马尾、放花、做结……她不仅尝试着自己去制作,也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渐渐的,她制作的马尾绣针脚精美细腻、配色和谐、图案古朴精美,宛若一幅彩色浮雕,把水族的民族风,绣进了方寸之间的“土花布”。

  2016年,水族马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水仙也成为这一项目的两名国家级传承人之一。

  到深圳文博会寻出路

  在1990年之前,水族历史上的马尾绣仅在背带、鞋帽等小物件上有刺绣。上世纪90年代,宋水仙在深圳一家工厂打工,闲暇之余,她把马尾绣绣在了自己的包上。厂里的人看到后纷纷赞其精美,抢着要订购。受此启发,她将华美精致的马尾绣与衣服、手提包等现代生活用品相结合。

  1995年,宋水仙和丈夫回到家乡,在老家学校旁开店卖过农药、五金、猪肉……一边做些小本经营来维持生计,用收入继续收购马尾绣,一边思忖着“要为水族的马尾绣开辟一条新路”。她带领绣娘们做当时市场上流行的仿古马尾绣,为本想外出打工谋生的妇女们带来经济收入。于宋水仙而言,这是留住了马尾绣技艺。“我们把新的成品卖给别人,把老的宝贝留给自己。保护和致富两不误。”

  2006年,随着当地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宋水仙和丈夫大胆在三都县城开办了全县第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她成为了将马尾绣绣品转化成商品的“第一人”。

  让马尾绣走“商业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小有起色,有时候又赔光了,比如当年根据潮流制作了一大批仿古马尾绣服饰,还有不少堆积在仓库。“前两年喜欢的人多,后来很多人又不喜欢了,潮流很容易过。”不过,她不停地折腾,也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朴素的经验。“一定要到外面看看,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我做出来的东西大家到底喜不喜欢,闷着头往前走,那是不行的。”

  2013年,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携带国家和省级非遗马尾绣、九阡酒等参加第九届文博会,宋水仙也随团来到深圳。“那是我第一次来文博会,真是大开眼界啊!非遗产品并不一定要照搬祖上流传下来的那一套,还可以多样化体现。”

  每年的文博会,都有一大批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沃土的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及其传人集中亮相。除了非遗手工艺品,各类融合非遗技艺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极受欢迎。

  “对于非遗传承来说,创新传承是关键。”宋水仙表示,这次到文博会参展的经历告诉她,要将传统的马尾绣与现代人审美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使非遗不再远离现代生活。

  当年,她组建团队,开发马尾绣文创产品,包括马尾绣服饰、笔记本、手机壳、雨伞、银手镯等,从10多元到数百元价格不等。以前,马尾绣主要绣在黑色、红色、深蓝色的土布上,如今,宋水仙和公司的一批年轻人,从马尾绣的“老物件”寻找灵感,让马尾绣呈现在多种多样的载体上,把“马尾绣”的图案进行时尚化“演绎”,古老图腾,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上面的图案很特别啊,好像是鱼?”在本届文博会上,马尾绣的文创产品受到不少人青睐,宋水仙一边推销,一边向他们介绍,马尾作为水族人对先人思念的寄托,被包裹进白色的线条内,绣成代表生命之源的“生命树”,或是花鸟虫鱼、龙和凤凰,生命轮回,刺绣代代传、代代用,里面隐藏着水族人对家庭和生命独到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土凤凰”变身“金凤凰”

  这次深圳文博会上展示的“贵州奢侈品”,不少是出自宋水仙的手。一件绣上马尾绣凤凰图案的牛皮包,标价3万多元。“这件绣品,我和四五个绣娘一起,绣了大半个月才完成。这是上好的牛皮,把针线穿进去都不容易!”文博会第一天时,记者就被这件精致的红色马尾绣手包吸引,而第二天再去寻它,已找不到踪影。“已经卖出去了!”宋水仙告诉记者。

  宋水仙自己也没想到,售价如此高昂的马尾绣,居然这么受欢迎。

  那件马尾绣凤凰牛皮包,由宋水仙和深圳一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公司“非遗生活”共同开发。通过文博会,“非遗生活”早在2015年就与宋水仙建立联系。该公司创始人魏素莹认为:“马尾刺绣流传几百年,还是这么精美,在时光的雕琢下,反而愈加熠熠生辉,而且背后还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适合打造成为奢侈品,走国际高端市场路线!”

  去年的文博会上,黔南州授予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贵州省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孵化平台”资质,双方达成非遗教育培训合作、非遗传承人合作等多项合作,而宋水仙也与“非遗公司”签约,成为该平台下的一员。

  马尾绣在历史上一直是“布上刺绣”,在魏素莹的建议下,宋水仙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团队一起攻克“皮上刺绣”难题。“马尾绣线太粗,针上去了,线却下不来,每次手指都被针扎出血。太细的针头穿不过厚实的皮革,型号大一些的针头,又会在皮上留下明显的针孔。”最终,尝试了40多种材质、厚薄不同的皮料,大小不一的针头换了10多种,不同粗细的绣线也换了几十种,一次又一次不停变换组合,终于找到一些门路。

  今年,“非遗生活”与宋水仙联合开发的“鱼跃龙门”女士手提包被放在展馆的显要位置,旁边还摆放着宣传展架。“这款包包去年亮相米兰时装周,很受国际欢迎!上个月,它还被作为商务礼品,送给外国友人。”魏素莹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该公司联合宋水仙在内的20多名非遗传承人制作的作品已经登陆国内一线城市的高档卖场,还远销欧美和中东市场。

  “以前是藏匿于大山的土花布,现在成了走上国际舞台的金凤凰。”宋水仙感慨,40年前没人买的马尾绣,现在绣在皮料上,一套经过改良后的产品,售价上万元也不乏顾客。而从2015年至今,宋水仙已经完成了逾百万元的“奢侈品”订单。

  今年为期5天的文博会,让宋水仙又有了新的发现:时尚设计馆内的一家公司,让活字印刷走进景区、走进非遗课堂,通过表演、教学、体验等方式让更多人重新认知活字印刷术;非遗馆内,现代彩绘技术和烙画技术与山东的传统葫芦雕刻工艺相结合,让葫芦成为日常家居用品;不少传统的非遗技艺,更结合5D、VR技术展示,让人们体验其魅力……“身为非遗传承人,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只要走在时代前沿,马尾绣就不会没有市场。”宋水仙笃定,未来马尾绣事业大有可为。(记者 陶明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