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世界“最孤独”海南长臂猿仅剩27只 曾被疑已灭绝

2017-12-25 19:45:57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世界最孤独的长臂猿仅剩27只 海南长臂猿曾一度被认为已灭绝 14年来数量已经翻了一番 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

1514168842928.jpg

 

 

艾森网消息: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灵长类专家小组等机构于近日发布了“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目录”,其中海南长臂猿因数量极为稀少榜上有名。

12月23日,海南长臂猿所属的保护区负责人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海南长臂猿一度仅剩7只左右,2003年的全面考察确认,世界上还有13只海南长臂猿。

由于现存数量极少,海南长臂猿也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近亲。近年来通过追踪调查、恢复植被等方式,今年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已经达到4群27只,并有望继续增加新族群。专家表示,海南长臂猿保护的主要难题是资料的缺乏以及栖息地的破坏,由于长臂猿终生不下地,也不吃投喂的食物,很多保护工作需要为二三十年后着想。

世界上最孤独长臂猿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包括长臂猿在内的众多类人猿动物,是人类的近亲。

但现在人类的这些“近亲”几乎全部处于可能灭绝的危险之中。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灵长类专家小组等机构联合发布了“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目录”,其中包括一种只生活在中国海南一片山林里的类人猿——海南长臂猿。

来自香港的嘉道理中国保育高级自然保育主任罗益奎长期从事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工作。

他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全世界的海南长臂猿只栖息在海南省西部的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最新的一次调查显示,海南长臂猿仅存27只,“它们可能是世界上最孤独的长臂猿了”。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洪小江说,30年前,海南长臂猿的命运更加危险,“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海南长臂猿一度只剩下7只左右,真正是命悬一线”。

而在更早的几百年前,海南长臂猿曾经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海南岛山林里的“山大王”。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被流放海南时,也曾看到过海南长臂猿的身影,留下了“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鸟乐”的诗句。

曾一度被认为已灭绝

洪小江认为,过去100多年间,海南的农垦、林业活动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海南长臂猿的栖息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是其物种数量大幅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1514168842104.jpg

 

海南长臂猿一生中要变换几次颜色,几乎从不下树

 

根据专家估算,在上世纪50年代,整个海南岛接近90万公顷的森林里还分布有超过2000只长臂猿。

“周边的一些老百姓几百年来靠山吃山,有打猎的风俗。一位老猎手曾经告诉我们,捕猎海南长臂猿往往能捕到很多只,因为打死一只之后,这一族群的其他长臂猿会围着死者转,不忍心离开,因此又成了猎人的目标。”洪小江说。

上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意识到了保护海南长臂猿的重要性,为海南长臂猿最后的聚集地霸王岭建设了自然保护区。

洪小江说,当时有人测算,保护区里的海南长臂猿可能只有7只左右。

罗益奎则表示,虽然国际生物学者早在20世纪初就注意到了海南长臂猿这一物种的存在,但因为一段时期的信息交流不畅,到上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因为长期没有海南长臂猿的消息,怀疑这一物种已经灭绝了。

2003年,嘉道理中国保育和霸王岭国家级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对保护区内的海南长臂猿数量做了一次系统全面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共有两群13只海南长臂猿。洪小江给北青报记者展示了一张当时调查人员拍摄的照片,照片中,一黄一黑两只长臂猿坐在树上望着远方,黄色的雌性长臂猿身上还有一只幼崽。

“正是这张照片,向国际社会证明了海南长臂猿的处境虽然危险,但还没灭绝,需要制定长远的保护计划。”洪小江说。

护林员变成了土专家

救助海南长臂猿的首要困难是缺少相关的资料。

罗益奎说:“2003年,确认了海南长臂猿的两个种群后,保护区安排了两组队伍,分别长期跟踪调查两个种群的生存状况。”

多年的野外勘察和保护工作,让一些巡护队员练就了一身绝活。

57岁的老监测队员陈庆可以轻松爬上一棵大榕树,在保护区成立以前经常上山打猎“改善伙食”的他,现在是一名打击盗猎的护林员。

除了护林员的身份,陈庆还是让很多科研人员都钦佩不已的“土专家”。

洪小江告诉北青报记者,寻访海南长臂猿必须在破晓前启程,从保护区管理局出发可以开车到达管理站点,但还需要穿越1个小时的山路才能抵达监听点,跟踪长臂猿则要翻山越林,“一走就是一天,体力不好根本走不下来”。

之所以要在破晓时分赶到监听点,就是因为海南长臂猿有在太阳升起时鸣叫的习性,“雄性长臂猿的叫声像口哨一样,两三公里外都能听到,监听到声音后,就可以判断长臂猿所处的方向,然后听着后面的鸣叫声,去寻找它们的位置”。

尽管辛苦,长臂猿也常常给调查人员带来惊喜。罗益奎说:“海南长臂猿从来不下地,一辈子生活在树上,它们用手从一棵树移动到另一棵树,速度就像飞一样,根本跟不上。”

一些海南长臂猿会主动接近调查人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第一次去调查的时候,一只黑色的长臂猿就离我不远,用手向上扔木棍,然后自己接住。我的目光全都集中到这只长臂猿身上了,然后老队员提醒我,在这只雄性成年长臂猿吸引我的注意力的同时,雌性长臂猿和小崽已经偷偷跑远了。”

洪小江则提到,自己去调查时,曾看到一只长臂猿直接在他头顶上方大便,还曾有调查人员被长臂猿“尿了一身”。

 

1514168842238.jpg

数量比14年前翻一番

 

最大的难题是栖息地环境的恢复工作。

罗益奎介绍,从确认海南长臂猿存在后,保护人员就在保护区内广泛植树,努力恢复已经破碎的植被系统。“现在长臂猿的数量还不多,但如果随着今后保护措施的加强,它们数量越来越多,现有的栖息地就不够了,到时候再植树是完全来不及的。因此我们从20年前就开始植树造林,至今已种了大约10万棵树了,保护工作需要为今后二三十年着想。”

洪小江介绍,种植的树木主要是野生荔枝、海南蒲桃等能提供长臂猿喜欢的食物的海南本土树种,预计到明年,保护区里修复的生态林将达到5000多亩。“我们之前也曾经尝试过将香蕉一类的食物投放到树上,结果发现长臂猿根本不吃,就像它们也会接受‘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一类的教育一样,所以只能是靠我们种植果树来保障它们的食物。”

2014年,被称作“49年以来登陆中国最强台风”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文昌市,还给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带来了灭顶之灾。

洪小江回忆道:“有一处河谷,原本两岸都是密林,台风过后只剩下一棵树还直立着。”这处河谷原本是海南长臂猿迁徙的一处走廊,由于长臂猿终生不下地,仅剩的一棵树成了唯一的通道。“在补种树苗的同时,工作人员用绳子把这棵树和周边的树林连在一起,并种植了一些藤本植物,让藤条爬到绳子上,形成一个供长臂猿活动的走廊。”

在工作人员的多年努力下,现在这处人工通道已经成为海南长臂猿生活的一部分,霸王岭周边的村民也时常能听到长臂猿高亢的鸣叫声,有的村民做农活的时候一抬头,偶尔会发现一只长臂猿正在树上看着他。

今年的一次调查中,科研人员确认,目前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的海南长臂猿已经增长到了4群27只,相比24年前的13只翻了一番。

“一个海南长臂猿的家族通常是一雄两雌,如果家族有新的成年个体,就会被赶出去,成立新的家族。今年的调查中,我们首次确认了一只雌性独行的海南长臂猿,这意味着诞生又一个新家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洪小江说。

洪小江称,从保护区建立以来,就再没有发现过海南长臂猿遭到盗猎的情况。目前的趋势来看,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在稳步增长,但是数量仍然不能保证其脱离灭绝的危险。“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海南长臂猿将不再是我们‘最孤独’的近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