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两名铁路员工因微信命令漏传身亡

2019-12-26 18:55:4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近日,北京铁路局天津电务段两名正在上线施工的职工被0G383次高铁列车撞轧身亡。让这两名作业员工走上不归路的,竟然是一条群发的微信。

据知情人士透露,所属铁路系统各单位已开会通报了相关情况。事故是因相关作业负责人没有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安全制度,导致事故发生。“上级的作业命令都是用系统层层传递的,但该车间内的一名干部用微信群发送推迟上线作业时间命令后,没有确认作业班组回复命令,导致了命令漏传。”

随着信息时代来临,微信的功能已经不仅限于人们日常联系、交流感情,也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工作。在工作中广泛使用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微信办公成为常态 信息爆炸模糊公私

有媒体曾对1000名职场人士做过调查统计,56.6%的受访者表示,上司已习惯在群聊中下达工作指令,而不是通过正式的流程。35.8%的受访者称,非工作时间(8小时以外)的工作指令几乎每天都会出现。

贾莲(化名)是一家4S店的新媒体运营人员。在她所在的单位,平时上级布置工作都是通过微信群直接发消息给大家。她认为,微信办公比较方便,有利于及时查收工作通知。

在一家别墅装修企业工作的蒋园(化名)也说:“虽然公司也在使用专门的工作软件,但工作软件仅用来考勤打卡、请假等,平时发布工作通知还是在微信群里。”

“从便捷性上来说,微信工作群挺好的,可以随时在群里交接,比较方便。我们公司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大家都在一个微信群里,这样可以及时、准确对接到不同部门的人。”蒋园说。

不过,微信办公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不少困扰。

在贾莲看来,微信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工作通知,这让她即使离开了公司,可能也离不开工作。“领导经常在下班后或者休班的时候发布工作通知,遇上那种下班时间单独@我的信息,心里真的有点烦。上班已经很认真工作了,下班了还不能好好休息。”

最让贾莲不满的是,自己的朋友圈不能由自己做主。她和同事们被领导要求每天在朋友圈转发公司活动的宣传信息,头像也全部要换成活动海报。“每天打开朋友圈,全是同事转发的工作宣传信息。对于我来说,微信已经不是私人社交平台了,完全变成了另一个工作阵地。”

蒋园则认为,微信工作群数量过多是个问题。“虽然微信发通知很便利,但现在一点小事都要建个微信群,导致我现在加入的微信工作群数量太多了。全国公司的总群、北京分公司的群、部门群等,每次接一个项目都会建一个项目群。我的微信上至少有几十个因为工作而建的群。关键是每次项目结束后,也没有人解散不用的群,经常发消息还会发错群。”

此外,一些微信工作群里还充斥着大量其他信息,影响工作效率。

“每次领导发布了工作通知,下面都会有很多回复。回复收到也就算了,还有很多人会发一些无用的闲聊信息,以致很多时候需要翻很久才能看到领导发的通知。”蒋园说,“有时跟客户打个电话的功夫,微信工作群里就可能有上百条未读消息。点开这些消息却发现并没有重要通知,但是不点开看又怕错过重要信息,弄得很狼狈。”

微信上的工作信息太多,对于基层公职人员来说同样是一大问题。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某地对全区51家单位摸排调查,统计出微信工作群809个;单人拥有工作群数量最多的,超过40个;某副乡长的手机里曾有27个工作群。

“我们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微信工作群,80%的工作都是通过微信群来通知。而且每一项具体分管的工作也有单独的群,一项工作一个群。”在某镇政府办公室工作的毕晴(化名)说。

对于朋友圈,毕晴也有相似的烦恼。“我现在的朋友圈没有自己需要分享的东西,全是关于关于镇里相关动态的文章。”

毕晴认为,对于行政机关来说,通过微信群布置工作,虽然很方便,但存在细节交代不清的问题。“有时候,上级给我们在群里布置工作,但又说不清楚意思,还得打电话再问。”

送而不达或致失误 形式主义亟须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认为,以微信方式布置工作,在给工作带来便利、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存在微信工作通知是否及时送达、接收者是否理解到位的问题。

“对于行政机关来说,通过微信布置工作需要考量的问题还不少。从行政法角度来看,无论是布置工作,还是传递信息,都强调一定要送达。而通过微信布置工作,通知是否能够真正送达是个问题。另外,按照传统方式布置工作,强调面对面交流,一般信息都能传递、表述到位。而通过微信布置工作,不论是采取文字还是语音的形式,接收者是否理解到位也是个问题。”杨建顺说。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杨小军认为,微信发送信息只是表明向特定群体发送了信息,并不等于向所有人都发送了信息,也不等于该特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收到并阅读了发送的信息。从法律角度说,就是送而不达。如果用可能送而不达的方式开展工作,就可能出现失误。

微信工作信息、工作群数量越来越多,导致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随之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地方开始积极行动。

近日,银川市委办公室制订的《银川党务政务微信工作群规定》提出,加大力度对微信工作群进行清理规范,保留有效管用的群,合并智能范围相近的群,解散注销没有实际意义的工作群。同时,要求建立党务政务微信工作群要经过单位集体研究,工作群不得随意扩大群成员范围,明确管理责任人,并报同级网信和督查部门备案。此外,工作群进出实行加群自愿、退群自由,不得硬性要求入群,各部门(单位)建立的微信工作群纳入本单位内部管理,接受同级纪检监察和网信部门监督监管。

此前,湖南省长沙市印发《关于开展为基层干部“网络减负”工作的通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也启动了精简微信工作群行动,这些举措都得到人们的好评。

杨小军认为,行政机关过于依赖微信发送工作指令,确有形式主义之嫌。发送者满足于简单的发送方式,把方便留给自己,把不确定性留给他人。既不入室,又不见面,省略了面对面,沟通交流也不畅,只剩下越来越多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

“过多的微信工作群只会让便捷变为负担,减负势在必行。现在有些人的微信上动辄数百个‘朋友’、几十个工作群。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应付、处理如此密集的信息?微信在方便人们工作交流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一种负担。如果基层工作人员长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工作,无疑会加重负担。”杨小军说。

杨建顺也提到,治理微信工作群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现象很有必要,“可以硬性规定微信工作群只能用来发工作通知,而不能在工作群里发布闲聊无用信息,防止有效信息被湮没。这样既能方便工作指令的传达,也能确保工作指令能够送达到位”。

杨建顺建议,从行政机关的角度来讲,针对微信工作群工作信息过多现象,除了出台一些具体规定之外,还可以发布一些带有倡导性、引导性、有价值取向的建议。(记者 杜晓 实习生 杨美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