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探访999课堂 市民预约排队“学救命”

2019-12-18 20:53:4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探访999课堂 市民预约排队“学救命”

北京红十字会从2008年开始进行急救培训,999培训中心学员从最初的每年几百人到现在的两万人

点击进入下一页

12月11日,清河东路,999急救中心讲师使用模拟人教学员进行跌打损伤判断。

点击进入下一页

讲师给学员讲解如何进行包扎。

点击进入下一页

讲师使用模拟人为学员讲解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吴宁

999急救中心每天上演着生死时速的急救故事。这里除了是医务人员的战场,还是课堂——向社会公众讲授如何在救护车到来前“救人一命”。

近日,一位医生用嘴吸尿,将航班上的老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然而,并非每一位患者发病时,都幸运地有医务人员在场。

越来越多的公众自发接受急救培训,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救命”能力的目击者,在身边有患者发病时能够提供紧急救助。

但这还不够,原北京市法制办曾发布数据称,全市接受过红十字会系统急救知识培训的市民仅占常住人口的4%左右。而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的人占国民总数的50%以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比例高达95%。

除此之外,在急救培训中,还存在复训人数寥寥无几、社会急救培训良莠不齐等问题需要破解。

课程

两天16个学时 学习初级急救知识

刚下夜班,地铁公司维修保障人员闫涛就赶到999急救中心上课。“课堂”设在急救中心隔壁、综合楼二层的教室内。学员们正凝神听讲,学习如何在救护车到来前“救人一命”。

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在两天的16个学时中,他们将学习创伤包扎、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使用AED(全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初级急救知识。

闫涛时而低头记着笔记,时而“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42岁的他属于学员中年纪较大的,却显得比年轻人更加努力。他说家里老人有心脑血管疾病,周围同事和他同岁的,也有“走了”的。他希望学点知识,“最起码家人、同事和朋友出现意外,我能帮上忙。”

一些学员来学急救,是源于身边亲朋的经历。一名在媒体工作的学员说,北京人艺演员、导演班赞突发心梗去世,对她刺激很大。“他是我同学,才41岁,学习急救知识对自己、对他人确实有必要。”

教英语的杨小姐不满30岁。她说,此前有明星猝死事件持续出现在热搜,让她意识到心脏骤停这种意外,不分年龄,随时可能发生在身边。

“如果意外发生在亲友身上,如何补救?我马上上网搜索并报名参加了急救培训。这次学习后,我也会给学生灌输这方面的知识。”杨小姐说。

据999培训中心主任杨瀛介绍,北京红十字会从2008年开始做急救培训,999培训中心学员数量从最初的每年几百人到现在的两万人。“打着滚儿地递增。”加上120、各个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力量,北京每年参加急救培训的人数量更多。

在999培训中心,很多市民通过微信预约,排队等着上课。培训讲师金东青注意到,尤其是每当发生公众人物猝死的事件后,预约咨询量明显提高。

学员

为完成任务而来培训后发现“学到技能”

闫涛平时也关注急救节目。但是,电视上看着简单的心肺复苏,到了实际现场操作,还是发现“细的知识点有很多”。

“很多人觉得心脏在左边,心肺复苏要按压左侧,其实应该按压正中间。”急救培训讲师金东青说。

另外,心肺复苏要在对方“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的情况下才能做,缺一不可。这是培训讲师房剑锋在授课时特别强调的内容。他介绍了一个反面案例——马拉松赛事上,有的参赛者低血糖晕倒了,志愿者上去胸外按压,反而可能造成隐患。

公众意识中,存在不少急救“误区”。金东青举例说,癫痫急症发作时,很多人觉得应该往患者嘴里塞东西,还要束缚住患者防止其乱抖乱颤。其实完全相反,癫痫患者并不会刻意咬到舌头,要保证其口腔内没有异物。束缚患者的做法也并不妥当,轻则可能造成肌肉拉伤,重则关节脱位。

在学员高小姐看来,相比网上的教学视频,现场上课更加直观,有不明白的也能向老师提问。比如,学员能够通过模拟人练习实际操作,掌握心肺复苏的力度、手感等。

每个“班级”都有微信群。金东青注意到,学员经常在群里分享自己学习技能后帮助他人的经历。有一些企事业员工坦承,“培训之前认为这是任务,培训完才意识到这是技能。”

他举例说,北京一家商场的保安曾经接受过培训,有一次恰好遇到一名外卖小哥心脏骤停,保安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把人救过来了。

今年5月,清华大学一名18岁的学生在宿舍内突发心脏骤停。巧合的是,999急救中心刚刚在清华大学进行了急救培训,4月份,清华在校园中安装了一批AED。同学们有条不紊,有人做心肺复苏,有人拨打120,有人跑去取AED。

他们最终为同学争取了生还的机会。

讲师

手势舞中编入呼救手势和急救流程要点

讲师团队里,不少人都是“段子手”。

不同于大众印象中医学知识的枯燥乏味,相反地,急救培训课堂里经常传来笑声。正在讲课的房剑锋,招呼大家不用记笔记,来学一套叫“上下我你”的手势舞。“上”即招手呼救快来人,“下”是指这里有人晕倒,“我”是急救员,“你”来打电话并帮助“我”。

用金东青的话说,讲师们经常讲段子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大家更能接受。“我们想让大家知道,学急救其实没有那么难。”

房剑锋演示的手势舞中编入了呼救手势和急救流程要点,就是为了更好地辅助记忆。在国外,遇到紧急情况,喊一声启动EMSS(应急医疗服务体系),有人帮你打急救电话,有人帮你找AED。但在我国,公众对此并不熟知,要把EMSS的内容表述出来。首先要表明身份,说自己是急救员,再就是寻求周边群众的帮助,要找人打急救电话、寻找AED。另外,高质量的按压每个急救员大概只能持续五到十分钟,可以教在场的群众帮着进行胸外按压。

授课中,房剑锋还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他注意到,光讲知识点大家记得不牢。他会举大量实例,其中包括很多反例,让大家找其中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金东青看来,“急救”并不是医务人员的专属技能。“你不可能指望每一个病患发病时,都恰好在医院附近。”

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所以在心源性猝死急救上有“黄金四分钟”之说。金东青指出,能在这个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抢救的,一定是他身边的第一目击者。“我们的培训,是把本应该属于百姓的技能还给他们。”

在培训课堂上,除了穿白大褂的讲师在授课,还有穿着红马甲的督导老师。金东青介绍,这些督导老师由红十字会派出,可以及时和讲师沟通,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是一个相互进步的过程。督导老师还会定期向市红会反馈,将新的好的案例融入课件里。

毕业

“有必要复训,学完不用忘得很快”

学员参加培训后,需要在考试中取得85分以上的成绩,才能最终领取北京市红十字会颁发的急救员证书。在领证后,也并不是一劳永逸。

从2017年起,学员每三年需要复训(此前是每两年),把学过的16学时内容再学一遍。“我们培训的都是非医护人员,大家不经常用的话会忘。但由于企业公司人员流动大、公众复训意识不强等原因,绝大多数的学员没有进行复训。”杨瀛说。

两年前曾接受过培训的学员刘婷婷觉得,复训很有必要,“学完不用忘得很快”。

在999培训中心,90%是党政机关、企业、中小学、社区等预约的课程,讲师带着“模拟人”到各地培训。另外10%在培训中心进行,也称“社会班”,就是把主动报名来学习的个人学员聚在一起,开班授课。

杨瀛觉得,“最认真”的是社会班学员。“他们是自发来学习的,有这方面的安全意识。”相对地,一些参训的企业员工并没有认识到重要性。

在受单位邀请的集体授课中,旅游公司、巴士公司等是窗口单位,经常接触公众。但杨瀛发现,往往是公司有意识,导游、司机、酒店员工等人员不太认真,只为了应付单位的学习任务。

她指出,北京的急救培训在我国一线城市中算是做得很好的,但对比2000多万的北京人口数量,参与急救培训的人仍然是很少的部分。

原北京市法制办(现北京市司法局)201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的人占国民总数的50%以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比例高达95%,而北京接受过红十字会系统急救知识培训的市民仅占常住人口的4%左右。

一些包括救援队在内的社会组织也在开展急救培训。但在999督导老师崔恩良看来,对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应该予以关注。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即便是师资团队满负荷运转,999仍将每个班控制在30-32人。相对而言,社会机构、公司急救培训的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杨瀛说,有些人可能没有取得师资证书,只经过急救员培训,就去教别人。

她举例,心肺复苏只能给无呼吸无意识的人做,但在一些团建和夏令营活动中,讲师让团员之间相互按压,尤其让孩子按压,这特别危险。“孩子的急救意识要有,但必须正确。”

探索

鼓励取证学员当急救志愿者

北京市红十字会正在计划制作一个软件。所有通过16学时取证的学员,都可以自愿登录平台当急救志愿者。

“像滴滴叫车一样,病患一点电子地图,就能看到周围有多少急救志愿者、哪里有AED,可以呼叫急救员。这样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使抢救成功率更高。”杨瀛说。

不过在金东青看来,如何让学员真正把学到的技术用起来,未来如何推广急救志愿者电子地图,仍然值得探讨。

你敢为陌生人做心肺复苏吗?面对这个问题,几位学员均表示,万一亲友遇到危险,一定会出手。但对于陌生人确实有点顾虑,怕承担责任。

2017年,《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开始实施,鼓励具备医疗急救专业技能的个人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对急、危、重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急救行为是有“好人法”等法律保障的。

然而,金东青也不赞成做“情感绑架”。

“只能鼓励,不能勉强。”他说,“不能对他们说一定要救别人,只能让大家积极学习急救。有必要时希望大家伸出援手,大家可以做得很好”。

■ 建议

急救培训进课堂营造“全民会急救”环境

市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杨跃进认为,目前我国急救知识普及欠缺,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急需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他说,如此一来,随着一代代学生慢慢长大,毕业走入社会,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人人学急救”的氛围和“全民会急救”的环境。

“不光是进校园,应该作为选修课进入课堂。”杨跃进说,小学生无需会操作,也不用考试,但起码应该有急救知识和意识,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等提高孩子的学习乐趣和动力。中学生应该有操作实践,大学生要做到人人都具备急救技能。

999培训中心主任杨瀛对此表示认同,她说,比如心肺复苏,孩子力量虽不足以达到好的按压频率和质量,但应该有急救意识。

市人大代表刘峰今年年初也提出“把应急救护培训纳入中小学课堂安全教育内容”的建议。他建议,政府教育部门出台明确规定,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中小学课堂安全教育内容,对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每个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少于1学时的应急救护培训,学习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知识与技能。

“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社会组织在学校教师中培训应急救护师资,配备相应教学设施,学校应急救护师资承担本校学生长期培训任务。”刘峰认为,应由财政、教育等政府部门和有关组织负责对学校应急救护师资培训和学生应急救护培训进行考核监督,确保工作质量。

杨跃进说,在急救知识中,自救也非常重要。“打通院前急救的第一公里,自救是第一步、他救是第二步。”举个例子,有时候突发心梗最简单的自救就是咳嗽,“脸色苍白、意识到自己快不行时,说明血压已经降得很低了,使劲咳嗽一声。”杨跃进说,他的一位病人10年前曾经到高海拔地区,当时胸痛倒地,无法叫喊,于是来回翻身挣扎。“咳嗽和挣扎都相当于医学上的Valsalva 动作,吸一口气使劲闭住,把胸腔压力变成正压,把主动脉压力泵上去了,使头部供血,就不会昏迷,心脏就不会停跳”。(张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