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乡亲们的日子挺文艺(解码·乡村文化振兴)

2019-11-21 20:32:5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核心阅读

摆放着祭祖的案台,却挂着“文化礼堂”4个大字,还办起了文娱节目、文明家庭评选会……这处新奇的祠堂,是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夏氏宗祠。在通山县,这种“身兼两职”的文化礼堂并不少见。

近年来,当地有570余处宗族祠堂摇身一变,被改造成了孕育乡风文明、涵养乡土文化的好地方。

解决文化场地不足难题,丰富乡村生活

通山县位于幕阜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属于湖北省级贫困县。然而,前些年县里兴起了大修祠堂之风,每个村湾、每个姓氏几乎都建起了自己的祠堂。这些祠堂动辄耗费几十万元,全靠村民捐资修建,很多贫困家庭甚至因此贫上加贫。建完之后,这些气派的祠堂却总是“铁将军”把门,除了在逢年过节时举行祭祖活动,其余时间经常闲置。

2017年7月,通山县开始筹划对这些祠堂进行改造,目的是充分利用祠堂闲置的戏台、厅堂、谱室、楼阁等场地,让它们变成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一隅。通山县委书记石玉华说,作为革命老区,通山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很高,但长期以来存在文化场所少的问题,改造祠堂可谓一举多得。

作为8个改造试点之一,夏氏宗祠获得了5万元的财政补贴。改造后,祠堂中间搭起了戏台,供村里的文艺团体使用,戏台旁边是农家书屋;两侧墙壁上绘着一幅幅别出心裁的连环画,内容是家规家训、文明礼仪等;门口檐下还张贴着最近选出来的“脱贫致富星”“公益义务星”的照片。

“我们还组织了乡贤宣讲队,经常举办道德、法律和政策大讲堂,让村民来这里不仅可以参加文娱活动,还可以学习文明礼仪和文化知识。”石门村村支书夏新华说,文化礼堂建起来之后,村民生活更有滋味了。

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获得村民响应

与已经建好的祠堂要进行改造不同,去年建成的通山县通羊镇洋都村九组文化礼堂,在建造时就规划好了农村书屋、文体活动室、祭祖场地等功能区域。“平时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村里举办重大文化活动时就变成了‘文化宫’,而在清明节和年关时,又能举办祭祖活动。”通羊镇镇长曾斌介绍,从祠堂建成到现在,登记在册的各类活动已经举办了21场。

通山县对宗祠进行分类管理,2018年1月后新建、在建的宗祠和确需维修的百年古祠,严把立项、用地、规划、建设和不动产权审批关,杜绝随意乱建;而对已建成并有转化基础的宗祠,进行功能拓展,将之转化为文化礼堂。

“祭祖是传统乡俗,我们保留了祠堂的这部分功能,然后再扩充它的文化作用,这符合老百姓的需要,自然能得到支持。”通山县委宣传部长吴柏林说。“我们先是在全县进行广泛宣传,之后每个祠堂改造前再召集相关村民开会,宣讲政策、征求意见。县里还出资对改造提供补助。”吴柏林说,因为涉及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他们原本以为会很难推行,没想到获得不少村民的支持,很多人主动要求改造,拓展祠堂的文化功能。还有些本来不太支持的村民,看到率先完成改造的文化礼堂里丰富的活动、热闹的景象,也就理解了。

在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的吴氏宗祠,68岁的夏建高正带着大路乡民间文艺综合队的队员们排练山歌,他们准备在今年的咸宁市元宵节城乡文化联盟大联动晚会上好好露一手。“祠堂冷冷清清的有什么好?闲置在那,还不如多举办些活动,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有意思、更热闹。”夏建高说。

两年多来,通山县的大小祠堂旧貌换新颜,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据统计,通山县的农村已成立235个腰鼓队、山歌队、广场舞队,在文化礼堂举办文艺演出263场。

为老人和儿童提供服务,开展公益活动

大路乡杨狮坑村龟墩文化礼堂原本是徐氏宗祠,如今又成了村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和传统文化活动中心。“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以前人们很少关心留守老人们的精神生活,现在他们有了文化礼堂,日子过得比以前热闹丰富多了。”杨狮坑村村支书余月来说。

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除了文化活动,许多祠堂还开展扶老助幼、扶贫助学、大病救助、赈灾捐赠等社会公益活动,利用祠堂的活动场所设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四点半”学校,为五保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九宫山镇寨头村依托宗祠场所,成立助学济困基金会,每年帮助贫困学生和特困对象15至20人;通羊镇德船村十二组利用宗祠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课学习的场地。

新祠堂办起各种活动,让村民当下的日子多了文化味,而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祠堂也没被忘记。在通山,闯王镇高湖芭焦湾焦氏祠堂、洪港镇江源村成氏祠堂、黄沙铺镇孟垅村孟氏祠堂等20多座百年古祠,均被改造成了景点,供人参观,了解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历史,每年游客有10万多人次。

想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不缺活动的资源和热情,却缺少场地,是许多地方的难题。湖北通山将经常闲置的570余处祠堂利用起来,改造成“身兼两职”的文化礼堂,既保留祭祖功能,又扩充发挥其文化作用。农家书屋、文艺演出、政策宣讲……活动丰富的文化礼堂,让这里的乡村生活更加精彩热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