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风口上的“网红直播村”

2019-11-16 19:12:0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一个光头男是怎么卖起女装的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38岁的张鹏认为男人直播卖女装很有前途,尽管他是个光头。

  几天前,他用手机拍下自己戴黑色墨镜、披女士大衣,在村头水泥路上走的几段猫步,上传到快手。“现在男扮女装的多着咧,要搞噱头嘛。”他掏出手机:“你看,他比我还带劲儿!”屏幕上,一个身材微胖的男士擦了口红,穿丝袜和紧身半裙,扭腰、顶胯、回眸。

  “没办法,要生活嘛。”张鹏耸耸肩,“原来我也接受不了,现在觉得没啥。”

  直播带货是近两年在淘宝、抖音、快手等电商、短视频平台上快速兴起的一种新零售方式。凭借小商品和物流优势,距离义乌国际商贸城2公里的江北下朱(以下简称“北下朱”)村吸引了2000多名像张鹏这样的创业者,被称为“网红直播第一村”。

  正如村里垃圾桶上写的那句标语:走进北下朱,实现财富梦。这里不乏造富神话:有人进村时穿着裤衩和人字拖,两年里,代步工具从电动三轮一路升级成宝马、奥迪、宾利;有人因为打造了某个“爆款”,一天能净赚700多万。

  最早在北下朱打出“草根孵化”招牌的培训机构创业之家,曾统计过所有学员信息。结果显示,几百号学员几乎清一色为农村户口,学历从初高中到技校。

  “五湖四海的都有,除了北上广。说白了都是些穷地方。”一个周末的夜晚,创业之家合伙人徐超在接完一通报名电话后疲惫地告诉记者,“你是今天来的第八拨了。”转行做培训前,这个32岁的创业导师也是“能一天干十几万”的主播。

  “不会用支付宝微信的,不会手机打字的,满嘴家乡话不会说普通话的,家里欠几十万想一夜暴富的……”对资质太差或心态不正者,他会直接劝退,“你不适合干这行”。

  和大多数外来者一样,张鹏也先联系的创业之家,跳过800元的基础班,直接报了5000元的实战班。

  他老家在山西,高中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开车拉煤,后来去苏州某电子工厂干了8年,熬到车间主管。2017年母亲癌症,他回家照料。数月后再回工厂,职位已被顶替,他一怒辞职到了义乌。

  起初张鹏很拼,每天早上8点起来拍段子,下午、晚上各播一场,凌晨一两点睡觉,靠卖年画、玩具等,把粉丝累积到2万,最多一天挣了7000多元。

  “刚开始挣钱确实很快,有点传统销售经验的人都做起来了。”徐超说。但随着头部主播通吃、二八分化扩大,每个小主播都面临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以前可以什么都卖,现在不行。”徐超觉得时至今日,直播带货早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今后的主播唯有专业、精准才有出路。

  一个月前,张鹏同样将目标转向女性消费者,每晚播几小时,可常常一个观众也没有。去年挣的几万块全部花光,他最近焦虑到失眠。

  “人家一晚赚几万几十万,我们能分小小的一杯羹,挣个几百一千也行。”顶着黑眼圈的张鹏不甘心。

  “你不会直播还怎么玩儿?”

  在成为冒险者乐园之前,北下朱在义乌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

  义乌人多地少,这里的人从前只做鸡毛换糖、补雨伞这样的小本生意。直到1984年义乌发展小商品市场,一批专业市场涌现。北下朱也曾发展过年画挂历、工量刃具产业,但都随着市场起伏走向衰落。

  “现在想来,只有引进物流这步棋走对了。”村支书黄正兴说,北下朱现在拥有几乎全义乌甚至全国最低的物流成本。

  2013年,义乌掀起电商热潮。北下朱村两委干部去附近有“中国网店第一村”之称的青岩刘村学习,以减免房租的形式引进9个电商商户,铺光纤、建学校、办活动……从此,创业者越来越多。

  短短几年,人口原本不到1500的北下朱,如今外来人口达到1.5万,已是本村人口的10倍。村子99栋楼房,1200间商铺全部租出,房租涨到了平均每平方米5万元。

  前两年,北下朱还对外宣称“微商第一村”,如今村口招牌就又添两行字——“网红直播第一村”和“社交电商小镇”。

  “这些说法其实都不准确,货品、供应链才是我们北下朱的根基。”村主任金景喜承认,不少“网红”来北下朱采购,但都不在村里。

  北下朱的每家店铺几乎都是小型百货商场,你可以在同一间商铺买到温州的鞋、亳州的茶、广州的洗手液,老板会自信地告诉你:“任何地方的价格都没有我们这便宜。”

  下午3点到5点是全村最混乱的时间,为了赶着发货,货车、三轮车、小轿车把不宽裕的村道塞得满满当当。一位快递从业者说,每天从北下朱发出的快递单件都以万计算。

  然而,繁荣的背后却有苦衷。

  “这里的人其实很可怜,都靠薄利多销挣钱。”杭州商人俞寒冰感慨,北下朱的商户大多没有工厂,而是作为厂家和销售端之间的中间商赚取差价。商户间竞争激烈,供货价被压得极低。

  “一件货我们一般只赚5毛到1元,顶多5元。”他指指桌上一条裤子,进价30.5元,他以31.5元为某主播供货,而主播售出价可达七八十元。

  商户们当然也想当主播。实际上,直播间是每家店铺的标配甚至核心功能区,比如卖海宁皮草的老板王猎豹,为省房租只租半间店面,每天中午架起十几台手机吆喝两小时,能卖几百条。

  “老铁们眼见为实啊!真皮!随便划!划不破!没半点毛病!一条也包邮!”这个中年人一边嘶吼一边拿螺丝刀对着手里的裤子乱捅,几个小助理在旁边静静看着。

  当被问到是不是也会直播,其中一个年轻人笑答:“肯定啊,你不会直播还怎么玩儿?”

  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全村几乎人人直播。但下半年,热情明显消退。“没有粉丝,再怎么在直播间喊也没用,到头来还是只能给网红供货!”村主任金景喜说。

  “反抗不了,只得尝试适应”

  “没办法,这是现在最火的销售渠道。当你反抗不了,只得尝试适应。”给60多个主播供货的河南商人刘启龙用“爱恨交加”形容对直播带货的感情。

  流量为王的时代,他们必须接受新的游戏规则:如果找粉丝几十万或几百万的主播,须先给对方打赏几千到几万元,对方收取销售额的20%左右作为佣金;如果找粉丝几千万的头部主播,除了佣金分成,第一步得先交几十万元“坑位费”排上队,只有产品被选中,对方才会帮你卖几分钟。

  还有更刺激的玩法——“连麦”,让小主播给大主播花钱刷“礼物”,挤进打赏排行榜前三,对方才会接听视频通话,共享粉丝以增加销量。这笔投资常常也是商户承担,没有上限,刷几十万元很常见。

  在刘启龙看来,供货商和主播之间的关系好比清宫剧的皇上和妃子,“我们是‘被翻牌者’。”

  需要强调,不管商户投入多少,主播都不保证销量。备货、发货和售后也大多由商户负责。

  一些有实力的商户决定自谋出路。前不久,俞寒冰在店铺外贴出了招聘启事:招直播员2名,要求高中以上文化,18-28岁女性,语言沟通能力强,工资5000+。

  还有条很重要的要求,他没有明写——“有一定颜值。”他认为,直播员跟普通销售员还不太一样。

  他打算先招50个人试用,筛选培养25个,再重点打造1到3个,旨在“打造代表北下朱头部的主播团队”。但他身为供应链行家,目前困惑是到底怎么“打造”,于是拉来杭州的网红孵化团队给员工授课。

  “网红‘野生’的最好,你弄个大棚养殖,培养出来都是温房里的花朵!”有人并不看好传统签约模式。

  替代模式是开辟直播基地——租一个仓库或卖场,招主播入驻。合作方式也简单,基地将每件商品的出厂价标好,至于以多少价钱卖给消费者,全看主播自己权衡。

  “就是给他们提供平台,但不会签协议。”江西鞋商上官街华相信,这种平台在义乌会越来越多。

  前不久,他在距离北下朱6公里的地方租下5000平方米场地,对外称“全义乌第一大的直播基地”。考虑到主播大都夜间工作,他派人24小时在基地值班,还为主播提供免费接送和饭菜。

  “我经常跟这些草根在一起,也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上官说,“有些小白主播很好笑,问我就住你这里好不?”这让他哭笑不得,开始考虑要不要继续租更多空房。

  这笔不菲投资让合伙人陈冰忧心忡忡。他抱怨,基地吸引来的主播就像游牧民族般行踪不定,有时零星几个,有时来一个团,大多是刚起步。

  “动不动来个主播说,我要秒个20万的榜,你们有没有大货?我说你先秒个小的再说吧!”他苦笑。

  不过陈冰也自我安慰:“我们现在不朝这条路上走,也无路可走了。”

  “怕来得快、去得快”

  按照商户们自起炉灶、培养主播的思路,北下朱有限又昂贵的店面显然无法容纳他们的野心。

  不仅如此,村子各项硬件设施都追不上产业发展速度,尽管村干部每天脚不沾地,抓紧修建新的车站、幼儿园、停车场……最重要的任务是挨家挨户做工作,劝村民不要再擅自涨房租。

  今年3月,附近某街道为北下朱的商户开出优惠招商条件,让不少人动了易址念头。黄正兴赶紧向村子所属的福田街道党工委书记郑亚明汇报。郑亲自给龙头商户们开座谈会,承诺3年内不涨房租,才算稳住军心。

  “还是希望能把这个业态持久下去。我有点担心,怕来得快、去得快。”郑亚明说。

  当年,青岩刘也是福田街道重点打造的“网红村”,一度年销量达60亿元。而如今大商户都已迁离,村子冷冷清清。没人希望北下朱成为第二个青岩刘。

  10月28日夜,郑亚明再次和商户开座谈会,待到10点半才走,从头至尾围绕一个问题:“你们到底希望政府做什么?”

  最近他隔三差五到北下朱调研。听说村里筹办的“网红直播大赛”搁置,他承诺“一定会办”。这个上任不到3年的“80后”书记对网红经济态度开明,认为直播带货充分迎合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望引领义乌新零售的发展方向。

  “这里面当然有鱼龙混杂的东西,政府需要去正确引导。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是有效果的,可以让一些上升中的小主播扩大影响力,带来实实在在的业绩。”

  不只是他,很多官员都对北下朱好奇。你在村里每天都能碰到某地县长、农业局长或妇联主任,甚至某个小国家的商务部长。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邮政局的领导也点名来北下朱。

  郑亚明承认,早在北下朱发展微商时,自己内心还打个问号。随着北下朱体量越做越大,他改变了想法。

  10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将严管“网红带货”。对此郑亚明并不担心:“北下朱大部分商户是好的,至少在法律上没有问题。”

  他真正担心的问题是,北下朱缺乏优质“网红”,而根本上是缺少能打造“网红”的专业机构。

  “换种方式赚钱”

  北下朱并不是没有“网红”孵化机构,只不过都逐渐偏离原始意义上的“网红”孵化。

  比如创业之家。徐超说,选择做培训是为了帮助和自己一样的需要脱贫的人,但当他慢慢发现,当初请教自己的人,后来轻松每年纯进账几百万,而自己却把带货生意彻底撂下了。

  他们打算改变服务对象,不再针对个体,而是对接生产商的销售部门——后者能开出的价码显然高于草根们。

  而另一家规模较大的机构,位于村子最佳地段、菜市场二楼的红播会,将商业收割目标转向渴求直播带货的偏远农村。

  27岁的负责人何岩萍原本从事金融业。她的理念是,当所有人都千方百计挤进一个行业时,就得想办法换种方式赚钱了。

  “现在很多人排队想知道北下朱的商业模式,那我就卖这个技术。”她打算选择一些有创业意识的农村输送体系,让它们变成了第二个、第三个北下朱。

  前不久,湖南某农村主动对接红播会,1000人的培训,每人交学费940元。“直接收学费,不比帮人带货更容易吗?”她觉得带货不是目的,品牌变现才是。

  有人抽离,也有人继续入场。

  10月29日,27岁的东北小伙郭立宾走进郑亚明的办公室。他是安若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坐拥470多万粉丝的“网红”安若溪的幕后操盘手。

  最近他们受邀到北下朱直播几次,几乎次次卖断货,轰动全村。郑亚明在现场观摩过,从不看直播的他,那晚也跟着下单抢了根5.27元全国包邮的口红。

  “您有一个新订单!”郭立宾的手机不断发出提示音——有人正在购买他们的产品。

  他来找郑亚明,是想正式入驻北下朱,获得一块理想的店面和醒目的广告位。“也希望带动北下朱的创业者,把北下朱打造成真正的‘网红’第一村!”郭立宾说。

  郑亚明正打算在村里设立一个公共的孵化平台。“就请你们团队来打造如何?”他问郭立宾。郭一听,立刻答应。

  “您有一个新订单!”郭立宾手机仍响个不停。

  当晚,他要开直播,需回村筹备。郑笑着送别:“那就欢迎你们团队抓紧来,我们会为你们做好服务!”

  直播从夜里9点开始。一开播,直播间瞬间涌入几千人,逐渐过万。

  只是中途出现意外:为和一个大主播连麦,郭立宾刷了25万元,可有人刷了一百多万元,郭只抢到排行榜第三,导致安若溪等到12点半才连上麦。

  “黑粉”们在屏幕下方嘲笑他们“没打赢!”安若溪觉得很没面子,埋怨郭:“要么就别打榜,要么就打赢!”可她很快忍住,恢复了甜美的笑容,面向手机:“先上车给你们秒一波!”

  “您有一个新订单!”“您有一个新订单!”后台不断跳跃,3名售后人员一言不发盯着电脑敲击键盘。

  凌晨2点,仍有2000多名观众在线。供货商抽了几根烟,实在撑不住,困得躺倒在一边。可安若溪不紧不慢:“宝宝们,还剩最后100单,每人只限一单哦!”

  “您有一个新订单!您有一个新订单!您有一个新订单……”喇叭里的声音不知疲倦,在难得安静的北下朱上空回荡。(文中陈冰为化名)(记者 殷梦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