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让“新媒体儿童”健康成长(网上中国)

2019-11-04 06:35:4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指导“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在地铁、餐馆等公共场所,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玩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孩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网民数量已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但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青文通过对30个家庭的访谈,形成《新媒体儿童与忧虑的父母——上海儿童的新媒体使用与家长介入访谈报告》(发表于《新闻记者》),针对“新媒体儿童”现象提出家庭层面的建议。近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网上未成年人保护与生态治理”论坛上,与会专家纷纷献计献策。

该怎样开展网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这些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玩手机的儿童越来越多

Wavemaker今年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孩童白皮书》显示,中国6-15岁孩童的数量高达1.6亿,他们已经成为高度数字化的一代:开始使用电脑的平均年龄为7.8岁,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平均年龄为7.3岁,大部分在9岁以前都已接触各种智能设备、电子游戏和社交媒体。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联网的新媒体设备伴随着新一代儿童成长,成为他们的“身体器官”,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新媒体儿童”。

通过对30个家庭的面对面访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青文发现其中1/3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新媒体设备,2/3的孩子与父母共用。比起小学组,幼儿园组拥有自己新媒体设备的比例更高,这说明新媒体使用呈现低龄化。在用途上,儿童使用新媒体的娱乐功能多于学习功能,“新媒体更像是儿童的玩具而非工具”,多数儿童用来玩游戏,其次是看视频,第三才是做作业。

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孩子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较长,尤其在周末,几乎一天都超过2个小时。而且孩子越大,对自己的新媒体使用时间越不满足,小学组的受访者多数觉得自己的使用时间不足,“即使一天2个小时仍觉得短”。

陈青文发现,孩子们使用新媒体多是因为缺乏陪伴,由于父母忙碌且没有小伙伴一起玩,孩子只好转向手机与平板电脑。主动选择用新媒体代替自己去陪伴或安抚孩子的家长并不鲜见:在餐厅,有个小女孩拿着手机,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她用这个就比较乖,只要她不吵就行。”小女孩的妈妈说。

“当父母用新媒体代替自己陪伴孩子时,实际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巨大的。”陈青文指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更有可能依赖新媒体,这时即使父母想要陪伴他们,他们也可能持续沉浸在与机器的交流之中难以自拔。”

不能“一刀切”杜绝孩子与网络的联系

并非所有家长都放任孩子玩手机或平板电脑。陈青文发现家长介入的方式多以“限制”为主,且时间限制多于内容限制,多数家长并不了解孩子具体玩什么游戏或看什么视频。此外,家长往往只对子女强调使用新媒体的视力风险,甚少谈及新媒体带来的好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海英教授接受采访时说,新媒体可能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导致玩物丧志。儿童使用新媒体偏向于玩游戏、看视频等娱乐功能,容易引发儿童网络依赖或网络成瘾,从而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等;二是不良观念的渗透。由于网络监管难度较大,很难杜绝不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向儿童渗透;三是制约高级思维品质的形成。新媒体以富有吸引力的感官刺激,赢得儿童的持续关注,限制理性、系统化等高级思维方式的形成。当然,新媒体也有很多优势,比如提供广泛的视听学习材料、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多样的网络学习平台等等。

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唯有提升对新媒体的认识,才能有效引导孩子善用新媒体,成为媒介技术进步的获益者,同时懂得规避网络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伤害。陈青文建议家长在心态上不要太紧绷,“因为在紧绷的情况下,沟通很难进行”。她认为家长要重视亲子沟通,尤其在制定规则时,家长需要经常跟孩子聊聊。“如果是孩子自己定的规则,或者家长跟他商量同意的,孩子会比较愿意遵守。”

陈青文认为:“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必须的,但并非教条,也并非死板。”科技迅猛发展,如若因噎废食,为了避免“网络负能量”而将孩子置于“无菌舱”内,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杜绝孩子与网络世界的联系,那是人为地让孩子与时代割裂。有分析指出,“新媒体儿童”唯有在成人帮助下穿好“金钟罩铁布衫”、练就一双洞察是非的“火眼金睛”,才能避免感染“网络病菌”。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司法研究会专职副秘书长牛凯曾表示:“网络素养教育是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未成年人负面影响的根本途径。”

如何把网络素养教育落到实处?广东省网信办主任黄斌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分享了经验:“第一是要从小培养未成年人正确、合理和安全的互联网使用意识,提高未成年人对有害信息的鉴别力,为此广东曾编写《媒介素养》教材。第二是从小规范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广东曾举办儿童互联网大会,模拟世界互联网大会,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种做网络主人的意识,知道如何上网、怎样上网是正确的。第三是抓环境。不是只管儿童的网络素养教育,还要抓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的网络素养教育。”

合力保护“未成年的你”

陈青文说,关于儿童使用新媒体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开端,她很高兴这个议题受到关注。“我原先是研究电视台的儿童频道,当时就提出不能直接把孩子交给媒体,社会的关注、家长的把关、政府的监管与行业的自律都特别重要。”

近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该草案新增“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保护的理念、网络环境管理、网络企业责任、网络信息管理、个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网络欺凌及侵害的预防和应对等作出全面规范。

国家网信办也积极推进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工作,目前国内已有53家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网络防沉迷工作基本覆盖国内主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这些平台在“青少年模式”中关闭了站内搜索、弹幕评论、内容分享、私信聊天、拍摄发布、充值打赏等功能,只推荐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健康有益内容。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要多方合力筑牢安全屏障。王海英认为,互联网平台作为网络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应承担更多责任。

“互联网企业所有产品服务,必须把未成年人保护放在最高优先级,而且要做彻底、做扎实,真正解决问题。到2019年底,腾讯旗下所有游戏都将接入‘防沉迷’系统,不能接入的一律停运或下架。”腾讯公司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腾讯“发展的生命线”。

“要‘堵’,更要‘疏’。除了保护青少年免遭不良信息侵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充分享受网络正能量的内容,更好地成长。”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联席CEO余建军也表示,“我们会推出优质正能量内容,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数字时代,儿童的声音愈加重要,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响亮。他们不仅在传承同时也在塑造着这个世界。把儿童遭受数字技术伤害的风险降到最低,并使他们从中获得的机遇扩展到最大,我们力争通过达到这一平衡,为儿童创造更美好的数字世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在一份倡议中这样写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