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保护性耕作让“跑风地”变成希望的田野

2019-10-18 21:05:0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长春10月18日电(记者徐子恒、薛钦峰)吉林省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莲花山村十年九旱,当地人称这里为“八百里旱海”的边缘。由于几十年来单一的种植结构和过度掠夺式播种,使这片沙土地经常“三毁四种”。村民说,这片地长不出庄稼了,种多少亏多少。然而,今年这里变了,村民们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莲花山村由于沙土地居多,花生过去曾是村民们的主要耕作物。20多年来,花生为村民们带来了收益,也“带走了”宝贵的土地养分。“多年来,化肥使用过度,地力不行了,加上沙土地‘跑风’,玉米刚出苗就死了,得反复种4次才能成活,每年都是‘三毁四种’。”顺鑫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喜江说。

村民们告诉记者,以前在一块地里抓一把沙土,沙土就像流沙一样很快被风吹走,没有一点水分,这里种出的玉米结不满粒。可刘喜江不服气,他从前年开始,把地里都种上玉米后,秋收后再把秸秆全部打碎还田,“不是为了收粮食,就是为了养地。”

今年,刘喜江和32户村民成立了村上第一家合作社,流转70公顷耕地搞起了保护性耕作。眼下正值秋收时节,这几天莲花山村正忙着收割玉米,只见一台大型玉米收割机轰轰作响,在地里来来回回,秸秆齐刷刷倒下,玉米蹦进翻斗,秸秆直接被打碎平铺在地表。远远望去,整个地面像被一层棉被紧紧地包裹。“自从秸秆还了田,土地保墒了,还减少了风蚀,玉米根扎得更深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地力越来越肥了。”刘喜江说。

莲花村不仅采用秸秆还田养土地,今年还没有使用一点化肥,全部使用了有机肥料,虽然产量变化不大,但效益却大大提高了。“使用有机肥,比使用化肥节省不少钱,还保护了土地。今年种玉米不仅不亏钱,还挣钱了,真没想到!”刘喜江说。

现在,不少村民明年也打算使用有机肥了,“村民们以前觉得这块地长不出玉米,还得赔钱,可没想到金玉米竟然回来了,今后如果全村1340垧地全都采取秸秆还田和使用有机肥,不仅农户收入还能再提高,土地质量也会更高,玉米也会越来越喜欢这里。”刘喜江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