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一纸扶贫情 满篇暖心事

2019-09-18 06:01:2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西安9月17日电 题:一纸扶贫情 满篇暖心事

  新华社记者张斌

  51岁的王建春高度近视,眼镜片厚如啤酒瓶的底,笑起来眯成一条缝的眼睛躲在镜片后,看起来温和、亲切。

  王建春有个习惯,走村串户总爱提个蓝布袋,里面装着满满的书,见着老乡就发。书里的一篇篇文章,是他当扶贫干部后利用无数个夜晚写作而成的,几年下来已经写下10万余字,整理了五大本。书里有他的扶贫工作感悟,主角则多是当地的脱贫户和扶贫干部,故事就发生在陕西省平利县的村村寨寨。

  平利县地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王建春是县里的文联主席,从未在镇村工作过。2014年,他被派到距离县城最远的正阳镇张家坝村驻村帮扶。山路难走,他又近视,赴任路上摔过好几个大跤。

  比山路更难走的是通往老乡心里的那条路。

  “起先,到农户家摸底,问过叫什么名字、家里几口人、吃了没有,就不知道再说什么了。”王建春笑道,“而且老问‘吃了吗’,老乡会琢磨‘你是要送我救济粮呀,还是想蹭饭?’”

  尴尬的不止这些。第一次下村,他就被老乡当成骗子拒之门外。原来,前阵子来了个外地人,说是扶贫的,假借镇上分房的名义,骗了这家人5000元。后来,多亏有位村民认出王建春,初见的尴尬才勉强化解。

  晚上,回到住处,王建春写道:“之所以让老乡觉得是骗子,还是因为自己和骗子‘撞衫’又‘撞脸’——穿着讲究的皮鞋,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指手画脚,咋看都不像个扶贫干部,倒是像在装腔作势。”

  “‘装’即伪、假、骗,好干部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在真抓真帮真干中得到群众认可的。”王建春在一篇名为《下村莫“装”》的文章里写下自己的感悟。

  除了反思工作,王建春笔下更多的是一个个脱贫故事,这些故事不长,更像是他给每位脱贫户写下的人物小传。

  张坝村一个叫赵吉学的脱贫户,老伴害病,儿子打工也赚不来钱,因为自卑,老赵一见外人,“双手就在外衣口袋不停地上下搓”,不知当握不当握,“双腿也紧张得发抖”。在镇村的帮扶下,老赵养猪、种魔芋、建茶园,慢慢地收入提高了,人也变得自信了。如今,遇到记者来采访,老赵“会很自然地伸出双手去握”,有时候还会开几句玩笑。

  这些细致而生动的描写,都基于王建春对村里贫困户的长期观察。

  在名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散文里,王建春记下了干部们帮孤寡老人张光德“找快乐”的故事。在七年时间里,张光德的四位亲人先后离世,曾经乐观开朗的她有了轻生的念头。为了帮她找回生活的勇气,帮扶干部们把张家当成自己家,与老人一起吃住,还给老人买来手机、话筒。看着家里又热闹起来,张光德老人脸上又有了笑容,如今每到下午,她会邀来同村人,拿起话筒,一首接一首地唱歌。

  《深山结远亲》《“草甸老帅哥”》《山村鞭炮声》……当王建春把脱贫故事集拿给村民看时,他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白纸上,都很激动。

  在平利县广佛镇柳林子村,被评为“自强标兵”的聋哑夫妇程良兵和妻子陈梅拿着王建春送来的书,不停地竖大拇指。

  “看到谁家搬进新房,谁家添了猪崽儿,我都喜欢上前去问问,心里同他们一样高兴,就想把这些都记录下来。”王建春说,“我写的都是村里人、身边事,倘若有老乡、孩子因为读了这些故事而受到激励,那我就算没有白写。”

  王建春说:“如果有人问起我们平利靠什么脱贫,我会拿出这些书来给他看,这里有老乡们的艰苦奋斗,有干部们的无私奉献,有我们秦巴山人的精气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