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盲人种粮模范“点亮”的脱贫路

2019-08-27 00:05:36 信息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发布者:isen点击量:

盲人种粮模范“点亮”的脱贫路

广西兴安县村民文教书致富不忘带领乡亲们一起富

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崔家乡石埠村,不少村民说起文教书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个人不简单!”

村民们说文教书不简单,一是他作为盲人,能干出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一番事业,成为受政府表彰的种粮模范,另外就是他自己富了,还不忘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请人帮种田,贫困户和残疾人优先

文良元是文教书的发小。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开着耙田机在作业,伴随着隆隆的机声,文良元干得热火朝天。

“文教书家种的田多,要找人帮他干,他对我很关照,挣钱的活首先想到我。”文良元现在是文教书的专职“农机队长”,文教书购买的农机,基本上是他开着作业。“每年从他那里领两万多元的工资。”说起这位发小,文良元满是钦佩:“教书是残疾人,本来我该帮他,可现在是我沾了他的光。”

文良元如今日子过得很滋润,去年刚帮儿子买了小车,还给儿子买了一台小型挖掘机,“我们家能有今天,少不了文教书的帮衬。”文良元家先前过得很紧巴,是贫困户,“过去买酒都经常找人借钱,现在天天有酒喝。”

能帮乡亲们脱贫致富,文教书也很自豪,“我请人帮种田,优先照顾贫困户和残疾人,现在常年请8个人,农忙时最多请几十个人,都是附近村民,很多是聋哑人、残疾人。”

文教书种粮规模最大的时候,有700多亩。那时很多村民都出去打工,地撂荒了,他就承包过来。这几年,村民们也惜地了,合同到期想自己种,文教书的种粮规模减少到400多亩。即使这样,他每年仍能产40多万斤稻谷,发给帮他种田的村民20多万元工资。

见识文教书的“神奇”

文教书的种粮之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候,他种着自家的七八亩田。村里谁出去打工,就把田送给他种。最开始尝试耕作10亩荒田,收成不错。随后他又承包了30亩。他发现,越种越上手。搞规模种粮,收益很稳,不比搞别的差。于是他不仅在本村承包田地,还到邻村租地,文教书种田的规模越来越大。

很多人好奇,一个身体健全的人种这么多地都不容易,像文教书这样的盲人,怎么可能做得到?

采访中,记者亲眼见识了文教书的“神奇”。

首先是他超常的记忆力。村里哪里是道路,哪里是房子,哪里有树,全村有多少块田,哪个地方是谁家的田,每块田的田埂在哪儿,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仿佛脑子里装着一套精密的电子导航地图。不需要别人指引,他都能带记者到任何想去的地方,甚至是精确到哪一块田。

手机中保存的100多个电话号码,文教书都能倒背如流。只要跟他打过一次交道,告诉他两三遍电话号码,他就能牢牢记住。要联系外面的老板,他随口就能报出五六个号码。采访中,文教书业务繁忙,那部老式直板手机不时响起,凭着手机报出的号码,他马上就说出对方的名字。他一边跟记者交谈,一边从容不迫地安排各种农活,调配人工、机械,联系农资商、加工厂,让接触他的人都感觉“神奇”。

虽然没上过学,文教书却有着非常厉害的口算能力,过去家里养猪,收猪的老板用计算器按半天还没算出来,文教书却脱口就报出了数,和计算器算的不差毫分。他跟着别人去收稻谷,买了六十多包,一下就算出来了。“这多亏了爷爷小时候对我的训练,冬天烤火时,爷爷就经常拿家里卖稻糠教我算账。”文教书说。

让人惊奇的还有他超常的感知能力。

手握一根竹竿、脚穿一双拖鞋,在不到30厘米宽的田埂上如履平地。文教书感知方式挺特别:靠竹棍敲击出的声音辨别方位,判断水深,仿佛蝙蝠靠超声波反馈来定位。

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介绍,盲人文教书能种好田,靠的是一套普通人不具备的“绝技”:“敲田‘看’水,摸苗知虫,抚茎问症”。凭着一根竹竿的敲击,就知道田里该不该浇水了,用手摸一摸稻茎,就知道得了什么病虫害。

双手抚摸稻叶,根据叶子的形状、质感,上面的虫卵,就知道得了什么病虫害。像什么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虫,都逃不过文教书“敏锐”的双手。

纹枯病是水稻的一种常见病,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文教书上手一摸,就能判断出来。“这种病一般发生在水稻秧苗期至抽穗期,抽穗前后最高发。最初在靠近水面的叶子上出现,摸到叶子上的病斑,就大体能判断了。”

文教书脑子里也装着一本日历,哪天该买稻种,哪天该播种,什么时候该田间管理了,什么时候该收割了,他心里计算得清清楚楚。每走到一块田边,他就能讲出这块田多大,种了什么品种。走过一块田时,他马上能讲出“现在是另一块田了”。

文教书种田的经验也是源自多年的实践学习,为管理好稻田,他一有空就请教农技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或其他种植户。靠着惊人的毅力,文教书经过艰苦摸索和不断积累经验,种田的各个环节,从种到收,从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到销售,每个环节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应付自如。

感念他人的帮助,一直在努力回馈

说起他的经历,文教书的家人和邻居们都感叹他的不容易。他的父亲文德增说,小时候为了补贴家用,文教书晚上下河捉泥鳅、摸田螺,第二天一早拿到市场卖。后来,还到桂林学过两个月盲人按摩,也养过兔子、鸭子,养过鱼、种过菜,开过小卖部,有的能赚点钱,但很多都赔了钱。这么多年下来,文教书认准了,种粮还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种田不用交税,还能领补贴,多好!”受益于国家惠农政策,文教书的种田热情比刚开始时更高,种完水稻后,也尝试种一些效益更高的甜玉米、糯玉米。

回顾走过的路,文教书向记者袒露心声,能成就今天的一番事业,有自己的艰苦努力,也有很多好心人的帮助,还有政府的关心扶持,这些他都铭记在心,希求回报。

文教书因为从小弱视,他没去上学,在家跟着大人干农活。“小时候看东西就模糊,像在月光下一样,那时候还能看路,能从田里自己扛稻谷回家。17岁时突然加重了,以后越来越厉害,最后完全看不见了”。文教书回忆说。

刚开始种田时,周围的邻居经常来帮忙。后来他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村民们也常帮他送货。最初搞规模种粮时,他没有经验,管理很粗放,一亩地才产四百多斤稻谷。后来,县乡农技站给他指导,帮他把产量提高到1000多斤。买化肥农药,有时候资金紧张,一些农资经营户照顾他,让他赊账先拿货,等卖了粮再去结算。有段时间,他尝试种菜亏了本,县乡给他发了补助。他成为种粮大户后,县里更是对他进行重点扶持。因为产粮多,除了交售给国家外,他还在县里帮助下开了米店,生意越来越红火,自己的米不够卖了,就从外面调米。

十年前,政府补助了两万元,他盖了一栋两层半的小楼,那时村里盖楼的还很少。电视台来采访他,文教书说了三个愿望:房子、老婆、小车,如今,他这三个愿望都实现了。

感念于这么多人的帮助,文教书一直在努力回馈。文德甫是石埠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身体有病,不能外出打工,主要靠妻子蒋秀琼支撑家庭。文教书主动提出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承包文德甫家的3亩田,另外还长期聘请蒋秀琼种田、杀虫、晒稻谷、帮忙记账等,除此之外还额外给她一些钱作为“家庭补助金”,每年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增加收入1.2万多元。

一位盲人,通过自强不息,成为种粮致富模范,还反哺社会成了脱贫致富带头人,文教书的事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16年,他获评“感动兴安人物”,2017年,获得兴安县“致富能手”称号,2018年,文教书成为广西残疾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还在自治区残联的组织下,作为残疾人宣讲团成员,到南宁、百色、河池等地参加巡回报告会。

和普通人相比,文教书的世界是黑色的,但他的世界又丰富多彩;文教书虽然看不到这个光亮的世界,他却用自己光和热照亮温暖着周围的贫困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