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特价但快要过期的商品你会买吗?

2019-08-17 21:51:0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升装的啤酒20元2桶、日本进口麦片50元两大袋、原价149元的德国进口牛奶只要99元……因为产品临近保质期,原本市场价格较为昂贵的一些进口食品,在临期食品折扣店里“摇身一变”成了物美价廉的抢手货,吸引了许多消费者。

近年来,不论是线下悄然涌现的进口商品折扣超市,还是线上网店乃至购物APP,销售临期商品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生意。有的商家甚至直接打出了“越临期越便宜”的口号,用剩余的保质期限来决定商品价格。

临期食品怎么成了热门生意?临期食品价格如何制定?临期食品市场如何更加透明?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

“价格通常可以便宜一半左右”

北京的金女士是一家连锁进口食品折扣店的老顾客。“我都是按箱囤,家里人多,饼干、薯片、小面包这类零食基本上一箱不到一周就吃完了。”金女士告诉记者,她购买的这些折扣食品大部分都还剩1个月左右的保质期,“临期不是过期,不影响食用”。

买之前看看保质期是不少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近年来,随着临期食品市场的兴起,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像金女士一样,逐步接受了“临期不是过期”的概念,不再一味追求产品的新鲜度,而是考虑是否能在保质期限内使用完商品,并享受临期商品的优惠。

金女士表示,只要算准了到期时间,不要过度囤货,购买临期食品比超市打折活动要划算。

“临期食品和正常销售的食品本质上没有区别,只要储存条件没有被破坏就行,尤其是需要冷藏的不能脱离冷链。”一位食品安全监管从业者说。

记者在北京西单一家进口食品折扣超市看到,前来购买临期商品的顾客不仅有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中老年人,还有学生和年轻白领。

大学生小高向记者表示,有时为了尝鲜一款原价颇高的网红零食,会先到临期食品店找找看,“价格通常可以便宜一半左右”。小高经常会和同学一起在网上拼购临期零食,“这样消耗得快,也常常能淘到很多便宜又好吃的‘宝藏’。”

消费者的青睐逐步扩大了临期食品的市场。在北京,形成连锁规模的品牌包括“饴食货仓”“悠品食惠”“T3进口食品”等,连锁规模已达10余家。而在线上,记者在淘宝以临期食品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相关店铺达2852家,信誉达三皇冠店铺里的热销产品月交易成功订单可达3万余件。

定价随保质期限的临近逐步降低

许多消费者向记者表示,价格便宜是他们选择临期食品的最主要原因。那么,临期食品价格是如何定的?

保质期还有1个月2天的手撕面包1.8折,剩3个月4天保质期的牛奶3折……与其他电商平台不同,在一款名叫好食期的临期食品购物APP上,每款临期食品的价格标签都特别标注了剩余保质期天数。而保质期限则决定了商品的折扣力度,最大折扣可低至1折。

饴食货仓北京华威桥店店长张娟告诉记者,店里的所有临期进口零食剩余保质期大约在2~3月以内,定价也会随着保质期限的临近逐步降低。“比如说还有2个月保质期的产品是10元一件,还剩1个月的时候就变成10元2件,还剩几天的时候也许就是买1送3了。”

当记者询问临期产品是否有具体的定价细则时,张娟表示并不清楚,价格都是由公司统一调控,门店无权改动销售价格。

有消费者表示,临期食品价格虽然便宜,但现实中常常遇到临期食品多件起售,还没吃完就已经到保质期的情况。在临期食品折扣店,糖果、巧克力、坚果、薯片等常以套装或者大礼包的方式销售。而在一些超市,临期商品与正价商品捆绑搭售的现象也比较常见。

“对于临期食品的销售,市场没有所谓的指导价。但销售者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食品的临期情况。如北京曾公布‘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让消费者明确什么是临期食品。”陕西学高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晶表示,临期食品主要是靠优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大量购买,这也是商家为降低库存成本的销售手段。

如何处理临期食品,一直是令众多企业头痛的经营难题。据统计,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达上万亿美元,重量超过13亿吨,而临期食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临期食品市场的出现,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盘活企业库存,减少食品的浪费。

不会将保质期标注在商品价签上

“买回来才发现,这箱奶快到期了,根本来不及喝完。”近日,刘女士在超市购买了两箱常喝品牌的牛奶,只关注到特价的她并未注意到该商品已临近保质期,按照日常习惯饮用则无法赶在到期前喝完。

记者在一家进口食品折扣店发现,店里既售卖正期商品,又卖临期商品。在向店员咨询后,记者才了解到哪些货架是在卖临期商品。而临期商品的货柜也未见到明显的保质期提示,某款进口威化饼干更是找不到明显的中文保质期标志。

张娟向记者表示,店内并不会将保质期标注在商品价签上。“消费者在付款时,我们有时会提醒这是临期食品。”

2012年1月27日,原国家工商总局曾发文明确,食品经营者应对食品包装、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关食品储存条件等进行自查自纠,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在经营场所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临期食品销售须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但在进口食品折扣店,临期商品通常被折扣款、特价产品等词汇替换。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消费者对于临期食品还存在“品质不好”的印象,导致许多店家不愿意特意强调商品的临期属性。“行业和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理解的鸿沟,确实需要去拉平。”好食期创始人雷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将过期食品重新包装再印上生产日期的案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也受到许多临期食品消费者的重视。

专家呼吁,有关部门还应制定临期食品回收、交易规范,及时检查临期食品商店的经营资质、标注情况和进货渠道,防止出现过期食品回收经二次加工后继续上市销售。(记者 曲欣悦 安彦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