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治理公德失范要双管齐下

2019-08-13 18:57:3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近年来,一些道德失范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为了个人利益而影响或损害他人利益、公共利益的行为,是典型的缺乏社会公德行为。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和公共交往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道德规范。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时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以血缘、地缘等因素连接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熟人关系。由于公共生活和公共交往缺乏,也谈不上社会公德。所以可以将传统社会看做“私德型社会”。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人们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公共生活和公共交往出现,范围逐步扩大,人们对社会公德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处在转型期的社会,新的社会公共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旧的私德规则依然运行。一些人可能在公共生活中使用私德规则,将公德领域和公共交往私人化,引发公德和私德的矛盾冲突,出现公德失范问题。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十分重私德,更加剧了转型期公德失范现象的产生。

虽然社会公德缺失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无法回避,但可以有效减轻。

社会公德包括公共规则及公共德性两个层面。治理社会公德失范,需要双管齐下,既要建立社会公共规则,又要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其中,公共规则的建立具有优先性。规则是“硬”道德,是“软”道德的保证。道德的形成遵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只要在公共生活中坚持平等交往,遵守公共规则,长期实践必将转化为人们的习惯性行为,最终内化为公民的公共德性。

首先,建立社会公共规则体系。现代社会公民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公民在公共生活中进行公共交往。公共交往不同于熟人交往的情感性,公共交往是陌生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利益交往。鉴于个人存在自我利益至上风险,公共交往必须由公共规则约束个人私欲。同时,社会公共规则必须与法治相结合。作为道德范畴,社会公共规则缺少强制性。一些违背社会公共规则的行为得不到惩罚,充其量是遭受社会舆论谴责,使一些人存在侥幸心理,不断冒险违背社会公共规则。所以,规则执行不能完全建立在人的道德自觉基础上,还必须与法治相结合,对于突破公序良俗底线者,加大法律惩罚力度。

其次,强化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共规则只是对公民进行外在约束,公民道德建设根本在于培养公民道德素养。社会公德教育从内容来说,既要有社会公共规则教育,培养公民规则意识和公共意识;又要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从对象看,既要面向学校青少年,也要面向社会成人,使公德教育成为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从实施载体看,要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家庭是人生第一课堂,承担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任,要用良好家教家风培育人的道德品行;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德教育的主阵地,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公民道德建设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社会是个大熔炉,社会风尚好坏对社会公德有着极大影响,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以正确舆论营造良好道德环境,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和重点群体教育引导,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