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通州发现日军发动七七事变铁证

2019-08-10 18:52:4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通州发现日军发动七七事变铁证

  日军曾为七七事变“立碑” 战败后石碑下落不明 70多年后被网友发现

  网友2018年拍摄到的石碑,躺在文物部门的一处场院内 网友拍摄

  “文字山”的名字沿用至今,并出现在附近的文保牌上 摄影/记者 崔毅飞

  1937年,日寇发动七七事变,宛平城、卢沟桥成为全民族抗战的著名历史地标。而鲜为人知的是,宛平城东一座小山丘,被日寇命名为“一文字山”,并“立碑”视作侵华战争发端之地。直到1945年日军战败,石碑被拆、下落不明。北青报记者近日了解到,这块见证日军全面侵华的标志物,消失多年之后,竟出现在通州区一处存放文物的场院内。研究人员认为,这块石碑是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最有力的物证。

  发现

  消失70多年后

  日军侵华碑记突然现身

  宛平城以东的沙岗村,有一座其貌不扬的小土山,被当地人叫做“文字山”。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吴晓平曾多次考察“文字山”,并在其博客中谈到,沙岗村地处北平和宛平城之间,距宛平城东门仅五六百米,1937年7月,日寇率先占领沙岗村的高地,切断了宛平城中国驻军通向北平的道路。

  吴晓平查阅老照片发现,1937年以后,日寇在沙岗村的高地上竖立起一座方尖碑,正面镌刻繁体字“一文字山·支那事變發端之地”。“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蔑称,而日寇所谓“支那事变”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座石碑才被拆除,之后下落不明。

  而在近日,有网友给吴晓平微博留言称,去年8月,在通州区某村见过一块类似的石碑,躺在文物局租借的院子里,也写着“支那事變發端之地”,并将照片发到了微博上。

  图片显示,这块石碑与老照片上的石碑一模一样,方尖式造型、青白色石材,躺在水泥地上,碑首与地面之间垫了三块砖头。碑文与老照片上的信息、字迹完全一致。石碑整体基本完好,仅边角存在少许残损,疑为搬运时留下硬伤。

  核实

  石碑已被文物部门收存

  尚未开展深入研究

  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北青报记者从通州区文物部门了解到,这块石碑是被北京市文研所保管于通州。专业人员初步查明,石碑并非出自通州本地,因此未进行深入研究。但有关人员证实石碑已被文物部门保管,只不过没有开展示。

  让很多历史爱好者感到意外的是,这块见证日军侵华发端之地的石碑,消失多年后竟会再次现身。

  吴晓平微博留言说:看来日军在宛平城东立“一文字山”方尖碑跑到通州去了,这里面不知会有什么故事。

  有网友微博留言说:这碑可够得上国家级文物了,侵华罪证,还是收藏起来吧。

  讲述

  石碑竖立七年后被拆

  日据时期年年组织集体参拜

  京港澳高速路西道口段,在植被的遮掩下,很少有人注意路西一座其貌不扬的小山丘。山坡上半埋着一座废弃的水泥碉堡,系侵华日军修筑,文保牌注释其为“文字山碉堡”。

  “文字山”矮小到什么程度?从山下爬到山顶,用不了半分钟。如今的山顶是一座二层小楼,怀疑石碑曾经就坐落在此。

  北青报记者走访当地住户,大部分人称此地为“文字山”,但没人能说出来历。“可能是因为蚊子多吧?”一位租房户猜测。

  88岁的郑福来老人,生长在卢沟桥附近的桥西村,是七七事变爆发的亲历者。

  据郑福来回忆,日寇命名的一文字山,就是一座小土山,过去山上长满酸枣树,因此当地百姓称其为大枣园。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人借助这里地势高,炮轰宛平城。日寇占领北平后,在土山上竖立起木桩式纪念牌,上书“一文字山·支那事變發端之地”。一年后,木牌改为石质方尖碑。

  为何取名“一文字”山?郑老的解释是,因为土山的走势像个“一”字。在郑老的记忆里,日据时期的每年7月7日,日本人会组织家属、地方官、当地学生、和尚、道士等去方尖碑前祭拜。

  据日方资料记载:一文字山并不是山,而是个低矮的丘陵。一文字山碑,是昭和十三年(1938年),由驻北平日本人建立。碑文是按“七七事变”时现场日军最高指挥官、甲级战犯牟田口廉也的笔迹雕刻。“七七事变”时,牟田口廉也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系现场最高指挥官,正是此人下达了向中国守军开火的命令。

  此外,北青报记者还网购到一张老明信片。明信片上彩照显示,一尊方尖碑立在束腰碑座上,四周用铁链围作护栏,竖写碑文“一文字山·支那事變發端之地”。周围环境空旷,远景是平原地貌,视线尽头为西山。这张明信片由日本人印发,记录下石碑竖立时的样貌。

  观点

  日军开始全面侵华

  最有力的物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员张量介绍说,关于“文字山”,他只见过老照片上有木质纪念牌,估计后改为石质方尖碑,但他从未亲眼见过这块石碑。在以往研究过程中,他曾征集过日军设立的纪念碑,日本人有立碑的习惯,甚至为战马立碑。而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如此重大的历史节点,日本人很有可能会为此立碑。照片显示碑文为汉字,带有向中国人标榜战绩、炫耀武力之意。

  张量还谈到,“文字山”位于宛平城以东,日本人极有可能从这里发起进攻,宛平城东墙外至今遗存着日军炮击留下的弹坑。

  张量认为,卢沟桥、宛平城是大的历史地标,而日本人往往将战事记录得更加精确,并将“文字山”认定为侵华战争的发端之地。因此,这块石碑的存世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是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最有力的物证。(记者 崔毅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