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87岁老军人陈荣超 攒出两所“希望学校”

2019-08-07 22:59:59 信息来源:新京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陈荣超、杨玉仙在延安捐赠晨阳爱心书屋。 图/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陈荣超,今年87岁,原解放军装甲兵指挥学院学员大队政治委员。自1988年退休后,和同为退役军人的老伴——今年86岁的杨玉仙一起,省吃穿攒工资,在四川、内蒙古贫困地区建立了2所“希望学校”。今年开始,他们又制订了传承红色基因的“三年计划”,建书屋捐图书,完成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退休后省吃俭用攒出两个“希望学校”

走进陈荣超的家,10几米的长方客厅里见不到一件簇新的家具。电视柜的油漆已经斑驳,木质座椅的扶手上粘满了固定用的透明胶带,显出反复修补的痕迹。一旁的小沙发表面已经破损,就连军大衣缝制成的沙发罩都被磨坏了多处。

只有另一侧靠墙摆着的木棉花,经过时间打磨,仍保持着刚被摘下时洁白的颜色,透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晨阳希望学校的孩子们送给陈荣超和杨玉仙的礼物,被杨玉仙用塑料薄膜小心地包裹起来。木棉花的上方,挂着老两口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照片里的每个人都笑得灿烂,像木棉花一样,透出生生不息的希望。

培养中国的下一代,是他们作为退役军人退休后的人生选择。

退休的第二年,陈荣超和老伴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我要上学”的大眼睛女孩。“当时我们就决定了,要把退休后的时间用来培养孩子。”

根据当时的规定,捐建一所希望学校需要20万元,虽然老两口已经工作40年,可翻翻存折,积蓄还不到一半。为了攒齐这个天文数字,老两口成了远近闻名的“抠门”,省吃俭用、粗茶淡饭不说,还惹来了不少邻里间的非议。

2000年,陈荣超终于攒齐了20万元,在四川雅安捐建了第一所学校“晨阳希望学校”。其间,陈荣超曾突发大面积心梗,医院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但家人“取钱先救人”的要求被陈荣超坚决地回绝了。

紧接着2005年,老两口又在内蒙古兴安盟捐建了第二所希望学校。最近一些年,35所学校的爱心书屋相继建立,数千本青少年读本被陆续送出,逐渐覆盖到更多的老少边穷地区和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当过兵的人都对长征很有感情”。陈荣超说。

一年捐赠图书11000多册

陈荣超自认,40年现役军人的时光做到了“不忘初心”。

“我们都生在旧社会,吃不上饭、穿不上衣”,说起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日子,陈荣超历历在目,“是参军入伍、参加革命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进入和平年代,夫妻二人又先后在组织的安排下,接受了专业培训和进修,退休前,他们一个成了师级指战员,一个成了国防科工工程师。对于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他们来说,“这是想都没想过的好日子。”陈荣超感慨道。

陈荣超家的客厅里,靠窗台放着两张轮椅,一台是家里用的,一台是出门用的。杨玉仙指着家里的蓝绿色格子小轮椅告诉记者,“去年去回访,就是坐着这个轮椅去的。”

2018年老两口制订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三年计划,从2018年7月1日开始,持续到2021年7月1日,建书屋捐图书。

第一年,坐着那个小小的蓝绿色格子的轮椅,老两口在康巴地区、凉山地区和雅安市为4所学校捐建书屋,捐赠图书11000多册。回访了已捐建书屋的6所学校,奖励优秀学生、读书之星、书香家庭、模范家长等192名。

“奖励也是一种传承。”陈荣超介绍,从晨阳希望学校走出的孩子武红梅,现在又回到晨阳学校做了老师,还被评为全县优秀教师,成了永远的晨阳人。

为了传承,他还把当年一起战斗过的62军老兵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张罗”在一起。去年,不少人从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外赶回北京,商讨红色基因的传承。陈荣超和杨玉仙的第三代,他们的大外孙女被评为美国新墨西哥州十大杰出女青年,是唯一的中国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