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求职简历上"货架"骚扰电话轮番"炸"

2019-07-21 23:07:3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6万余份简历遭泄露,一份填满详细个人信息的简历出售价格仅为5~6元。近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审理了一起“智联招聘”员工参与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该案中,有“内鬼”参与倒卖简历,里应外合;也有人非法进入招聘平台账号内,盗取个人简历信息。

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简历信息被不当收集、恶意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求职者频繁收到骚扰信息背后,存在一条简历资源倒卖“产业链”。

投出简历一周内,骚扰电话轮番“轰炸”

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任女士,今年5月打算换一份工作,便在几家网上招聘平台投递了简历。在简历投出后的一周时间里,她频繁收到各种骚扰电话和短信,“有问我买不买房,还有问要不要买理财产品的,都和找工作没有关系。”

短时间内密集收到骚扰信息,这让任女士怀疑是因为在网上发布的简历信息被泄露了。随后,任女士向身边有过招聘网站求职经历的朋友求证,发现很多人都接到过类似的骚扰信息。

还有求职者表示,在网络招聘平台填写简历后,勾选了“加密当前简历”,结果依然会收到求职问询电话或者骚扰电话。

记者梳理发现,类似“智联招聘”员工参与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在此之前时有发生。

2018年,上海市一家企业管理公司的合伙人付某通过购买58同城会员账号下载、在QQ群内找人低价购买以及购买软件,从58同城网站上非法获取等方式,获取了大量58同城网站上的公民个人简历,并通过同伙对外贩卖简历11万余份,被判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4万元。

2017年6月,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智联招聘大客户部销售申某利用网站系统漏洞,在客服李某帮助下,将该网站15.5万余份个人简历廉价卖出,价格为2元至2.5元一份。

申某在法庭上表示,私卖简历是业内“潜规则”,很多HR(人力资源)经理在考核重、招聘预算不足的时候,会来联系他们购买简历。

最低1.7元一份简历,25元一个账号

“智联招聘”的“内鬼”事件揭露出了招聘网站信息泄露的途径——内部员工和外部串通,将简历倒卖赚取利润。专业人士表示,除这种方式外,也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利用平台漏洞抓取求职者的简历信息。

被泄露的简历信息是如何在倒卖者手中变现的?

记者以“出售简历”等关键词在QQ群进行搜索,发现了多个简历倒卖群。群内人数多则近500人,每天都会有卖家发布近百条出售简历的信息。

出售58同城简历的卖家小林向记者表示,手头既有兼职也有全职的简历。新下载的一手兼职简历2元一份,二手简历0.5元一份,全职简历则统一为2元一份。可以根据买家的需要筛选简历的信息,如提供某一年龄段或求职类别的简历,但收费要更高。

“如果购买量大,可以提供适当的优惠。如一次性购买3000份一手兼职简历,价格可以降到1.7元一份。”小林说。

QQ群中,还有卖家表示可以出售58同城、赶集网等平台的企业认证账号,价格为25元一个,并且表示这些账号已经通过了第三方平台、法人人脸以及营业执照认证。

记者了解到,通过平台的正规途径下载简历首先要进行企业认证。一名企业HR告诉记者,在主要面向中高端人才招聘的猎聘网上,平台推送一份简历给企业,收费在100元,如果企业的需求量大,最低可以到52元一份。

当记者询问简历的获取途径时,小林则承诺,简历全部是从58同城网站上直接提取,“信息绝对靠谱”“一分价钱一分货”,并展示了一张数量为3000份的老客户交易截图请记者放心。

大量简历流向了哪里?卖家表示,兼职简历卖得比较多,因为“兼职求职者一般不会过于挑剔,转化率比较高”。“客户”对于简历信息的要求仅为姓名、电话等基本信息,多数是卖给了一些刷信誉或者经营卡发短信业务的营销公司。倒卖简历的卖家往往也同时经营刷粉、卡发短信的业务。

链条上的每一环,适用相同处罚依据

我国《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陕西丰瑞律师事务所律师任建岗向记者表示,在倒卖简历的“产业链”上,泄露信息的招聘网站员工、倒卖简历者、低价大批量购买被泄露简历的人都有可能购成犯罪。“链条上的每一环,适用同样的处罚依据。在处罚量刑上仅考虑各个角色的情节程度,不会仅因角色不同而量刑不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针对哪些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情节严重”进行了明确。如“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等情形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任建岗还表示,一些企业HR在微信群、QQ群互换简历等常见行为,也可能涉嫌违法。“根据两高司法解释的第4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收受、交换等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或者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属于刑法第253条之一第3款规定的‘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85.2%用户遭遇过APP个人信息泄露,但有三分之一的人会选择自认倒霉。求职者在应聘时面对个人信息泄露,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坚定维权。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已被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有专家认为,立法部门还应致力于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最有可能侵犯应聘者简历信息的职业中介所、招聘网站等进行重点规制,同时敦促企业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不断投入成本、履行相关义务。

任建岗认为,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以个案处理的形式告诫意图违法者,以期达到一定的社会效果。“求职者发布简历到公共平台,也需要尽量减少个人信息中与求职本身无直接关联的信息,比如家庭具体住址门牌号、家庭成员的具体信息如姓名、电话、工作单位等。”(记者 曲欣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