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北京卫星遥感每月一“拍” 全面监管裸地动态变化

2019-07-16 20:25:1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北京用卫星遥感监管裸地每月一“拍”

  确保完整监管裸地动态变化,帮助从源头治理扬尘等粗颗粒物;为全国首个大范围应用该技术城市

 一个典型的建筑施工地块动态变化遥感监测图。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遥感室供图

  北京正在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来治理大气污染:覆盖全市16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35个自动监测子站,覆盖全部街乡镇的1000余个PM2.5和粗颗粒物(TSP)高密度监测网络微站,1.2万辆重型车被纳入车辆排放监控平台,各类工地安装2500余套扬尘视频监控系统,每月对全市各区1400余条道路尘负荷情况开展走航监测……越来越多的蓝天,正是得益于这些细微的工作。

  “一个大相机在空中一照,北京全市的裸地就尽收眼底。”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遥感室主任李令军近日透露,目前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大范围应用遥感技术动态监管全市裸地、辅助扬尘治理的城市。未来将利用遥感监测裸地的不同阶段,研究针对性治理措施。

  一个月“扫”一遍

  北京最早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环境监测业务,始于2002年,对沙尘、秸秆焚烧等项目进行试点监测。

  “说白了,就是个空中的照相机。”李令军抬起手作出个照相机的样子,“空中的相机覆盖面很广,想拍哪儿就拍哪儿,一目了然。”

  2006年起,北京着手遥感监测裸地扬尘,最初对全市裸地一年“扫”一遍,再利用数据分析解译等方式,分辨出全市的裸地数据。

  其后增加到一年两遍、四遍,去年夏天开始加密到每月一遍。李令军介绍,对北京这么大面积的区域,这已经是目前利用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可以做到的最快极限,因为从数据获取到裸地解译过程十分繁琐、复杂,最少也需要一个月。

  为什么要监管裸地?裸地,就是没有植物生长的裸露地面,可能是没有苫盖到位的工地或者是人为扰动形成的裸地,长期以来是扬尘等粗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北京最新PM2.5源解析显示,本地来源中,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别占45%、16%、12%、12%和3%。扬尘,是除了本地移动源之外,最大的源头。

  由于扬尘污染存在随机性以及短期内变化快等特点,其监管长期以来存在难点。

  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降尘,是一个城市清洁度的标志,直接影响空气质量。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副处长王爱平介绍,由于裸地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起初一年或者半年“扫”一遍,无法完整监管裸地的动态变化,尤其是施工工地,如果频次不够高,难免会漏掉一些工程阶段。

  目前来看,一月一“扫”的卫星遥感监测的数据非常准确。不过,有时卫星遥感发现的疑似裸地,并不都是能够形成扬尘的裸地。王爱平举例,比如像河道中的鹅卵石,卫星遥感图像可能和裸地类似,这就需要人为去现场核实。“目前我们也会对发现疑似裸地问题较多的街乡镇进行通报,督促属地现场开展核实,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裸地进行整治。”

  “有的区为了监管扬尘,每个月都迫不及待地问我们要数据。”王爱平认为,扬尘监管有很多手段,卫星遥感监测治理扬尘,是辅助手段之一,体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 追访

  遥感监管扬尘有何优劣?

  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但受天气影响比较大

  李令军介绍,在地面上人工监管扬尘,有时因为各种因素,比如太偏僻或者工地闭锁,无法到达、进入现场。相比之下,遥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需要很多人力协助,覆盖面广,监测起来比较快捷、便利。

  不过,卫星也有短板,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比如夏季云层较厚的阴雨天,就会拍不到地面情况。遥感在宏观上有优势,但是微观上,精度不如地面监测。所以,遥感只是扬尘监管的辅助手段之一。

  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监测京津冀各类污染排放源

  李令军说,目前正在研究利用遥感来监测施工工地的不同阶段。比如从刚开始拆迁到土石方、建设以及收尾阶段,不同阶段扬尘产生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不同,需要更进一步分析针对每个阶段的治理措施。

  另外,针对京津冀区域层面可以监测整个区域各类污染排放源。对突发性环境事件也可以辅助对污染的监测、预警以及影响评估等。

  ■ 对话

  1.2万辆重型车纳入排放监控平台

  治理大气污染离不开科技,长期以来,北京坚持科技治理大气污染,极大提高了治理效率。除了扬尘,北京还在哪些领域应用科技手段?新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北京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李翔。

  “超标车黑名单”将持续更新

  新京报:此前北京表示将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的大气环境监测体系,目前进展如何?

  李翔:目前北京已建成覆盖全市16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35个自动监测子站,自动监测PM2.5、PM10、SO2、CO、NO2、O3(臭氧)等6项主要污染物。近两年,北京还建成了覆盖全部街乡镇的1000余个PM2.5和粗颗粒物(TSP)高密度监测网络微站,监测各街乡镇PM2.5和TSP浓度数据,通过网页、手机APP等方式将监测数据实时向各区、各街乡镇开放共享,支持属地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工作。

  下一步,北京将结合新一代高时空分辨率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垂直网络、高精度气象观测等技术,健全天地空一体化的大气环境治理监测体系,构建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监测网络。

  新京报:在“污染大户”重型车监管上,会采用相关科技手段吗?

  李翔:北京从去年4月20日起对重型柴油车实施“闭环管理”,将超标排放车辆全部纳入“超标车黑名单”数据库,并提示车主进行维修治理,对复检不合格的外埠超标车辆不得办理进京手续,对复检不合格的北京超标车辆开展入户精准执法。利用新技术精准执法,建立完善重型柴油车车载诊断系统(OBD)远程监控系统,1.2万辆重型车纳入车辆排放监控平台,通过平台监控及时发现相关违法行为线索并精准执法。

  下一步,北京将持续更新“超标车黑名单”数据库;进一步扩大重型柴油车排放监控平台监控范围,不断提高移动源精准执法效率;加强机动车排放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北京机动车排放实验室(二期)建设工程,提升对重型柴油整车等的检测监管能力。

  每月通报道路尘负荷“黑榜”

  新京报:如何继续推进扬尘精细化管理?

  李翔:目前北京市住建委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推进构建全市统一的扬尘可视化、智能化监管平台,已在各类工地安装2500余套扬尘视频监控系统,推进安装635套渣土车自动识别监控系统,并与城管执法部门建立平台共享与线索交办机制,及时处理发现的施工工地扬尘问题。北京每月对全市各区1400余条道路尘负荷情况开展走航监测,对道路尘负荷结果排名靠后的道路、乡镇(街道)进行排名通报,促进本市道路清扫保洁水平提升。

  下一步将继续开展乡镇(街道)粗颗粒物浓度、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等结果排名通报,加强属地扬尘污染防治责任落实与精细化管理。

  新京报: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执法效率?

  李翔:北京通过卫星遥感、地面PM2.5高密度监测网与污染源点位等综合数据集成,筛选、识别出PM2.5浓度较高的“热点网格”区域,通过“热点网格”微信推送群、“热点网格”APP向各区及时推送预警和报警信息,指导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精准打击大气类违法行为。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PM2.5“热点网格”技术应用,研究推进道路车载走航监测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快速检测方法,应用在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