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五代华灯人见证时代巨变记事

2019-07-13 06:23:1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为祖国掌灯 展华夏之光

  五代华灯人见证时代巨变记事

  2019年6月19日,工人在酷暑中清洗检修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华灯。

2014年四代华灯检修车。

  华灯班共产党员服务队为春风社区加装路灯。

  夜幕来临,首都北京,长安街上,华灯粲然。253基华灯庄严矗立,犹如刻度星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在璀璨的华灯光芒背后,有一群默默坚守的身影,他们,就是为共和国掌灯六十载的华灯班。日前,记者走进华灯班,探寻五代华灯人平凡而伟大的时代印记。

  传承匠心,精益求精铸就华灯品质

  清洗华灯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的操作规范。6个步骤、37个环节——操作手册将规程固化,成为共同遵守的规范。“比如灯球紧固螺丝,要将螺丝拧紧后,反向退回三分之一圈,这样既能有效固定,又不会因螺丝过紧,时间一长造成玻璃材质的灯球开裂……”

  56摄氏度!这是长安街华灯作业车上的温度。7月的北京热浪袭人,下午2点,记者来到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华灯下,国家电网北京电力华灯班的第五任班长陈春光,正在和队员们进行当天第10基华灯的清洗工作。当天,天安门广场的地面温度达到50摄氏度。

  酷暑时节,恰是华灯班最忙碌的日子。由于检修期间必须错开上下班高峰期,清洗华灯的工作只能在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烈日当头,工人们穿着长袖工作服,戴着两层手套,捂得严严实实,不一会儿,全身就湿透了。“湿了干、干了湿,几个小时下来,衣服不知道湿透多少回。”陈春光说。

  升降车抬起,卸下灯球、高压气枪清除污物、检查线路和器件、清洗灯球、安装灯泡……华灯班队员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俨然一条空中的流动生产线。

  时光回溯至60年前,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华灯的设计方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选定下,与首都十大建筑同步建成。从此,华灯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照亮每一个夜晚。

  天安门广场矗立的9球莲花灯,共有110基。长安街上的13球棉桃灯,共有143基。莲花灯的灯台上雕刻着不同的花案,象征国家富强,百花齐放,棉桃灯则是8灯球托举4灯球并拱卫1个顶灯,象征四面八方拥护党中央。

  与酷热相比,蚊虫是更难忍受的。打开灯罩,灯罩里积满了蚊虫的尸体。“最多的时候一个灯罩里有半斤,臭气熏得人难以呼吸。”即将退休的华灯班第四任班长孟庆水说,蚊虫往嘴、鼻子、耳朵眼里钻,下来后就要连忙抖衣服、抠耳朵。

  清洗华灯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的操作规范。6个步骤、37个环节——操作手册将规程固化,成为共同遵守的规范。“比如灯球紧固螺丝,要将螺丝拧紧后,反向退回三分之一圈,这样既能有效固定,又不会因螺丝过紧,时间一长造成玻璃材质的灯球开裂。这是一代代华灯人传下来的经验。”华灯班党支部书记宋晓龙说。

  要保证华灯的万无一失,除了经验的积累,更要有对华灯事业的热爱与担当。越是恶劣天气,越要冲在前面,是华灯班一直以来的坚持。“遇到雨雪天气,不管在不在岗都惦记着华灯,在家休息也要跑回单位看看。”华灯班第三任班长王铁龙说。

  今年除夕夜,在华灯班工作了十多年的韩国强又一次放弃了与家人团聚。他说:“也算是和这些‘老朋友’拜个年,只有这样我心里才踏实。”

  匠心,没有终点,只有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尽管现在很多工作可以电脑操控,但是在这些“掌灯人”的心中,这仍是技术活,要不断练精手艺。

  国庆35周年、国庆50周年、国庆60周年、“9·3阅兵”……几十年来,天安门广场上每一次重大活动,都有华灯班队员们默默坚守的身影。他们与仰视而及的华灯一起,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诸多重要历史时刻。

  60年来,华灯早已成为印刻在华灯人心中的灯塔。今年退休的华灯人李学庆,前不久向班长陈春光表达了一个心愿:他刚工作时就参与了国庆35周年的保障,想在今年国庆节的时候收个尾。“一辈子和华灯打交道,见证了那么多历史,希望能参加国庆70周年保障工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个圆满的句号,用特有的方式为祖国献礼!”李学庆说。

  历久弥新,不变华灯见证巨变中国

  那时没有专门的车辆,只好借用其他单位的杉篙木架子,10米多高,上面铺上木板。站上去晃晃悠悠,心里直打鼓。清洗一基华灯,得挪动三四次架子,每挪动一次,就得先下来、再爬上去……

  夜幕降临,行驶在长安街上,华灯散发出的光芒柔和而明亮,照亮无数车辆行人前行的道路。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几十年前的华灯灯光却有点昏暗。

  最早的时候,华灯的灯泡是白炽灯,亮度低,使用寿命只有几百小时。“每年都要更换数次灯泡。换灯球,也要小心、再小心,因为不知道哪个有裂纹,拿不好就碎了。”王铁龙说。

  王庆余是第一代华灯人。时光荏苒,当年22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是82岁的老人。“那时没有专业化设备,靠手拉肩扛完成了华灯建设施工任务。”王庆余回忆道。从1960年开始,由北京供电局负责华灯的清洗检修工作,他正式进入华灯班。

  回忆起第一次清洗华灯,老人记忆犹新:那时没有专门的车辆,只好借用其他单位的杉篙木架子,10米多高,上面铺上木板。站上去晃晃悠悠,心里直打鼓。清洗一基华灯,得挪动三四次架子,每挪动一次,就得先下来、再爬上去。“第一天清洗,一个上午一基华灯都没做完。”王庆余回忆道,当时把胳膊都伸进去也够不着灯球的底部。

  1976年,从技校毕业的王铁龙刚进入华灯班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台破旧的十轮卡车,车上搭个架子,架子上搭板子。“从简易的梯子爬上去,像站在小船上,挺害怕的,有经验的老师傅在上面走着就像走平道一样。”王铁龙说,灯球的直径有半米,盛球都用大筐,一个筐一个球。

  60年,华灯车经历了多次更新迭代——从杉篙木架子、铁架子,到进口的十轮车、敞篷大解放,再到全新的自主研发的专用工程车……如今,华灯车不仅可以自由升降,车上还配备了高压水枪、气枪,清洗用水还实现了循环利用。“二十分钟就能清洗完一基。”陈春光说。

  正值高温,户外作业最怕的就是中暑。洗完一基华灯后,工人们在车上就能喝到冰镇矿泉水,吃到防暑降温药。“相比于过去自备干粮背水壶,现在的条件好太多了!”孟庆水感慨道。

  今年国庆节前,华灯班还将启用第五代华灯作业车,可以实现自动停车入位,加装了车载卫生间,在平台上还可以进行电脑操控。

  华灯光源则变得更亮、更节能。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华灯光源经历了第一次更新,球体内的白炽灯升级为450瓦自镇流高压汞灯,并在球灯下加装了投光灯,更好地为车辆、行人照明。

  2006年至2008年,华灯灯具、光源更换为85瓦电磁无极感应灯,八角亭内的500瓦白炽灯更换为100瓦无极灯。“高光效、低能耗的光源大大降低了华灯出现故障的情况,大部分光源都可以运行几万小时以上。”孟庆水说。

  随着科技进步,华灯班的工作重心由“勤修理”转向“治未病”,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更新管理理念,防患于未然。

  在北京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监控指挥中心,华灯分布图在大屏幕上清晰显示,每盏灯、每个灯泡的工作情况都实时反馈到后台智能监控系统。哪一个灯泡出现故障,都能发出提示,进而第一时间响应、维修。

  “华灯流光溢彩,但以前我们内行人转上一圈,就能知道哪些灯泡不亮,上级部门对我们的要求也是98%亮灯率。有了智能监控系统,现在我们可以拍着胸脯说亮灯率100%。”陈春光骄傲地说。

  60年来,华灯的外观从未改变。但里面的灯具、灯杆、管线等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变与不变,正是科技制造水平的日益提升、祖国日益强大的体现。”宋晓龙说。

  王铁龙带领同事们成立了创新工作室,研发出小型升降作业车,适宜钻小胡同维修;发明的遮光型灯具,不让胡同里的路灯照在百姓家里影响休息。陈春光牵头研制的复合型灯杆,既能照明又能通过传感器检测PM2.5、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甚至可以发射WIFI信号……

  “我们真是享受了祖国发展的红利,不仅工作条件越来越好,也让我们跳出车上的工作平台,有更大的平台施展技能。作为新时代的华灯人,我感到很幸运。”陈春光说。

  不忘初心,红色基因融入华灯精神

  十多年前,华灯班共产党员服务队与牛街春风社区“结对子”,不仅帮助居民解决照明问题,还重点照顾独居老人,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除了修理路灯,我们每次过来都会带好工具箱,帮助老年人检修一下屋内的水电气……”

  “大妈,这张党员连心卡您拿好,以后有事您就直接给我打电话。”已是晚上10点,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华灯班队员们,又来到牛街春风社区,为居民解决小区照明问题。

  脱下工作服、换上红马甲。华灯班在2005年成立了共产党员服务队,为管辖范围以外缺少照明的胡同、老旧小区、公厕加装路灯,照亮百姓的出行路。

  牛街春风社区是北京回族居民集中的社区之一。由于属于自建自管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不足,不少路段缺少路灯。十多年前,华灯班共产党员服务队与牛街春风社区“结对子”,不仅帮助居民解决照明问题,还重点照顾独居老人,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除了修理路灯,我们每次过来都会带好工具箱,帮助老年人检修一下屋内的水电气等,修个门窗、换个门锁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都包在我们身上。”宋晓龙说。

  “你们点燃了民族团结的和谐灯光……”薛天利大阿訇亲自给服务队写信表示感谢。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代代华灯班共产党员,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分内职责。

  2012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结束了一天华灯清洗工作的王德健,走在回家路上。

  “您是电力公司的师傅吧?”胡同里的一位居民快步迎上前来,“家里的灯突然不亮了,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复习时间耽误不起,您能受累给瞧瞧吗?”

  看着对方焦急的神情,王德健二话没说,赶紧回单位拿上工具,来到这户居民家中加了2个小时班。灯光亮起时,王德健还不忘送上党员连心卡,“以后再有问题,给我打电话。”

  “不是每一朵浪花都为大海而来,我衷心的谢意却是为您而来……”第二天一早,王德健便收到了一条诚意满满的短信。

  除了守护253基华灯,华灯班还负责辖区内302667盏路灯的检修工作。一旦检修服务电话的铃声响起,华灯班的队员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点亮一盏灯,就照亮一片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是共产党人的使命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谋幸福。“在为百姓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刘泉水说,“扎扎实实为百姓解燃眉之急,就是华灯班共产党员的担当。”

  目前,华灯班共有15人,其中共产党员10人。尽管工作压力大、要求高,但是他们无不自豪地说:“能成为华灯班的一员,光荣!”

  每个清晨,万众瞩目下,“国旗班”升起五星红旗;每个夜晚,万家灯火时,华灯班默默执勤坚守。作为“战友”,华灯班与“国旗班”在共同履行神圣光荣的使命时,一次次擦肩而过,缔结了深厚情谊。历代华灯人都将“国旗班”战士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尽忠职守的精神和意志。

  “第一次登上华灯车的时候,高空俯视雄伟的天安门广场,那种震撼的场面,使我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宋晓龙激动地说:“尤其是看到‘国旗班’战士挺拔的身姿纹丝不动,令我深受触动。”

  岁月不居,初心未改。

  已近午夜,华灯班的队员们还在街头,对华灯进行着每日例行巡检。璀璨的灯光,将他们的身影渐渐拉长,延伸到宽阔静谧的长安街上。华灯与它的守卫者一起,迎接新的一天到来……(记者骆国骏、李德欣、关桂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