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一粒米的“成长”

2019-07-05 19:32:5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武汉7月5日电  题:一粒米的“成长”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这地是越种越明白了。”在湖北省远安县茅坪场镇瓦仓村的稻田边,只见连片水稻随风摇曳,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宗平弯下身,捋了捋身边的稻叶,脸上露出了笑容,“有如今的新生活,多亏了这‘一粒米’。”

  瓦仓村位于岗丘地带,大多农田位于山岗间的平坝之中,温差大、阳光足、山泉水、冷浸田,素有天然“粮仓”美誉,“瓦仓米”也小有名气。

  汪宗平是土生土长的瓦仓村人,从小吃着“瓦仓米”长大。“村民们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原生态种植方式,一年一季。”汪宗平说,他想着米好吃就能卖个好价钱,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做起了卖粮的生意。

  “那时挨家挨户去收米,然后运到外地卖,赚个差价。但忙活来、忙活去也仅能维持一家生计。”汪宗平说,后来为了抱团发展,他又牵头成立了瓦仓大米专业合作社,年粗加工规模一度达2000吨。

  “人人都说‘瓦仓米’好,可摸爬滚打了几年,一直不温不火,就是卖不出高价。”汪宗平总结,关键还是规模太小,没形成品牌。家乡的大米虽然总体品质很好,也搞了合作社,但家家户户种水稻,种植过程都是各管各的,稻谷品种又多达10余种,管理、技术、加工、包装、品牌策划等措施都没有跟上,大米产量小,且品质参差不齐,一公斤只卖3.5元左右。“尤其是缺少适合规模化种植的高档优质品种,产量、档次都被束缚了,我差点要打退堂鼓了。”

  近年来,为促进水稻种植等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脱贫致富,湖北省着力推动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开展100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与全省100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进驻1000多个村进行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深入1万户农家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培养1000名以上农业科技精英。藏在山里的“瓦仓米”也随之迎来了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

  “省农科院专家给我们提供了高档优质稻新品种鄂中5号的原种。”汪宗平说。如今,“瓦仓米”逐步实现了统一提供品种、统一育秧服务、统一机械插秧、统一管理技术、统一粮食收购。去年8月,“瓦仓米”还与省农科院进一步达成了高档优质稻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品质提升与品牌打造等全方位合作。

  有了良种、良法、良制、良机、良田,汪宗平在合作社基础上又成立了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以瓦仓为中心,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优化了茅坪场、洋坪、旧县、河口等4镇10个村约10万亩水稻的种植,形成了一条从选种、种植、收割、收购、加工、销售全程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链条,并以土地流转、吸收入社、托管服务、劳务用工、订单回购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将瓦仓大米全力推上了做大做强的快车道。

  “我们根据不同消费群体开发了多个系列产品,有的产品一公斤能卖到几十元。”汪宗平说,他希望到2020年完成优质稻核心种植基地5万亩,辐射带动松散型基地5万亩以上,实现大米产品年产量达3万吨,其中高档优质大米1万吨以上,加工产值达5亿元的目标。

  “这几年‘瓦仓米’迈开了步子,产品逐步辐射国内市场,全国各地订单纷至沓来。”汪宗平说,从村民眼中谷粒金黄、坚实饱满的口粮,到加工出晶莹剔透、自然流香的好米,再到带动群众增收,促进脱贫的好产业,“这一粒米是越种越明白,越种越养人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