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在“死亡之海”的“海心”隐居百年

2019-06-29 14:10:4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千万年的风吹过亿万年的沙,吹散远去的阵阵驼铃声。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心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在宁静的时光里默默用最素朴、最原始的样貌绽放,一群曾被视为“野人”“遗民”的神秘克里雅人,百年来隐居在这“死亡之海”的“海心”。

  沙海往事

  从沙漠南缘的新疆于田县城出发,向北,再向北,沿着克里雅河岸,穿过饱经沧桑的胡杨、红柳,翻过高大连绵的沙丘,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便来到了距于田绿洲240多公里、位于克里雅河尾闾、一个被称之为“沙漠肚脐”的孤岛——达里雅布依乡。240多公里的路程,越野车要走7小时以上,才能抵达1989年设立的达里雅布依乡乡政府。

  塔克拉玛干沙漠以33万平方公里之浩瀚,成为中国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达里雅布依”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神奇绿洲,369户、1342名牧民世居于此,游牧于原始胡杨林之中。

  “达里雅布依”,意为“大河沿”。这条大河,就是克里雅河,在维吾尔语中是“漂移不定”的意思。它发源于昆仑山,自南向北流去,纵贯于田县,沿河形成了一条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30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在浇灌于田绿洲后,蜿蜒北进,深入沙漠腹地,竭尽最后之力,在河流尾闾孕育出小小的达里雅布依绿洲。

  1895年,沙漠深藏的古老历史和克里雅河书写的古代文明,被前来探险的斯文·赫定发现。

  瑞典籍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寻宝。在沙海中找到唐代的丹丹乌里克和汉晋时期的喀拉墩两处遗址后,他翻越沙丘、穿胡杨林、过芦苇丛,意外地发现了这处世外桃源。

  他在著作《亚洲腹地旅行记》中说:“树林中的老居民是真正的隐者。”他称这里是“通古斯巴孜特”,他把这些居民称为“半野人”。

  除了中外探险家、考古和科研人员,对外界而言,达里雅布依是个陌生的名字。在其100多公里以外的尼雅古城——汉代精绝国,因出土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锦更为世人所知。

  上世纪90年代,中法联合考古队进行沙漠田野考察,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圆沙古城。

  这一系列重要遗址的发现,令达里雅布依所守护的克里雅绿洲,在考古界一举成名。

  1982年,一支石油地质勘探队从新疆沙雅县向南,乘坐沙漠越野车走进克里雅河绿洲。车辆发出的巨大声响,吓得沙漠放牧人转身就逃。“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发现长尾巴野人”的消息,传出了沙漠,震惊了世界。

  所谓“野人的尾巴”,是克里雅人别在腰后的斧头长柄。不用牧鞭的克里雅人离不开斧头,他们砍伐胡杨树枝让羊儿吃树叶,还要劈斩枯死的胡杨,作为烧饭取暖的柴火。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打开人类文明之谜的钥匙在塔里木盆地。在这里,许多游牧民族演绎着他们逐水草的大迁徙,证明着他们在人类进程中的存在和消失。

  这些自称克里雅人的居民,他们的祖先是谁?他们又从哪里来?

  克里雅人来自何方?

  如今,依旧没有文字记载这个族群的前世来自何方,可是探寻他们的今生,就会发现生活在沙漠秘境的他们与自然已经融为一体。当地人称这条飘移不定的河流为克里雅河,与河相伴的他们自称为克里雅人。

  关于克里雅人的来源,有五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后裔,17世纪中叶,古格王国(公元9世纪诞生于西藏阿里地区)在遭到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多年进攻后,城破国亡,有两支百人小分队翻越昆仑山,沿着克里雅河开荒造田,放牧狩猎。饱受战争之苦的他们,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并延续至今;另一说法是,克里雅人原本就是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种说法最具传奇色彩,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楼兰人的一支;第四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欧罗巴高加索人种。

  1994年“中法克里雅河联合考古队”于圆沙古城发现6处墓葬群,其中两座墓葬形式分别是男女单人仰身屈肢葬、一对男性相向合葬,属于较特别的葬式。而墓中干尸大都穿戴粗毛织物,面貌高鼻深目,被认定为欧罗巴高加索人种。

  第五种说法,克里雅人是当年于阗国居民的后裔。今天的于田县,古名“于阗”,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汉唐时为丝绸之路重镇之一,唐代为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自喀喇汗国吞并于阗,将其佛教寺庙悉数焚毁,于阗人亡命他乡,居住于达里雅布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诗中提及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可遥见西域当年的大漠雄浑。

  透过历史厚厚的帷幕,遥想当年,旋转的胡舞和戴着面纱的楼兰美女,惊艳了过往客商的眼睛,佛寺的暮鼓晨钟在大漠上空飘荡,克里雅人守护着克里雅河,在落日的余晖中享受时光的宁静。

  与河共生

  日出日落,风起沙落,克里雅河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沙漠里的时光仿佛凝固了,纵使外面的世界飞速前行,这里一如既往。

  逐河而居、与河共生的克里雅人,凭借最贫瘠的生存资料,维持最简单的原始生活。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极端干旱的天气、随时淹没居所的流沙,在外人看来严酷的生存环境,却成就了他们与自然相互交融最易满足的生活。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他们居住的“芭子房”时,克里雅女人早已下地挖大芸去了,男人们则放羊、拾柴,一天的劳作就这样开始。

  目所能及都是黄沙与胡杨,整个世界寂寥而空旷。女人们脸上的神情那么平静,男人们的表情如此豁达,他们把日复一日的清贫生活,视同四季的轮回,似乎天生如此。

  没有互联网、微信、高铁等现代文明,有的只是为了生存而必须劳作的生活。在这里,一切都那么原始、简单。

  没有泥土和石头,克里雅人就用他们的智慧,因地制宜修建起了“芭子房”。作为达里雅布依典型的传统民居,房子全部用胡杨、红柳和掺入芦苇的克里雅河淤泥建成,与两汉时期喀拉墩古城“木骨泥墙”的建造方式无异——四方的房子,用完整的一段胡杨树皮做门,粗的胡杨木构建房子框架,细的红柳编成一排墙。房屋的孔隙中,能够看繁星满天。

  饮食也极其单调。“库买其”是克里雅人最常吃的食物。胡杨木燃成的炭火将黄沙烧得滚烫,拨开炭火与沙子,把和好的面团放置其中,再用沙子掩埋烤制。不久,撩开沙子,金黄色的“库买其”散发出麦香,拍打、吹擦干净,再用刀分割装盘,就是每天的食物了。

  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保留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感情。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人们都充满神圣的仪式感,人人穿戴讲究。

  “红白喜事”

  结婚是全村的大事。过去交通不便,谁家有喜事,主人必须提前20天甚至一个月,骑着毛驴或者摩托车,一户传一户,将信息传递到胡杨林的所有人家。

  当地村民居住分散,户与户之间相隔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上百公里。散布在胡杨林之中的院落,或隐在沙丘边,或卧在河滩上,村民彼此难得见上一面,婚礼是他们叙旧拉家常的最好机会。婚宴很简单——大约每三位客人享用一盘抓饭,一碗解腻的浓茶。克里雅人不事农耕,大米要从县城运来,吃上抓饭是最为奢侈的享受。

  “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对家园的热爱,这里见证了几十代人的生与死,直到现在,人们依然热爱并留恋这片土地。”《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导演沈鹏飞说。

  过去,克里雅人的墓葬方式是“胡杨根葬”。砍伐一根胡杨,挖空中间,作为“灵床”,将遗体放于胡杨木棺内,然后用沙土填埋。克里雅人喜欢选择地势较高、干燥不易返碱的地方埋葬棺木。在为逝者完成祈祷后,人们会在坟墓上插一根胡杨木以作标示。

  如今,每周一,乡政府大院内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这已成为达里雅布依的一个节日。

  一大早,男人们身着整洁的服装,女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从远近不一的家中出发,汇聚到这里。

  国歌响起,湛蓝的天空下,鲜红的国旗缓缓升起,参加升旗仪式的克里雅人满脸肃穆高唱国歌。那一刻,原始和现代,隔绝与开放,过去与现在,交汇在一起,令人感受到这里是960万平方公里上神圣的一角。

  最原始的地方,教育如今已是头等大事。过去,全乡孩子在乡政府边的小学读完三年级后,就全部进入县城的寄宿学校继续学习。现在,随着易地扶贫搬迁的进展,孩子们可以免费在新的扶贫搬迁点就读、住宿、生活。陆续,达里雅布依也有了考上大学出外读书的学生。

  留守还是迁徙?

  克里雅人一直沿袭着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素朴的生活哲学和顽强的生命力,令人体会到与世无争的自在和远离喧嚣的恬淡。

  然而随着克里雅河间歇断流、荒漠化加剧,克里雅人正在失去他们坚守的家园,那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必将成为历史。

  另一方面,克里雅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中,整个于田县亦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达19.3%,165个村中有114个深度贫困村,达里雅布依乡自然是扶贫重点。

  2016年,于田县政府综合研究后决定,对达里雅布依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翌年在离原乡约100余公里处建立新村。新搬迁点的房屋整齐坚固,且通水通电,比克里雅人原先住的小屋耐用许多,有学校、卫生院、车站、旅游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为迁来的克里雅人尽可能提供生活便利。在那里,还有一条90公里长的柏油路通往沙漠之外。

  2017年,当地的102户、396名贫困户告别苦咸水与风沙,搬到新搬迁点。他们将羊和大芸托管给亲朋,并在政府帮助下,一些人有组织赴区外或本地就业。每家除每人25平方米的新房外,还增加了20平方米的旅游接待标准间,以便今后达里雅布依发展特种旅游时增收。

  今年年底前,还有114户、443名贫困户搬迁至扶贫安置点。

  随着搬迁,深入沙漠200余公里的达里雅布依乡政府周边的店铺已渐渐失去往日的热闹,过去,这里曾是达里雅布依的“中央商务区”。两年前,土生土长的阿不都拉·塞地把自家房屋改造成商店,商店就在最热闹的三岔路口。因为沙漠腹地难觅水果,所以他花“重金”托别人运来的几筐橘子和苹果最为走俏。

  走在百米长、密布沙粒的街道上,看到街道两边依次排布着故乡超市、戈壁滩快餐、希望日用品店、沙漠绿洲快餐厅,还有修理铺和台球厅。一些还在营业,一些店主已经搬迁,在新定居点做起了生意。

  托合提·达玛正赶着羊群回家,因为还要走上4个小时,所以经过乡政府时,他会在拉面店里歇歇脚,享受一顿“大餐”。

  而唯一的台球厅是年轻人的聚集地。过去,家远的小伙子们甚至骑几个小时摩托车来台球厅赴约。

  买吐逊·玉素普是台球厅的老板。两年前,他偶然在县城看到这种“新运动”,就下决心将这门生意带到沙漠中。

  “最难弄的就是台球桌!”买吐逊·玉素普花了7500元,买了3个台球桌,雇来大货车在沙丘与河道间颠簸了3天,才将它们运到店中。他还照着县城台球厅的样子,在自家树干上绑上了音响。

  作为第二批搬迁户,买吐逊·玉素普将在今年年底前告别台球厅。倒计时的日子里,克里雅人有故土难离的乡愁,虽有不舍,但更多是对新生活的渴望。买吐逊·玉素普说:“我要把台球桌运出去,继续开家台球厅。”

  未来的路就在前方,克里雅人的根却永远在大漠深处,因为那里有他们世代守护的绿洲,那永远灿烂的星空,那死而不倒的胡杨,那见水就生的芦苇,还有大漠带给他们的独有的原生态人生。(记者 白佳丽)

分享到: